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侯景:宇宙大將軍
公元551年,三月,郢州。
侯景親自率領大軍到達西陽。
此時的侯景已經達到了起兵以來最高光的時刻,他矯詔封自己為相國、漢王,食邑二十個郡,可以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對正常人來說,這個位置已經是權勢的頂點,加無可加了。
但侯景不是正常人,他覺得這些世俗的官銜太沒創意,根本沒辦法體現自己的尊貴,于是又給自己加了一個空前絕后的新封號:
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
也就是天上地下過去未來所有一切的總指揮。
這個封號當真是拉風炫酷拽炸天,氣勢上遠遠超過了當年爾朱榮的天柱大將軍,連皇帝蕭綱也被驚呆了:“將軍,還能管宇宙?你連宇宙都管了,那還要我干啥?”
侯景敢這么囂張,是因為這段時間他的軍事進展相當不錯。
在長江北岸,部將侯子鑒攻陷了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處死了造反的前廣陵太守祖皓。廣陵扼守瓜州渡口,跟南邊的京口隔江相對,控制住這里相就當于守住了建康下游的過江通道。
在吳越地區,部將宋子仙接連攻占了錢塘、富陽、會稽,活捉東揚州刺史蕭大連,暫時壓制住了當地的反抗運動,財政來源有了保證。
侯景本人親自出兵,接連逼降了裴之高的弟弟裴之悌和宣城太守楊白華,保證了建康南面的安全。
此外,侯景還平定了建康內部的一次兵變。這次兵變的策劃者是蕭衍的孫子,南康王蕭會理。
蕭會理上次北伐的時候因為表現不好被撤了職,但那只是小節,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他的表現還是不錯的。蕭會理原來是南兗州刺史,侯景攻占臺城之后,為了控制蕭氏諸王,以蕭衍的名義征他入朝。大家都勸蕭會理千萬不要自投落網,但蕭會理堅持要去,他對大家說,皇帝被侯景控制,朝不保夕,現在又有敕書召我,如果抗命的話就是不忠不孝,而且南兗州孤懸江北,軍事力量不夠,想靠武力來對付侯景難度非常大。與其在外面茍且偷生,還不如冒險到敵人內部尋找報國的機會。
于是蕭會理義無反顧地離開駐地,趕赴臺城。追隨左右的還有他的兩個親弟弟蕭通理和蕭乂(yì)理。
等到某次侯景領兵出征,建康內部空虛的時候,蕭會理秘密聯合左衛將軍柳敬禮和兩個堂兄弟蕭勸、蕭勔,打算起兵殺掉王偉,控制京城。蕭乂理負責去外面召集舊部,其他人在臺城里作內應。不料這件事被蕭正德的侄子蕭賁知道了,向王偉通風報信,計劃流產。
事敗之后,蕭會理誓死不肯低頭,坦然就義。蕭通理、蕭乂理、柳敬禮、蕭勸、蕭勔等人也被殺害。
蕭會理兄弟三人都是四皇子蕭績所出,在國破家亡、其他藩王忙于內斗的時候,他們用自己的鮮血為南梁宗室爭取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
西線的任約前期進展也還不錯,先后擊敗了蕭范、蕭大心和蕭綸等幾個重量級藩王,從建康沿著長江一路平推到武昌。如果按照這個進度,很快就能夠打到荊州滅掉蕭繹,之后再繼續西上益州滅掉蕭紀,那時候整個南梁就再也沒有哪支力量能夠對侯景造成威脅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任約在武昌遇到了一個厲害的對手,雙方相持了半年多,高歌猛進的節奏戛然而止。
擋住任約的人名叫徐文盛,是蕭繹新任命的東征總司令。
徐文盛原是北朝人,早年隨父投奔了蕭衍,因為打仗厲害,很受蕭衍賞識,被任命為寧州刺史(寧州的轄區包括今云南省大部、貴州大部及廣西小部地區,治所在建寧郡同樂縣,也就是今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東北)。
等到侯景叛亂的消息傳來,徐文盛招募了數萬兵馬,準備進京勤王。可惜寧州實在太偏遠,徐文盛領著部隊剛走到半路,臺城就已經失守,他無處可去,只好到荊州投奔了蕭繹。
蕭繹對徐文盛非常器重,任命他為左衛將軍兼督梁、南秦、沙、東益、巴、北巴六州諸軍事,給他補充了不少人馬,讓他去東征侯景。
當時武昌已經被任約占領,徐文盛到達前線之后,把部隊駐扎在貝磯(今湖北鄂城市西北長江南岸),跟任約對峙了很長時間。
后來任約沉不住氣,率領水軍想要跟徐文盛決戰,結果被徐文盛打得一敗涂地。侯景得知消息之后,趕緊派宋子仙領兵兩萬過來增援。沒想到這倆人加起來也沒頂住徐文盛的攻勢,連戰連敗,最后干脆連武昌都被徐文盛給搶了回去。
任約沒辦法,只好退保西陽,同時派人向侯景告急。
現在整個南梁的形式漸趨明朗,其他藩王已經被侯景平定得差不多了,還在負隅頑抗的只有荊州的蕭繹、益州的蕭紀、以及襄陽的蕭詧,這其中蕭繹離侯景最近,實力也最強。只要能把蕭繹這個硬骨頭給啃下來,剩下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所以侯景收到任約的求救之后相當重視,他留王偉鎮守建康,自己親自帶著大部隊去增援任約。考慮到這次出征的重要性,侯景幾乎帶走了麾下所有水軍,長江上各種戰船首尾相連,聲勢極其浩大。
當時徐文盛的大部隊駐守在蘆洲(今湖北省鄂城市西,長江南岸),侯景到達西陽之后,派人繞到蘆洲的上游,在北岸沿江修筑戰斗工事,聚集戰船,通過地利優勢來壓制住荊州大軍。
除了軍事上的準備之外,侯景這次還帶過來一個秘密武器:徐文盛的夫人石氏。
徐文盛夫妻的感情非常好,他去寧州當刺史的時候,因為不想讓妻子跟著自己在荒蠻地方受苦,就把石氏留在了建康。結果建康淪陷的時候,石氏沒來得及逃跑,落入了叛軍手中。
侯景當時控制了不少南梁將領的家眷,就是為了以后跟這些將領打交道的時候作為籌碼使用。在評估之后,侯景這次沒有選擇用人質要挾的方式,而是直接安排了一艘小船石氏送還給徐文盛。
至于條件是什么,雙方心知肚明。畢竟侯景現在打著朝廷的旗號,已經不是以前的叛軍身份了,此次西征甚至可以說是中央政府平定地方叛亂,在道義上不落下風。
這招攻心計果然見效,徐文盛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夫人還能完好無損地回來,不禁對侯景感激涕零,甚至還秘密派人到侯景的營中表達謝意。
按說此時侯景的水軍冒險輕進到蘆洲上游,部隊前后明顯脫節,正是用兵的大好時機,可惜徐文盛的心中私恩高過了大義,他雖然沒想著投奔侯景,但也不好意思再跟侯景打仗了,于是不管眾將如何勸說,就是死壓著不肯出兵。
安撫住徐文盛之后,侯景又出了個險招。他派宋子仙和任約帶著四百精騎悄悄繞到長江上游,直接去偷襲徐文勝身后的郢州州城。
郢州州城叫郢城,是在三國時期東吳夏口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整座城南依蛇山,北對沙湖,西臨長江,所謂“依山傍江,憑墉藉險”,地勢非常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正常情況下想靠區區四百人就把這里打下來根本沒可能,更別說外面還有無數荊州大軍在戒備,稍有閃失就必敗無疑。
而侯景之所以敢冒著風險繞過荊州軍去偷襲郢城,是因為他已經得到了確切情報:現在的郢城幾乎是門戶大開的狀態,完全沒有設防。
去年蕭綸為了避免跟蕭繹正面沖突,主動從郢州撤退之后,郢城就落入了蕭繹的手里。蕭繹隨即任命自己的世子蕭方諸為郢州刺史,負責鎮守郢城。
蕭方諸是蕭繹的次子,今年十五歲,雖然非嫡非長,但由于他的生母王氏得寵,所以他一直要比大哥蕭方等更受蕭繹喜愛。前年蕭方等死后,蕭繹一點兒都沒傷心,很快就把蕭方諸立為新的世子。
由于蕭方諸年紀太小,所以蕭繹又把鮑泉派過來擔任郢州長史,負責管理具體事務。
鮑泉雖然帶過兵,但本質上還是個書生,行為舉止略顯文弱,蕭方諸又是個熊孩子,每日里以欺負鮑泉為樂。鮑泉不敢得罪領導的公子,又仗著外面有徐文盛的大軍保護,所以這段時間天天陪著蕭方諸胡鬧,根本沒做任何防守準備。
四月初三的時候,陰雨晦冥,能見度極差,宋子仙和任約等人在天色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出現在郢城郊外。
有守城的士兵發現遠處殺過來一隊鐵甲騎兵,感覺不妙,趕緊跑到州府去向鮑泉告急。結果一進屋,就看到一副名場面。
堂堂郢州長史鮑泉正四仰八叉躺在床上,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小朋友蕭方諸則騎在鮑泉的肚子上,用五色彩線給鮑泉的胡子編小辮兒。
聽完匯報,鮑泉根本沒當回事,他覺得有徐文盛大軍在外面擋著,侯景的人根本不可能跑到郢州來。
然而沒多久,報警的人越來越多,鮑泉這才感覺有點兒不對勁兒,趕緊下令關閉城門。
但現在關門為時已晚,宋子仙的騎兵早已沖進了郢城,徑直殺奔州府。城里的守軍毫無防備,沒人敢上前抵擋。等鮑泉和蕭方諸反應過來的時候,敵軍都殺進院了。蕭方諸嚇得呆若木雞,鮑泉見逃跑已經來不及了,索性趴在床下企圖蒙混過關。可惜他胡子上的五彩絲線實在太顯眼,宋子仙一進門就看到了,當即把他從床底下揪出來,連蕭方諸一起送給侯景報功。
這個間隙里侯景其實剛吃了個敗仗。徐文盛雖然不想打,但他的帳下還有幾個蕭繹派過來的荊州將領,這些人實在看不過去徐文盛消極怠工的樣子,于是在平東將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的帶領下,各率所部去攻打侯景。
侯景的部將大都是北方人,不善水戰,甫一交手就被荊州水軍打得大敗,辛辛苦苦修好的臨岸工事也被拆了個干凈。
正在侯景郁悶的時候,突然得到報告說宋子仙和任約偷襲得手了。恰好這時候江面刮起東南風,侯景當機立斷,下令不用再管荊州軍,所有船只拉起滿帆,越過武昌直接西上郢城。
荊州眾將一看侯景這邊千帆競發,不理自己了,有點兒摸不著頭腦。大家再一打聽才知道大事不好,原來自己身后的老家被偷了。
被偷家帶來心理沖擊非同小可,這意味著武昌此時不僅腹背受敵,補給線也被切斷了。荊州大軍的士氣瞬間崩潰,很多部隊開始逃散,徐文盛實在遏制不住,只好帶著殘余人馬放棄武昌退回荊州。而杜幼安和王珣因為家眷都在郢城,索性一抹臉直接投降了侯景。
宇宙大將軍這次出手非常成功,拿下郢州之后,距離荊州已經非常近了,現在蕭繹能夠設防的地方,只剩下了巴陵(今湖南省岳陽市)。
巴陵又稱巴丘,就是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周瑜去世的地方,這里距離荊州四百里,距離郢城三百五十里,城跨岡嶺,濱阻三江,自漢末以來就是軍事重鎮,也是江陵東邊最重要的屏障。
現在駐守在巴陵的,正是大都督王僧辯。
王僧辯其實本來是要去前線接替徐文盛的。因為徐文盛始在武昌耽擱的時間太長,蕭繹那邊也不耐煩了,他安排王僧辯率領宜州刺史王琳、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龕、郴州刺史裴之橫等人再次東征,同時接管徐文盛的指揮權。
結果王僧辯剛走到巴陵,就收到郢州陷落的消息。因為再往前走已經無險可依,所以王僧辯決定暫時駐守在巴陵,等待下一步指示。
果然沒多久,新的指示就過來了,蕭繹命令王僧辯不用主動出擊,改為在巴陵原地設防,等著侯景上門。
丟了郢州,兒子又被抓了俘虜,蕭繹也很郁悶。他現在還不知道徐文盛和侯景暗通款曲的事情,只道是徐文盛能力不夠被鉆了空子,而且徐文盛是遠道投奔而來,一次失利就獲罪也不太好,所以也沒過分追究。
現在最迫切問題是如何頂住侯景下一波進攻。侯景這次的目標明顯就是江陵,他占領郢州之后必定會繼續溯江西上,所以王僧辯的部隊沒必要再往前走了,在巴陵堅壁清野、以逸待勞是最優方案。
蕭繹甚至幫侯景想好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繞過巴陵,水陸兩道直指江陵;中策是在郢州囤積兵糧,打消耗戰;下策是強攻巴陵。對比而言,上策過于冒險,中策過于保守,侯景現在士氣正旺,很可能采取下策,這就看王僧辯的守城能力了,如果他能守得住巴陵,等到侯景糧草耗盡,則必敗無疑。
蕭繹的分析也算有鼻子有眼,但實際上侯景兼用了他所謂的上策和下策。
侯景在郢州休整了不到十天,之后乘勝西上。宋子仙作為前鋒,負責掃平沿江戍壘,任約作為偏師;負責阻擊各路支援部隊,找機會間道直取江陵;侯景本人帶領主力部隊水陸俱進,大軍號稱二十萬,江面上聯旗千里,遮天蔽日。
四月十九日,侯景大軍到達巴陵。
王僧辯下令偃旗息鼓,不露鋒芒。
侯景派人到城下詢問負責守城的是誰。
王僧辯沒隱瞞,如實回答。
侯景接著問王僧辯為啥不投降。
王僧辯說我一家老小都在江陵,實在不敢投降。要不你直接從這里繞過去吧,我保證不打你。
侯景心說你這不是哄小孩呢么,根據確切情報,巴陵城里明明有好幾只精銳部隊,我繞過去你把我后路斷了咋辦?
于是侯景派人把剛投降的巴州刺史王珣押到陣前,讓王珣勸他的弟弟宜州刺史王琳投降。
王琳見侯景已經知道自己在城里,也就不藏著了,他站在城頭指著王珣痛罵:“你奉命討賊,不能以死報國,還敢來勸降我?你就沒有一點兒廉恥之心么?”王琳罵了一通不解恨,取過弓箭對著王珣就射。王珣知道自己這個弟弟嫉惡如仇,真敢下死手,只好一縮頭退了回去。
侯景一看沒辦法,軟的不行咱就來硬的唄。我連最難啃的臺城都打下來了,還會怕你小小的巴陵不成?他指揮大軍把巴陵城四面包圍,開始發動強攻。
此時侯景還不知道的是,巴陵即將成為他的盛極而衰的轉折點,他起兵以來所有的成果,都將因為眼前這座小城而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