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四六年出生,和你二姨相差十歲,與你大姨相差二十歲,同你大姨的頭個孩子一般大。生我的時候,你姥兒已四十多歲,算是老來得子,奶水根本不夠我吃,因此她常把我抱到你大姨家,為的就是混口奶吃。一見你大姨我就會往她身上爬,你大姨常常是一手抱一個,給我們兩個喂奶。當然,你姥也不會干坐著,屋里屋外的活都會幫著干。
我們經常去,你大姨夫從不在意,恰相反,還很熱情。他就是在那幾年發長起來的,是個性格開朗、愛說笑的人,也是一把干活的好手。除了性格以外,其他方面與你姥爺年輕時很像,無論是體格還是干活的實在勁兒。你姥爺的地他真是沒少出力,一有時間就會往你姥爺那兒跑,什么活兒都幫著干,從不偷奸耍滑,做為女婿來說,那真是沒的挑。
隨著我慢慢長大,你姥爺又把日子過了起來。一個曾經吃過苦又過過好日子的人像是知道翻身的訣竅,我六七歲時,家里便又是要馬有馬,要牛有牛,要豬有豬了,地就更不用說了。按理說,日子好了,不愁吃不愁喝,就該沒什么煩心事兒了吧?可還是有不如你姥爺心的事兒,就是沒兒子。雖說,你姥爺他不是個老封建,不是個把傳宗接代看得多重的一個人,可那個年代,在農村生活沒有個能撐得起門戶的后人還真就不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養老問題,老了以后讓姑娘養老是姥爺打心底里排斥的;再有就是勞動力問題,沒個得力的幫手,真的是難,尤其是隨著他一天天變老,將來總不能事事都依靠女婿不是。但正像老話說的那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自生了我以后,你姥便沒再生育。生我的時候,他們就已算是老來得子了,再想生育就更不容易了。
我常想,要是你姥爺他們有兒子的話,說不定真會在通遼那邊扎根不會再有搬回老家的想法。也省得后來一提起搬家的事兒來你姥爺就后悔。
不過凡事不能假設,若真是那樣的話,也就不會有你們?!?p> 說到這兒,母親朝我一笑,我也回她一笑。心想,事上的事不可能有如果,所謂的如果都是出于人們的想像,再好的如果也不可能變成真的,如果真的能,每個人都會爭先恐后列出好些如果以期待改變命運。
母親并未在‘假設’的問題上糾結,又繼續她的講述。
“要說那時的女人苦,從生孩子上便能看出來。剛解放那會兒,社會建設急需青壯勞力,國家提倡多生孩子。家家戶戶的孩子都不少,生不了的那是沒辦法,只要是能生育的,是能生多少生多少,根本沒有什么措施。那時候,人們的想法都一樣,女人生孩子天經地義的事,那里還要采取什么措施?就拿我們姊妹來說,我是生的最少的,生了你們三個,后來便趕上了計劃生育;你二姨生了六個,三個丫頭、三個小子;生的最多的就是你大姨,我沒記錯的話,她應該是生了九個。結婚頭些年,她是一年生一個,往往是這個還沒斷奶,便生了那個。為了帶那些孩子你大姨真是沒少遭罪,不夸張地說,一年到頭也睡不了幾個囫圇覺,一天到晚不是這個哭,便是那個叫。難得累了一天哄睡了那幫崽子,還要在煤油燈下五更半夜地為他們縫縫補補,剛要吹燈躺下,指不定那個又鬧起夜來,………?,F在年輕人,只養一個孩子還吵嚷著說累,要是換到了那會兒,可能活都活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