2018年9月8日
不久前,菏桐給我打來電話,說他們已回到地球,電話中他提議將武漢作為我們再次出去游玩的地點,我聽后馬上就同意了。今天我們即是去往那里。
8時30分許,我們準時在老地方會合。因也來建議先去武漢中山艦博物館,故在他的引導下我們乘船直接飛到了那兒,繼之降落于其附近一無人處。待下了船,我們走向博物館,此時天空晴朗,氣溫宜人,感覺舒適。
也來說:“中山艦博物館成立于1999年12月,位于武漢江夏區金口街中山艦路特1號,是以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代名艦中山艦的名字命名的專題性博物館。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1910年清政府花巨資向日本三菱長崎造船訂購的,1913年完工返國后被編入當時的北洋政府海軍。中山艦雖噸位不大,卻以它特有的歷史而成為名艦:1915年—1916年,該艦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了護國討袁運動,經歷過‘護法運動’‘東征平叛’‘孫中山蒙難’‘中山艦事件’等重大歷史事件。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4月16日,廣州革命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將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中山艦于1938年10月武漢保衛戰中被日軍飛機炸沉于武漢金口長江段。中山艦在江底沉睡了59年后,于1997年1月28日被打撈出水,一同隨之出水的各類文物達3400多件。館內展出分為【中山艦艦體復原陳列】【一代名艦中山艦史跡陳列】【中山艦出水文物精品陳列】三部分。”
來到近前,只見博物館大樓是建在江邊的一個小湖泊中,為高大的艦船造型。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只需出示身份證進行登記。由于博物館大樓探入湖中,入口與湖中的一段橋相連,故我們從岸邊上了橋來到入口處。
待進入大樓,只見空間開闊,且中山艦修復后的巨大艦體已赫然在目。因游客是不準登艦的,所以我們站在艦下觀覽,就見艦體上有因被轟炸而產生的呈開裂狀的彈孔,在艦尾左舷處微微凸起有娟秀的“中山”二字。而后我們上樓,又在樓上居高臨下觀覽艦體,只見甲板上有彈坑點。
繼而,我們觀覽了【一代名艦中山艦史跡陳列】【中山艦出水文物精品陳列】,并由此了解到一些相關信息。中山艦是一艘炮艦,長62.1米,寬8.9米,吃水2.4米,排水量780噸,時速13.5海里,艦員104人,它的體量在當時并不算是最突出的,但其性能先進、火力較強。1915年,袁世凱在竊取了民國大總統職務后企圖復辟帝制,為保衛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立即號召各地起義討袁,前海軍總司令李鼎新等人率永豐、海新等主力艦在上海通電起義,加入到了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軍行列。永豐艦在護法戰爭中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得到孫中山的贊揚。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其部下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夫婦化妝逃出總統府,在艦長馮肇憲的護衛下登上永豐艦,從6月16日到8月9日,孫中山在艦上飲食起居、發出指令,之后退居上海;次年,孫中山夫婦再度登上永豐艦以示感激。
在展出的出水文物中,除了槍、炮、炮彈、佩劍等物品外,還有一些生活用品,諸如電暖氣、電風扇、一瓶未開封的由漢口英國商人生產的機制汽水等。
游覽過后,我們從博物館大樓出口處出來,看到附近還露天陳列有少量老式的軍機、大炮、坦克、雷達車等軍事裝備。我們沒有過多耽擱時間,而是聽從也來的建議乘船飛到了武漢的東湖。東湖風景秀麗,我們乘飛船沿低空游覽。
也來說:“‘大江大湖大武漢’,這是人們對武漢的概括性描述,大江指的是長江,大湖指的就是東湖,大武漢指的是武漢三鎮。武漢被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一分為三,形成了漢陽、漢口、武昌三鎮跨江鼎立的格局,是中國特大城市之一。武漢位于中國腹地中心,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自古享有‘九省通衢’的別稱。因唐代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故又被稱作‘江城’。武漢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上百座大小山巒遍布三鎮,近200個湖泊座落其間,水域面積約占四分之一,其中東湖水域面積33平方公里,在正常水位時,武漢湖泊水域面積為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
其后,我們乘船飛到與其相鄰的湖北博物館,繼之降落于其附近一無人處。待下了船,我們來到博物館前,就見博物館大樓是高大的仿古式建筑群。我們免費領取了門票,再排隊通過安檢后即進入了。
也來說:“湖北博物館是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有各類文物26萬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945件(套),藏品大多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征集,以出土文物為主。湖北原屬楚國,楚國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所滅,立國長達800余年。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隨也來重點觀覽了所展示的部分精品。
其間也來說:“曾侯乙編鐘來源于1978年在湖北隨州城郊擂鼓墩發掘的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的墓中,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5萬余件,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出土了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青銅禮器,即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總計65枚,鐘體總重2.5噸,鐘上大多刻有銘文。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5個8度,其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曾侯乙編鐘是與秦始皇兵馬俑齊名的文物,被譽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跡’。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荊州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此劍鋒利無比,其修長,有中脊,前鋒曲弧內凹,劍身布滿規則的神秘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并刻有鳥蟲書銘文‘鉞王鳩淺’‘自乍用鐱’。這把劍的青銅合金主要是由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重要的是,該劍的劍脊含銅較多,這就使得劍的韌性好,不易折斷,而該劍的刃部含錫量高,這不但增加了劍的硬度,也使得其極為鋒利。同一把劍,可劍的不同部位卻有著不同的金屬配比,這要求在鑄造的過程中必須分2次澆鑄才能使其復合成一體,為復合金屬工藝,說明中國早在2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掌握了該項技術。該復合劍的脊部含銅較多,呈現出黃色,刃部含錫較多,泛出白色,在陽光下,劍脊和劍刃閃爍著不同的光芒,攝人心魄,這被稱之‘兩色劍’。
“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地質年代距今約100萬年,早于京猿人的頭骨化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元代青花瓷中極罕見的精品。元青花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反映人物圖案的器物則更為罕見。”
曾侯乙編鐘極具質感、氣勢非凡,越王勾踐劍則異常精美、寒氣逼人。此外,這里還有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時的十八星軍旗及著名革命先烈和革命領袖等人的遺物或紀念物,觀覽后令我頗為感慨。
游覽過博物館,我們打車來到武漢長江大橋下觀景,只見大橋異常雄偉,而江面不時有船舶從橋下駛過。
也來說:“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人在長江上建成的第一座大橋。大橋是在蘇聯的全面支持下建成的。大橋建在漢陽龜山與武昌蛇山間,由于龜蛇鎖江,江面狹窄,縮短了大橋的長度,加上利用了兩岸的山勢,橋下凈空高已可滿足通航需求。大橋為公路鐵路雙層橋,總長1670米。大橋正橋長1156米:下層設鐵路雙軌,南北列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車行道寬18米,可并行6輛汽車,為雙向四車道,每隔32米設立一對燈柱,兼作無軌電車供電線路的支架,兩側人行道寬2.25米,人行道外緣為鑄鐵雕花欄桿,人行道內緣后來增設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防撞護欄。1962年4月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武漢長江大橋作為正面圖案印制在貳角人民幣上。”
也來的話引起了我們的興趣,我們于是走到大橋的橋頭堡下,乘電梯上到了大橋公路橋的橋面。站在橋上遠望,長江水勢盡顯無遺,我們沿人行道游覽,頓覺心曠神怡。
游覽后,我們按原路回到橋下。因已是中午時分,也來即建議去附近的戶部巷就午餐,故我們隨也來步行前往那里。
也來說:“戶部巷形成于明代,清代因毗鄰藩臺衙門而得名。近幾十年來,那里是武漢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到了戶部巷,就見周圍多是飲食餐點。我們選了一處餐點,先是要了盤烤豬蹄和少量米酒,后又要了幾碗熱干面和幾碗豆皮來吃,小吃的味道不錯。
餐后,因也來建議去附近的黃鶴樓公園,故我們起身隨也來步行前往,且很快,在走過一段天橋后就到了。
買票入園后,也來說:“相傳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那時,倚江而立的黃鶴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的軍事瞭望臺。晉滅東吳后,三國歸于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后因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而名揚天下,且其中一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已成詠樓絕唱。該樓屢毀建,最后一座木結構古樓于清光緒十年(1884)被焚。現在的黃鶴樓是于1985年建成的,由于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造成新建的黃鶴樓距舊址有1公里遠,是建在蛇山峰嶺上。”
特嘎聽了,問:“為什么是崔顥題詩,唐代愛寫詩的李白就沒寫過黃鶴樓么?”
也來說道:“據傳,李白首次與好友同游黃鶴樓,見此名樓,剛準備揮毫賦詩,卻抬頭發現崔顥的《黃鶴樓》赫然題在上面,李白讀后大吃一驚,原因是崔顥的《黃鶴樓》寫的竟已出神入化了。當時李白才34歲,正是年輕氣盛之時,非要寫出一首超越崔顥的詩不可。李白平時寫詩多是一揮而就,但當天無論怎樣搜腸刮肚,靈感就是不來,只得攥緊拳頭,把個黃鶴樓捶得咚咚作響。末了,李白無奈地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見園內有座古塔,也來就說:“這是勝像寶塔,是黃鶴樓故址建筑群中所遺存最完整的古老單體建筑,原位于武昌蛇山西首黃鶴樓故址前的黃鵠磯頭,高9.36米,座寬5.68米。該塔采用外石內磚方式砌筑,塔的外觀分為座、瓶、相輪、傘蓋、寶頂五部分,寶頂為合金材料制成。勝像寶塔建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為威順王的太子所建,威順王為忽必烈之孫。明清兩代,此塔與黃鶴樓均立于蛇山舊城墻上,塔樓并存,相映成趣。1955年在拆遷時,發現該塔為中空式,沒有地宮,塔心內有個1米多高、雕刻精致的石幢,此外還有一個銅寶瓶,上刻‘洪武二十七年歲在甲戍九月乙卯謹志’,瓶腹刻有‘如來寶塔,奉安舍利’‘國寧民安,永承佛庇’。勝像寶塔是藏佛教密宗的佛塔,也是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最初的塔型。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在元代被尊崇為國教,因此元代時這種塔型傳入了內地。京阜城門內的妙應寺塔是最有代表性的元代密宗佛塔,而勝像寶塔的式樣與其基本相同。”
我們本想登黃鶴樓一望,怎奈排隊登樓的游人眾多,遂決定就此離開公園。我們從公園的另一側下山,隨也來步行去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到達后,只見眼前的建筑是一座由紅磚紅瓦砌成的醒目二層仿西方建筑,風格典雅莊重。
也來說:“此樓原是清末湖北咨議局局址,俗稱‘紅樓’,位于武漢武昌區武珞路1號、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占地面積18畝。史實是,1911年10月11日,剛取得武昌起義勝利的革命黨人在這里組建了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任都督,號召各省響應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為‘民國之門’。”
我們幸運地領取到了門票,隨即進入紅樓并好奇地游覽了一遍,樓內復原和再現了都督府成立初期時的場景。接著,我們又到西配樓觀覽了文物展,展品全景式地展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歷史,這讓我又增長了見識。
游覽過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因也來建議去長江對岸的漢陽,故我們打車來到武漢長江大橋附近的碼頭,并買票上了渡船。此時天氣變得悶熱,而在渡船開動后,伴著江風我們立刻感到涼快了。江水浩浩東去,渡船一側不遠處就是武漢長江大橋,我們因此得以在不同方位再次賞覽了壯觀的大橋。等渡船漸漸靠近對岸,對岸上的樓閣也清晰高大了起來。
上岸后,也來指著那樓閣道:“這是漢陽龜山上的晴川閣,其得名于崔顥詩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句,建于明代,現有建筑是20世紀80年代復建的。”
在龜山上有座壯觀的電視塔,其上似有觀景臺,如能上去,應大可觀武漢全景。這邊還有大禹神話園、鐵門關等景點或建筑。因也來建議去古琴臺,故我們并未在此久留,即刻打車往古琴臺而去。
到了古琴臺,也來說:“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麓,始建于北宋,后屢毀建。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有位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音。數年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卻得知子期已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便在此筑臺以為紀念。這里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發源地。”
這邊景色秀麗,公園雖不大,然小巧幽靜、別有趣味。
游覽過古琴臺,在也來的建議下我們打車去往位于漢口的江漢路步行街,其間汽車從漢江大橋上駛過。
到了步行街,也來說:“漢口是武漢發展最早的一個區,眼前這條街就是漢口百年商業老街。”
沿路游覽,我發現老建筑多集中在靠江邊一段,想想百年前的人們曾在這里不停地穿梭著,只可嘆已物是人非了。
也來說:“在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間,集中和保留著英、俄、法、德、日的租界遺址。這里的西化建筑記錄了武漢歷史上的商埠文化、洋行文化、里分文化、市井文化。這里的大智門火車站、美國海軍青年會、德明飯店、俄國東正教堂、日清洋行、日信銀行、臺灣銀行、民生銀行、上海銀行、大清銀行、江漢關等的主要建筑還都保留著原有的面貌。20世紀初,漢口已成為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國際大都市,被稱作‘東方芝加哥’。五國租界的設立,加上清初的湖北新政和張之洞的洋務運動,這些都對武漢的現代化進程做出過實質貢獻。”
在沿江大道,也來指著一座帶有鐘樓的高大建筑說:“這就是江漢關大樓,為原漢口海關駐地,是漢口租界的核心建筑。2012年,武漢海關正式搬離了江漢關大樓,2015年,這里完整地還原了江漢關的內部陳設,成為江漢關博物館。漢口海關江漢關于1862年1月1日經清廷總理事務衙門批準正式建立。江漢關成立60周年時,該樓舉行了奠基典禮,后于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江漢關大樓由英國設計師恩九生設計,漢協盛營造廠修建,為武漢當時最高建筑,其主樓高40米,塔式鐘樓頂端高83.8米,是一座具有希臘古典式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的建筑物,且結合了英國鐘樓式樣。鐘樓四面裝有直徑4米的時鐘,自1924年開始江漢關奏響《威斯敏斯特》序曲。大鐘按時奏樂,聲傳三鎮,不過2000年對大鐘大修時,里面的東西被換成了石英機芯,誤差率提高到了10萬年誤差1秒,還裝了GPS,自動跟蹤格林尼治時間。江漢關大樓是漢口開埠的見證,是武漢滄桑歷史的紀念碑。”
江漢關大樓明顯高于附近的老建筑,加上它位于江邊開闊地帶且造型大氣、精美,故特別引人矚目。
我們隨即持身份證免費進入大樓游覽。里面除了復原的江漢關內景外,還展有清末民初漢口租界的一些文物,如老式電話機、留聲機等。在三樓的天臺,我們眺望長江,立覺視野開闊,美從中來。
游覽過江漢關博物館,我們順著沿江大道繼續找尋著老建筑。
正步行間,也來卻建議進入街巷去看看,我們遂依言而入。不久,就見到一處由樓房圍成、呈三角形的老建筑群,也來說:“這是由英商修建的公寓樓,專供各大洋行高級職員攜家眷租住。”
之后我們左轉,來到一處院落的鐵門前,也來指著院兒里的二層樓房說道:“這是詹天佑(1861—1919)故居,1912年—1919年,詹天佑攜全家在此居住。詹天佑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曾主持修建了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故他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是廣東南海人,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1872年,年僅12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后,其父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后詹天佑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187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紐海文中學,同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120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便是其中之一。詹天佑故居建于1912年,是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由他本人親自設計監造的,樓房建筑面積920平方米,為一棟磚木結構的西式二層樓房,他在此工作、生活,直至去世。故居現為詹天佑故居陳列館,有文物藏品43件〔套〕,其中有詹天佑出國留學時使用的木箱、修筑鐵路時用的計算尺、工作學習用的英漢大辭典、詹天佑親筆題字送給其子的照片等。”
也來的這般說讓我感到意外,因為我竟來到了詹天佑故居。我敬仰詹天佑,所以對他的故居非常好奇,故我們進了詹天佑故居陳列館并盡興地游覽了一番,所見文物讓我感慨不已。
而后我們返回公寓樓處,再繞至樓群的側面,來到了中共著名的“八七”會議會址,在那里稍作逗留后,因時間已晚,就決定去江邊觀景。
我們順路買了些吃的,回到并越過沿江大道后來至江灘公園。
江灘公園十分開闊,綠化的很好,景色怡人。我們隨意閑逛,但見江上不時有大小船只駛過,而江水和江灘植被散發出了美妙的混合香氣,這一切讓人感到愜意。見天色漸暗,我們索性決定邊吃東西邊等天黑后看夜景。
終于,天黑了下來,不久,江灘上、江橋上都亮起了彩燈,同時,包括江岸邊的無數城市建筑亦陸續亮起了燈,它們照亮了城市的夜空,就像是在過一個重大的節日。
欣賞過夜景,是該要回去的時候了,我照例請也來為武漢作詩一首,也來即吟誦道:“
中華腹地中心處,九省通衢貫古今。
長江漢水穿城過,大江大湖大武漢。
戰國編鐘樂悠揚,越王遺劍鋒刃寒。
革命黨人立旗幟,中山乘艦為三民。
梅嶺山坳古木靜,江漢舊關大鐘鳴。
黃鶴歸來尋故樓,江岸山頭飛大橋。
梅花年年開又落,江城處處是園林。
再敬伯牙真情懷,漢江岸上覓知音。”
聽罷,我們鼓掌對也來表示了贊賞,也來則謙虛地擺了擺手。之后菏桐調來飛船,我們便乘船返回了。臨分手時,菏桐建議由也來來提議接下來一同去游玩的地點,我知道也來的能力,故欣然表示了同意。也來則馬上提議于明天去峨眉山游玩,我從未考慮過要去那里,所以聽后感到有些新奇,最終,大家一致同意了該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