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玄祖第三個問題
“送子觀音大慈大悲,法力無邊,樂善好施,成就善果,是我輩楷模。”
唐僧得知了樂城的故事,不由的夸贊起送子觀音來。
很快,一名美艷婦女獨自一人走進了觀音廟。
顯然是為求子而來。
婦女走進了觀音廟,上香叩拜之后,又被一名使者帶進了一扇偏門之內。
那偏門藏在觀音廟之內。
玄祖施展神通,消去了觀音廟的顯像,好讓唐僧將那偏門之內的一切,都看的一清二楚。
婦女走進偏門之后,像是失了神志一般,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而偏門之內,還藏著十幾名健壯男子。
其中有一名男子起身,將婦女的衣物脫下,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婦女行了男女之事。
婦女又因為失去神志,無法反抗,無法呼救,同樣也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發生了什么。
待那男女之事完成后,婦女又在使者的帶領下,走出了偏門,又來到觀音廟前。
“女施主,方才觀音菩薩已經顯靈,答應了你的訴求,你只需等些時日,這腹中必然誕出一子。”
使者面慈和善,他如此說,婦女便信了,毫無猜疑。
至于方才失去神志,想來也是因為觀音降臨,她這等凡俗之人,又有何資格面見觀音真容呢?
施法讓婦女失去神志者,正是送子觀音。
修建觀音廟,揚言有送子神通者,是觀音。
開設偏門,讓一些精壯男子來布施送子者,是觀音。
讓樂城人口增長,百姓繁榮昌盛者,是觀音。
然而,這婦女卻是有夫之婦。
知禮數,恪守貞潔的好妻子。
若非觀音在廟中消去了她的神志,她定萬般不從。
玄祖帶著唐僧,一路跟隨婦女回到家中。
其夫君儀表堂堂,知書達理,還是個誠實守信的老實人。
這老實人最是傳統保守,除了他的發妻,其他女人,都不愿看一眼。
婦女向觀音求了子,一家子后繼有人,自此幸福感倍增。
然而這一切,都被觀音施法掩蓋了真相。
老實人以為他的妻子去觀音廟求子,是得到了觀音的賜福。
讓夫妻二人可以生育。
實則不然。
婦女求來的孩子,和他的丈夫沒有血緣關系。
若將真相公之于眾,這一家兩口,必然三觀盡毀,嫉佛如仇。
“唐玄奘,我這便是我要向你問的第三個問題,請問,送子觀音此番作為,是在行善?還是在縱惡?”
半年來,玄祖終于開口,這一開口,便是向唐僧問出了第三個問題。
一時間唐僧被問的啞口無言,他還以為玄祖已經不打算問第三個問題,要護送他西行取經去了。
即使拋開震驚,去審視玄祖的問題,也讓唐僧倍感神傷。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無疑要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事實。
站在送子觀音的立場,他縱容一些精壯男子侵犯婦女,滿足了男子的淫之欲,也讓婦女們求而得子。
僅僅是將真相遮掩,便讓所有人從中受益,成全了所有人。
站在佛的立場,這當然是行善的好事。
之前唐僧就說了,佛可定三界善惡。
這善惡又是所有人公認的。
而這件事之中,不單單有善惡,還逾越了人倫之雷池。
說到人倫,那是自盤古開天辟地之后,所有生命都恪守的陳規。
諸天之所以分天地人三界。
就是因為人類乃是天地之合,階級之道也是以人來定的。
人類剛出生時,在三界生靈中,是最弱的存在。
但人類后天又有大智慧,可以通過修煉來提升生命等級,直到攀升成頂級生命。
諸天就是盤古偷了玄祖的修為和氣運化來的。
諸天就是玄祖本身,而玄祖,也屬人類。
三界大德,無不是以人倫來定,三界法則,又何嘗不是順從人倫來定?
所以,玄祖第三個問題,問的是有悖人倫的事,是善?還是惡?
唐僧弗能應也。
他是佛,但其本質也只是一個人啊。
佛的立場之所以定義這是一件善事,是因為結果是好的,也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是讓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的。
可一旦站在人倫的立場,其結果就變得邪惡了,過程也變得虛偽了。
唐僧愣在原地發起了呆,表面看起來,是在思考問題時,陷入了困頓。
實則是因為他幾百年修成的佛意正在遭受考驗。
一時間,唐僧已經去到了生與死的橋接處,善與惡的交匯處。
不管是生死還是善惡,又或是過去未來。
他都不知道該向著哪里走。
哪怕是在現實中,他也不知道該如何走,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他回答不了玄祖的問題,同時也讓自己陷入了問題本身。
這個問題死死的套住了他。
他開始問自己,自己所謂的佛,究竟是一道執念,還是自己的意志?
佛說要放下執念,因為那是虛妄的,永遠滿足不了的,執念就是欲望。
金蟬子丟掉金身,轉世下凡,一路向西苦行,普度眾生的事,究竟是為了滿足向往佛的執念,還是遵從自己的本意行事?
自己的本意以為,行善事,得善果,就是在向往佛,成為佛;而不是真正為了行善事。
那么他做善事,得善果究竟是自己一廂情愿,還是受欲望驅使?
自己追隨佛祖幾百年以來,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為了那善果?還是為了那善因?
這些無法回答的問題,一個又一個浮現出來,摧殘著他的佛意。
而那虛妄的佛意,卻本身就是一道執念,說白了,就是一道欲望而已。
當欲望違背了自己的良知和意志,又怎么經受得起考驗呢?
唐僧此刻無比痛苦,幾百年凝聚的佛意在此刻就快要土崩瓦解。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哪怕這個答案會讓他的佛意就此煙消云散,他也愿意。
因為他不想在這種不能放過自己的狀態中困惑了。
玄一這才開口道:“你糾結這件事的善惡,和問題的答案,不如回到問題本身。”
“這世間任何事,本身不具備兩面性,一旦你將其定義為善,那么他便一定有惡!”
“而世間一切,又都在道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