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葫蘆谷遭阻
綜上所述,玄冥神掌嚴格來講可算得上是傳自逍遙派,后來那人又在天山西域等地糅合了許多武功于一身,其中便有陰差陽錯般學會了阿紫帶去的逍遙派從不外傳的武功:凌波微步,當然,那人也只得其一二,即便這樣也有了一身不乏的輕功。
當然,這個不乏指的也是對敵中的輾轉騰挪,而不是趕路的輕功,所以玄冥二老的輕功在汝陽王府也只能排在末流。
至于阿紫是怎么會的凌波微步?
那當然是阿朱傳給阿紫的,姐姐傳給妹妹武功能叫外傳么?
回到光明頂來,韋一笑等人聽到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時候并不太清楚,畢竟那已經是數百年前存在的勢力了,可周生楊英與樂平樂靈四人清楚呀,誰讓家里有個愛講故事的老妖怪呢。
可,清楚歸清楚,四人也不會做什么,畢竟玄冥神掌什么的,哪有自家的武功好用。
什么?看在他們是阿紫的武功傳人救他們一命?
開玩笑,這可是蒙元走狗,恨不得殺之而后快,至于阿紫的武功傳人,要是這么算,那天下練武的都多多少少與他們家老爺子有點關系,那他們也不用行走江湖了。
咔!
咔!
玄冥二老被殺死了,隨后被帶上來的就是紹敏郡主。
“啊!”紹敏郡主因為女扮男裝的關系,所以他作為蒙元軍隊中最大的頭目,在武當派弟子壓她上來的時候沒少給她使絆子,甚至還逼著他跪了下來,要知道剛才玄冥二老都是站著回話的呢。
結果紹敏郡主這一聲驚呼,暴露了她女性的身份,金花婆婆一顆金花打在紹敏郡主的發髻上,一頭黑發散落在了身后,引得眾人驚呼。
“女的!”
“是你!”
“嗯?”
張無忌與眾不同的一聲驚呼引得宋遠橋等幾個叔伯的目光看向了他:“無忌,你認識她?”
“就是她!當年就是她帶著玄冥二老抓走的我!”張無忌指著紹敏郡主道出了當年之事。
而還沒宋遠橋等人說什么呢,楊英就在一旁出手了。
噗嗤!
紹敏郡主被楊英一劍穿心,看得在場的其他人都驚呆了,宋遠橋連忙上前問道:“楊姑娘,這是為何呀?”
楊英冷冷地答道:“祖爺爺的命令。”
隨后便轉過身,向山下走去了。
而與她一起的周生、樂平、樂靈也跟著她離開了,隨后朱長齡與武烈看著眾人面面相覷,如此尷尬的場面,生怕因為先前他與楊英他們套近乎的關系被宋遠橋等人責問,也趁著眾人還在發愣,站起身道了一聲告辭,就帶著朱武連環莊的家丁下山去了。
回到兩個時辰以前,戰斗剛剛開始,山下的戰斗打響以后,小王爺帶著蒙元軍隊一退再退,最后居然找到了一個狀似葫蘆口的小山溝,依托地勢對司馬泠、史火龍帶領的大軍進行起了頑強的抵抗。
這也怪司馬泠等人不熟地勢,如果他們中有個明教中人帶路的話,絕對會將小王爺的軍隊往大路上逼,而不是落得現在這么個尷尬的境地。
如何尷尬呢?司馬冷與史火龍等人的軍隊數量雖然龐大,但大數多都是由江湖人士所組成的,丐幫善戰,但那是在平原上依靠打狗陣以多打少,或是高手潛入刺殺進行斬首行動,這點在蕭峰時期就得以證明。
而司馬泠所率領的漕幫幫眾比起丐幫還要稍遜一些,若是在水上,五六萬幫眾能當得蒙古兵二三十萬人,可現在這是在昆侖山巔,這五六萬人一身的功夫就要削去六分,戰斗力自然大跌。
所以說,真正能用來攻堅、突破葫蘆口的只有李人玉所帶領的正規軍。
可李人玉帶領的正規軍有多少呢?三萬五千人,其中兩萬人還是輕步兵,所以直到五行旗與天鷹教的人來了,也沒能攻破這葫蘆口。
最后還是土旗旗主領土旗的人,靠挖地道才突破的這葫蘆口,但土旗的人也損傷慘重,十不存一。
先前說了,這里的地形是葫蘆狀的山溝,也就是說,突破了葫蘆口,還有個葫蘆腰,這里也是個要地。
先前小王爺手下將軍在葫蘆口放了兩千人,第一節處放了一萬人,一萬兩千人分批次輪番守谷口,所以司馬泠等人突破了葫蘆口,蒙古兵也只死了不到三千人,還沒有一開始的那一撥襲擊殺的人多呢。
葫蘆腰雖然比葫蘆口要大上一些,可蒙古兵同樣增兵,派了五千人把守,另有三千人在附近的制高點策應,剩下的近兩萬人分七隊,兩隊三千人隨時支援制高點的蒙軍,五隊一千人,負責輪換把守葫蘆腰的軍隊以及隨時支援,最后剩下五千人做預備隊。
如今土旗的人死傷慘重,挖地道是不行了,強攻更沒戲。
有人說,就將他們困在這兒不行么?他們沒吃沒喝,幾天不就餓死了?
其實不然,蒙元朝廷雖然腐敗,但數量還是不少的,而且比起各地的起義軍,占著裝備的優勢還比他們強點。
如今外面之所以遲遲沒來援軍,一是因為昆侖山距離朝廷較遠,調兵也要時間,二來就是樂輝早已與各地義軍聯系好了,只要昆侖山大戰一起,他們便各自在自己的地盤上開始行動,阻敵增援。
幽、徐、并、冀、兗、豫、齊、揚、蜀九地義軍一同起事,生是何其浩大,但義軍要是能打得過蒙軍,蒙元朝廷早就沒了,至少現在是打不過的。
再加上明教的義軍首領現在大多都在光明頂,無人指揮,所以昆侖山這一戰就一定要速戰速決,同時,若是能拿下小王爺這張牌,蒙元朝廷必會內訌,至于紹敏郡主,此人詭計多端,萬一跑了,遺禍無窮,所以樂輝告訴楊英等人,見到紹敏郡主,一定要第一時間殺了,這才有了剛剛山上的一幕。
可是如今明教、漕幫、丐幫、道門四家聯軍受阻葫蘆谷,一時之間卻不知如何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