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反光鏡
三人站在祭臺上,楊巧穎抬頭看到,在拱形天花板上,有一盞吊燈,光線雖然昏暗,但能看到,那是一盞銅燈,由三根銅鎖掛著的吊燈,吊燈恰恰是八角形,八個面分別對應著八個祭臺,上面似乎有寶石在閃閃發光。
僧人感覺那跟招魂儀式有所關聯,可惜天花板太高了,沒有落腳點很難上去查看,阿五說這個簡單,直接砸下來就行,這提議沒少被僧人責罵。楊巧穎認為這些燈都能點亮,那吊燈主燈肯定也能點亮。阿五問那么高怎么點得亮?只見楊巧穎拔出弓箭,箭頭點上火絨,對準吊燈,嗖一下,火箭正中吊燈鏤空,箭頭火光微弱,忽明忽暗,就在大家認為不能點燃的時候,吊燈里的火光逐漸明亮,不一會,整個吊燈就燃起了篝火,吊燈是由青銅鑄造,鑲嵌有反光寶石,在火光的照應下,灰塵消散,火光逐漸明亮,忽然,八道亮光從吊燈射出,正對應著祭臺的八火柱,火柱再折射回去,薈聚中心,一道巨大亮光,從吊燈直射下層,折射出一幅明亮的圖案,簡直美輪美奐。
畫中兩條巨蟒相互糾纏,上半身是一男一女,阿五問這相互糾纏的是兩條蛇精嗎?僧人定定看著下層的火光圖案,感嘆說,這不是蛇精,這是人們傳說的伏義女媧,是傳說中的上古巨神。
伏義女媧是陰陽同體,被遠古時期的人們看做人類的始祖,人身蛇尾,下部蛇尾相互糾纏寓意著男女和諧,延伸生命的愿望,這種圖案在漢墓時期較常見,伏義女媧也是最早的陰陽之道,天玄道學,其中,伏義手執矩,女媧手執規,也就是直尺和圓規,規、矩的發明很早,早在商周時期,甲骨文中就記載有“規”“矩”的字樣,規矩代表著天圓地方,同時也代表著規矩與秩序。
僧人說下層正中是擺放棺槨的地方,主人想利用招魂儀式來延續生命,可惜,自古以來,想延續生命的君王數不勝數,最后誰也逃不脫死亡的召喚。
阿五問那怎么看不到棺材,僧人解釋說舉行完儀式后,搬去了棺槨正室。楊巧穎對這些反光鏡比較感興趣,在幾千年前,人們竟然掌握了鏡子的反射原理。僧人解釋說這種寶石制作的鏡子非常珍貴,在古代磨鏡子是一門手藝,古時的人大多都是用高錫青銅磨鏡子,這種鏡子光滑白亮質感非常好,后來人民改用了青銅磨鏡,青銅發淡黃色或者青黃色的光,
而像這種用寶石制作的鏡子非常罕見,制作難度非常大,我也只是略知一二,它們必須在水里磨,才能制作出最完美的鏡子,因為寶石每磨一下都有粉塵,如果有粉塵,再磨第二下,就會刮花鏡面,所以工匠在要求極其嚴格的時候,就想出來了水磨鏡這個辦法,在很清澈的水里才能磨出完美的鏡子,而這個祭臺的鏡子更加難得,因為反射束光,需要凹鏡才可以,凹鏡難度非常大,而且需要根據祭臺的角度距離尺寸,來控制凹感,最后反射出吊燈上鏤空圖案,折射到地面,堪稱獨一無二,舉世無雙,有這種手藝的工匠,必須有很強的天賦才能做到,基本只有君王才有資格使用。
阿五對工藝品不怎么感興趣,只喜歡金子,這時他已經跳到了下層,從祭臺到下層,只有三米多,縱深一躍便下去了,阿五很想看看這個墓主究竟長什么樣,搞得這么神秘。
三人跳到下層,才發現,下層非常寬闊,足足有百米寬,正中是圓凹井,周圍是三層圓階上去,東南西北有四個通道,每個通道都有六米寬,三米高,非常寬闊,每個通道門口都有石雕的巨蟒盤繞守門,神態陰森,看著很是瘆人,三人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往那一邊走。阿五說從一開始進來這里,就經常看到蟒蛇的圖騰,就連那些壁燈也都是蛇的圖案,這個墓主不會是個蛇精變身的吧。
僧人并沒理會阿五的胡亂猜測,只是淡淡說一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條蛇能夠化身成人。阿五說那個還有白娘子呢,僧人懶得反駁他,只是觀察著四個通道的區別,一時不知該往那邊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