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派系繁多,相互斗爭、相互推翻。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爭論的焦點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凡是認為存在是思維的反映,思維是第一性的屬于唯心論學派,凡是認為思維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屬于唯物論各種學派。另一方面,思維與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但絕大多數哲學家作了肯定的回答。《周易》中闡述了大亦有大,小亦有小,其奧妙無邊際,就是說明了世界的萬物沒有最大也沒有最小,是無窮的,這一辯證思想也在馬克思唯物辯證思想中得到了升華,在科學上得到了印證,大到宇宙之無際,小到中子之無限。《周易》中提出了“不易”和“變易”以及“簡易”,陰陽相生相克,源源不絕,不斷演化推進,產生新事物!與馬克思唯物辯證思想中的:舊事物的演變,出現了新事物,量變與質變的發展的理論相符合。在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上,辯證唯物論批判了唯心論和唯物論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學的認識觀點和方法,以辯證的理論思維方式發展了唯物論,既承認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也承認了意識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辯證唯物論科學的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人們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不符合事實本質規律的錯誤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還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即既要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豐富和發展認識;又要把已有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特別是要充分發揮科學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反對脫離實際的夸夸其談;反對不以認識為指導的盲目的實踐。反對只承認實踐決定作用忽視認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認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錯誤。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可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這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柳素月道。
“娘親先不要講的那么細,可以講個大概吧!”鳳宮誠聽得很頭疼。
“那好,聽我繼續介紹這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歷史唯物主義等。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柳素月道。
“娘親,我們好像明白一點了,我們想聽點有趣味性的理論,你有嗎?”鳳宮誠道。
“有呀有呀,給你們講有意思的。”柳素月道。
“不用你講了,我來給他們講。”夜道。
整個宴席的目光紛紛看向他。
柳素月笑了笑說道:“好啊,你講。”
夜點了點頭,說道:“給你們講過這個東西,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哲學的基本規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表明了事物的發展不是直線式前進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原理對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揭示出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點,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觀性的矛盾現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質自身內部的矛盾兩方面。這就是哲學規律具有的特點,上升到本質高度把握客觀存在的現象聯系。相對來講,量變質變規律的特點如果相當于認識中的直觀性的話,那么對立統一,動態平衡規律的特點就是相當于認識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特點則是相當于認識中的間接性,按照康德的劃分方法,它們三者依次相當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否定之否定規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點是隱藏在矛盾的內部,揭示了矛盾運動的本質。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在理解和認識上都具有很高的難度。自從黑格爾提出這一規律以來,只有馬克思才真正從本質高度把握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內涵,其他的哲學家普遍都沒有能夠上升到本質的高度,而是停留在膚淺的表象上。我們將圍繞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內涵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和理解的變化過程,詳盡地闡述這一規律在辯證法中的重要地位。初步擬定為五個小題目,各部分的基本內容是:一否定之否定規律經歷的全過程:中心是從整體上描述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發展過程。二第一階段:肯定時期的發展過程:揭示出它的特點是從本質和形式的統一到分離。三第二階段:否定時期的發展過程:揭示出它的特點是從形式上的肯定到徹底否定。四第三階段:二次肯定具有的特點:展示出科學辯證法的特色,通過實例把握規律的本質,從而使這一規律建立在堅實的唯物主義基礎上。五從運動層次上進行對比分析:主要是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認識過程進行綜合分析。上述五個題目之間具有的邏輯關系是:一是總體描述,二、三、四是具體分析,五是綜合分析。即“總體描述——具體分析——綜合分析”三個層次。顯然,這樣的邏輯結構完全符合辯證邏輯的一般規則。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是衡量一個人哲學思想水平的重要標志,它直接反映出一個人對辯證法的理解和認識深度。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辯證法規律揭示的全是極限本質之間的聯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產物。盡管辯證法的規律都是從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來的,但是這些規律完全與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相一致,因此它們都是具有極限真理的客觀規律。它的特點就是純粹的絕對性,沒有任何相對性在其中。當然,不要忘記這種純粹的絕對性也是有前提條件的,它的前提條件就是人的認識領域,或者說,在認識論中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屬于極限真理,它們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理論觀點。我們知道,本質內部也是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的。對本質的現象直接概括出來的觀點屬于知性層次,對現象的本質進行間接的反映得出的觀點屬于理性層次。知性層次和理性層次,這是上升到本質內部進行的劃分。知性層次的特點是直觀性,它與現象之間保持直接的聯系,具有統一性。在現實中知性層次解釋的辯證法很容易被人理解,因為它具有可以被人們感知到的現象作為實例加以說明。理性層次的特點是間接性,它與現象之間沒有直接性的聯系,二者之間具有對立性。因此,理性層次的辯證法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因為它需要通過反思間接地認識到。”
“這還挺有意思的,只不過跟母親講的一樣,我聽不懂。”鳳宮誠吐了吐舌頭。
“為什么你和母親看的書是一樣的?你們說的句子話很像。”鳳暮顏道。
夜笑了笑說道:“早年我也喜歡看哲學書,現在哲學理論我都倒背如流了,自然能給你們講出一二。”
這些說完以后,鳳朝修對他的看法有明顯的改變,準確的說都是對他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