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家鄉的秋天是蕭瑟的,萬木逐漸凋零。對于秋天的記憶來源于那年我12歲上初一,我哥哥14歲初三,我倆成了留守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家里二畝薄田已經不能維持家庭開支,爸媽就一起離家做小生意,我和哥哥在鄉鎮初中讀書。每天早晨五點半出發,步行四十分鐘到達學校,八點半早自習結束,學校沒有食堂,拿著兌換好的飯票到街邊小食堂,一張飯票一個饅頭,一張飯票一碗咸稀飯或者兩張飯票一碗炒蘿卜,那個時候還是很難吃到肉的。學生們排隊打飯,結束后端著碗街邊蹲著迅速吃完返回教室。正是長身體的年紀,往往才上了兩節課,肚子已經餓的咕嚕咕嚕響,每天大多時候肚子都是餓的。由于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胃酸會分泌過多,偶爾會口吐酸水。
秋風吹起時,身上冷冷的,回到家家里也沒有人,冷冷清清的,自己生火做飯,不止一次的放學走到村口,站在那遠望一座座村落,心里就會想到魯迅《故鄉》里那句“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想必我此刻心境與魯迅先生一樣吧,難免有些悲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