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巔,冰塔林立。
唐軍諸將立馬山丘,面對無際冰川,皆都萌生退意,畏縮不前。
正在此時,卻見二十名騎兵從前面行來,口中嗚哩哇啦,不知說些甚么詞語,身上皆穿著阿弩越胡服裝。
高仙芝知是自己前日所派出二十名親軍,于是故作大喜之狀,回身對諸將說道:阿弩越胡阿詩那部大人前日送來密書請降,我尚猶疑不信,不想果然派人前來迎接我軍。今有向導引路,且城中更有內應,勝利在望,你眾軍何不并力上前?
那二十名親軍首領故作口舌生硬,以漢語高喊道:阿弩越胡阿詩那大人已切斷娑夷橋,阻斷吐蕃援兵來路,派我等來迎接唐朝大軍。敢問前面,可是高將軍所帶人馬乎?
高仙芝揚聲答道:某乃高仙芝是也,便請前面帶路!
諸將因戰前細究地理,早知娑夷水藤橋是小勃律通往吐蕃唯一之路,聞其橋斷,吐蕃定然不能入援小勃律,聞言無不心中大定,畏懼頓消,揮眾軍迅速下嶺,向阿弩越城進發。
唐軍兵臨阿弩越城下,守軍疑是天兵降臨,果然派人前來唐營請降,無需爭戰。
高仙芝乃手加額,連念十余聲“阿彌陀佛,菩薩保佑”,次日率軍入城。
進入阿弩越城之后,高仙芝立命將軍席元慶、賀婁余潤率兵修補橋梁道路,率一千騎兵突然行至小勃律都城孽多城下。
小勃律王聞說唐軍已至城外,一路險阻障礙皆不生效,不由駭然,對左右眾官道:聞說唐王乃是天可汗,無所不能,今觀果然如此!
正說話間,城上守軍送來唐將席元慶箭書。
小勃律王觀其書道:今有大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將軍,率天兵十萬至此,一萬精騎為先鋒。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橋,但借汝路過,向大勃律去。
小勃律王驚懼道:唐朝都是神兵,有十萬之眾,我城中只有五六千人,如何守得住?若是借路給他,事后被吐蕃贊普知曉,必是個死罪。若不借路給他,等其破城,且是個剮罪。罷咧,咱們跑他娘的吧!
話音未落,侍衛來報:城中百姓聞說唐朝大軍到來,各部首領率其部眾已然越城而出,逃入山谷,守城之將已獻了東門。
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聞報,更是六神無主,由是二話不說,急撩開飛毛長腿,下殿奔至后苑,慌忙逃入石窟躲避。
席元慶兵不血刃入城,擒捉了負隅頑抗的四五個首領,即據住城池,派人往報主將。使者騎快馬飛馳還營,來見主帥報捷。
高仙芝接報大喜,乃率唐軍主力入孽多城,先下令處死那五六個負隅頑抗首領,然后急令席元慶率軍出城,砍斷通往吐蕃藤橋。
諸將這才知道藤橋此前并未斷絕,不由面面相覷,驚懼萬狀,流汗后怕。席元慶領命,遂引軍狂奔六十里,在日落時終將藤橋砍斷。
藤橋剛斷,吐蕃兵馬已至婆夷水東岸,只得隔水觀望,又不能飛渡,悵恨而歸。
高仙芝斷橋之后,再派出親軍人馬,在王宮內外細細搜查,尋到小勃律王,勸諭投降。小勃律王至此才知唐兵只有七千人馬,后悔不及,只得投降,于是平定小勃律國。
高仙芝由此聲威大震,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盡皆投降歸附。
天寶六年八月,高仙芝押解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經赤佛堂路凱旋而歸。行至婆勒川連云堡,與邊令誠會師返回。
九月末,回軍至播密川,高仙芝即令行軍主薄劉單起草捷報,派中使判官王廷芳進京告捷,自引邊令誠及十數名隨從來見四鎮節度使夫蒙靈詧,匯報戰況。
夫蒙靈詧聞說高仙芝凱旋歸來,妒恨其私自上報軍功,于是大罵道:高麗奴才,竟敢自專如此!你的于闐使、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諸職,是從何處得到?
高仙芝不能自安,驚惕答道:全靠明公大力栽培。
夫蒙靈詧愈加惱恨道:捷報不經我上奏,卻是為何?
高仙芝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唯唯。
邊令誠知道夫蒙靈詧已起殺心,自己既為欽命監軍,于是回營秘奏玄宗:高仙芝立有不世大功,卻為夫蒙靈詧所恨。若高將軍被其一旦所害,其誰會為朝廷效命賣力耶!
玄宗李隆基深以為然,既下詔敘西征之功,升高仙芝任鴻臚卿、御史中丞,代替夫蒙靈詧擔任四鎮節度使,命夫蒙靈詧回京。
夫蒙靈詧領旨大懼,恐高仙芝懷恨報復,不料高仙芝反持部下之禮拜見,恭敬如常。
夫蒙靈詧奉旨回京之后,高仙之接任四鎮節度使,走馬上任。
都護府中副都護程千里、衙將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都曾在夫蒙靈詧面前讒害高仙芝,自思今番落在他的手里,恐受報復,于是心懷恐懼,忐忑不安來見。
高仙芝離座,繞過帥案,指著鼻子將其數人大罵一通,皆有理有據,然后說道:我氣出了,今后便是兄弟,不得再提舊恨。
諸人大喜,因此全軍皆安。
高仙芝既任安西四鎮節度使,便以封常清為慶王府錄事參軍,充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此后每次出征時常令其為留后使。
天寶九年,朅師國王親附吐蕃,小勃律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
高仙芝再上蔥嶺,僅用百日便擊敗朅師國軍隊,俘虜朅師王勃特沒。因有兩次西征之功,高仙芝由此名滿天下,威鎮西域,并被吐蕃、大食部族譽為山地之王。
高仙芝也由此自大貪婪,肆意作威作福。
當時中亞石國地處絲綢之路,富甲西方。高仙芝垂涎石國財富,欲掠為己有,遂上疏玄宗,誣告石國國王無蕃臣之禮,請令討伐。
彼時石國那俱車鼻在位,因對唐朝忠誠,曾被玄宗冊封為懷化王,并賜免罪鐵券。
玄宗覽奏,因不明就里,只得準其出兵。
高仙芝率唐軍到達石國,那俱車鼻施亦不明唐朝來伐之意,遂遣使到唐營請和。
高仙芝此時便似被豬油蒙了心智,不顧名將身份,竟大施陰謀,一面假意派人與石國約和,然后乘其不備出兵掩襲,破其都城,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
入其國都之后,又縱兵殺掠,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共獲石國瑟瑟十馀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馀口馬雜貨無數,皆入高仙芝私家府庫,大失將士軍心。
回軍途中,高仙芝又誣蔑突騎施反叛,攻破其國,俘虜突騎施移撥可汗。遂向朝廷報功,自謂“破九國之胡”,入朝獻俘,那俱車鼻施、移撥可汗皆被處斬。
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勛卓著,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其后識破高仙芝西征底細,未治其罪,但也不賞其出征將士。
監察御史裴周南上奏,遂改任高仙芝為右羽林大將軍。
由于高仙芝兵伐無辜,使唐朝在西域威望大降。石國王子逃到諸胡部落,將高仙芝欺誘貪暴之事遍告諸胡昭武。
諸胡部落大怒,遂暗中聯合大食國,欲合攻安西四鎮。高仙芝獲知此事,心中不安,遂親率蕃、漢兵三萬攻打大食。
唐軍深入大食國境七百余里,到怛羅斯城與大食軍遭遇,激戰五日未見勝負。唐軍中葛羅祿部眾突然叛變,與大食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乘夜逃跑。
拔汗那部眾又擋住去路,幸虧右威衛將軍李嗣業殺開一條血路,高仙芝方才得以逃脫。此戰唐軍士卒死亡略盡,只有千余人得以還歸。
高仙芝被解除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入京任右金吾大將軍,節度使由王正見擔任。次年王正見死,封常清接任節度使,高仙芝被封密云郡公。
至此安祿山反唐,向長安進攻,唐玄宗驚恐,這才急派封常清趕赴洛陽募兵迎戰。
唐明皇派出封常清,猶不放心,復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程千里為潞州長史,沿線布置防御。
又命榮王李琬為帥,高仙芝為副,邊令誠為監軍,率飛騎、彍騎及朔方、河西、隴右等兵,又募關輔新兵共五萬人進屯陜郡。
閃回結束。封常清兵敗汜水,失了洛陽,才率部退守陜郡,與高仙芝合兵。
官軍大敗,失了洛陽,賊勢高漲。
高仙芝聞說叛軍勢力兇猛,其鋒正銳,只得接受封常清堅守潼關拒敵意見,一面下令打開太原倉庫,將庫中繒布全部分賜給將士,率兵向潼關撤退。
不料安祿山精騎來得迅速,至中途便已追及,從后面掩殺。唐軍一觸即潰,甲仗資糧委于道路,盡為叛軍所得。
唐軍以輜重阻敵,幸得退到潼關,高仙芝復振雄威,拿出舊日用兵手段,整頓部伍,修完守備,據險抗擊,士氣漸漸振作。
叛將崔乾佑一時不能攻下,于是退居陜郡。
當時臨汝、弘農、濟陰、濮陽、云中等郡皆降安祿山,潼關孤城以守,關中震動。
叛軍攻下洛陽,安祿山便派部將段子光,傳送唐朝東都留守大臣李憕、盧奕、蔣清三人首級到河北示眾,以威懾據守不降諸郡。
段子光領命來至河北,于是先到平原郡,口稱使命,叫開城門。
太守顏真卿命來使入見,段子光昂然入府,令隨從將李李憕等三人首級呈于大堂之上,威勸郡中署吏及諸將士道:安王大軍已下東都洛陽,潼關亦將不守。今河北之地諸郡皆歸安王,惟爾等不畏天命,負隅頑抗。東都留守三公只因抗命不降,落得身首兩分。爾等若是知機識趣,便開城投降,皆不失高位。如其不然,一旦城破之后,皆如三人此般下場。
衙中眾官見狀,各懷悚懼,諸將亦覺脊背發冷,一時軍心動搖。
太守顏真卿見狀,一陣冷笑,喝令左右:匹夫大膽,竟敢以平民首級冒充留守三公,來賺我平原郡城池。左右,與我拿下!
衛士聞命上前,將段子光及其數名隨從擒住。
段子光心慌,依舊色厲內荏叫道:顏真卿,你不要后悔!
顏真卿又復冷笑:殺你此等小人,有何后悔?拉出堂外,就地斬首!
既斬叛使,顏真卿復對眾將說道:我在京中為官之時,一向認識李憕等人。此三個首級皆為假冒,是為瓦解我軍斗志,故施此拙計,豈能瞞我!
諸將聞言,心中略定。
過了數日,顏真卿暗用蒲草編做人身,接上首級,裝殮厚葬,設靈哭祭,致眼中出血。
顏真卿既殺安祿山勸降使者,知道不能就此善罷,于是派遣使者潛至常山,請族兄顏杲卿共同組織義軍,分兵牽制叛軍,阻斷其返回范陽歸路,以減緩安祿山西進步伐。
顏杲卿接到從弟密書,深以為然,便與本州長史袁履謙、真定縣令賈深、內丘縣丞張通幽等人商議,謀劃攻打土門縣,從背面攻擊叛軍。
安祿山派李欽湊、高邈率軍五千鎮守土門,隸屬于常山郡。時逢高邈前往幽州未回,顏杲卿便召李欽湊到郡衙議事,勸其大醉,命袁履謙斬殺。
當夜聞報:高邈回到蒲城。
顏杲卿遂命馮虔、翟萬德與崔安石等心腹:務必殺之,休留后患。
次日侵晨,高邈隨從先到稿城驛站,皆被崔安石所殺。不久高邈親至,問親隨何在,崔安石答道:太守早備酒筵舞樂以待將軍,貴介已在旅舍中矣。
高邈不疑有詐,剛靠近廳前下馬,早被馮虔擒獲。同日叛將何千年從東都洛陽前來趙郡,亦被馮虔、翟萬德在醴泉驛擒捉。
顏杲卿遂派己子安平縣尉顏泉明,押送高邈、何千年兩個叛將,并攜李欽湊的首級,率賈深、張通幽、翟萬德等送至京城。
不料到了太原,被節度使王承業留下顏泉明、賈深等人,扣下顏杲卿表狀,自呈表章另行上奏,另遣心腹到長安獻上叛將首級,以為自己功勞。
玄宗不知內情,見到表章自是龍顏大喜,遂提升王承業為大將軍,連同其下屬牙將獲賞賜者一百多人。
顏杲卿既殺叛軍將領李欽湊,便收兵訓練士卒,發檄文傳告河北各郡縣,說朝廷任命榮王李琬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哥舒翰為副,統領大軍三十萬,即將出兵土門。
各郡縣于是皆殺掉叛軍守將,遠近響應。十七郡吏守皆愿重新歸附朝廷,并公推平原郡太守顏真卿為盟主。
顏真卿乃共集二十萬兵力,截斷燕趙交通,一面修表上奏朝廷。
唐玄宗聞報大喜,遂命顏真卿為戶部侍郎,加拜河北招討采訪使,命其輔佐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顏真卿奉旨,乃命李暉為副使,任李銑、賈載、沈震為判官。
當時常山、平原二郡顏氏兄弟聯手,一時軍威大振。
安祿山率領軍隊向西已至陜縣,聞說河北有變,立命史思明、蔡希德回師,率軍北渡黃河,平定后方。
天寶十五年正月,史思明回師河北,率軍攻打常山郡。
顏杲卿城中兵少難敵,遂向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求救,但王承業坐山觀虎斗,置之不理。顏杲卿求告不果,只得晝夜防守常山,拼死作戰。
城內兵員短少,不過數日,御敵物資已全部用完。
正月八日,城池陷落,顏杲卿、袁履謙被叛軍俘獲,送到洛陽。
史思明攻下常山郡后,乘勝攻打鄴縣、廣平郡、巨鹿郡、趙郡、上谷郡、博陵縣、文安縣、魏郡、信都諸郡,河北大部州郡又復都被叛軍占領,于是平原郡便成孤城。
顏杲卿被解往洛陽,安祿山見之大怒,當面斥責道:我把你從范陽戶曹奏請為判官,得任光祿、太常二丞,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何事虧負于你,而致背叛于我?
顏杲卿怒目而視,答道:我家世代為唐朝大臣,永守忠義,即蒙將軍奏請署官,便當盡忠于朝廷,豈能隨你反叛國家?況爾乃營州牧羊羯奴,竊取皇帝恩寵,方有今日。天子又有何事有負于你,而致反叛朝廷耶!
安祿山大怒,遂命人綁顏杲卿于天津橋柱,肢解并食其肉。
顏杲卿致死罵不絕口,安祿山乃命鉤斷其舌道:看你尚能罵乎?
顏杲卿含糊不清而罵,終致遇害,時年六十五歲。其幼子顏誕、侄顏詡以及長史袁履謙,都被先截去手腳,在旁陪刑。
袁履謙見何千年之弟在旁,含血噴其臉面。遂被碎割零剮,觀者無不為之流淚。
河北諸郡重新陷落,清河太守遂派郡人李萼來向顏真卿求援。李萼至于平原,以利害說之,建議顏真卿聯結清河郡,用其錢糧抗敵。
顏真卿深然其計,便派出六千援兵往助清河,又向李萼求問破敵之計。
李萼說道:今聞朝廷派程千里統帥十萬軍隊,自太行山向東,欲兵出郭口,限制叛軍西進。明公不如趁此機會發兵攻打魏郡,殺其叛將袁知泰,再以精兵占據郭口,迎接程將軍東來,合兵攻打鄴城、幽陵。平原、清河兩郡共有十萬軍隊,若能合兵一處攻向洛陽,再分精銳控制要沖,明公堅守平原不與敵戰,則不過數十日,叛賊必然潰敗,自相殘殺而死。
顏真卿聞而大悅,乃傳檄清河等郡,并派大將李擇交、副將范冬馥、和琳、徐浩率清河、博平郡五千軍隊駐扎堂邑,往攻魏郡。
魏郡叛軍守將袁知泰聞報,派白嗣深、乙舒蒙領兵二萬出城交戰。
叛軍戰敗,被斬首萬級,袁知泰敗逃汲郡。
史思明占領常山,復引軍圍攻饒陽,并派游軍截斷平原郡救兵。
顏真卿恐不能勝敵,便寫信請求臨淮節度使賀蘭進明,愿將河北招討使相讓。賀蘭進明領兵北上來救,卻在信都敗于叛軍,只得退回。
恰逢平盧守將劉客奴殺平盧節度使劉知晦,據漁陽起義反正,前來平原納降求助。
顏真卿大喜,即派部將賈載渡海北上,送去十多萬軍費,并以十歲兒子顏頗做為人質。眾將堅決請求將顏頗留下,顏真卿不聽。
朝廷任命劉客奴為柳城太守,賜名劉正臣,拜平盧軍節度使。
鏡頭轉換,按下河北,再說京都長安。
洛陽失守消息,早已傳至京師朝廷。玄宗李隆基接到封常清兵敗告急奏疏,頗為惱怒,下詔削其范陽節度官爵,命以白衣身份在高仙芝軍中效力。
高仙芝卻知封常清本事非凡,此番兵敗皆因兵弱,亦非作戰之罪,于是依舊命其為將,巡監左右廂諸軍,以助守城。
邊令誠時任監軍,因向高仙芝建議數事,高仙芝皆不聽從,于是懷恨在心。
因大軍退守潼關,邊令誠便借入朝奏事,趁機向玄宗反映官軍敗退之事,免不得添油加醋道:封常清以賊勢動搖眾軍,而高仙芝棄陜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皆入于私囊。
此番讒言本來不足為信,但高仙芝因有錯伐西域之事在先,唐玄宗便先入為主,聽信邊令誠一面之辭。由此大怒,派遣邊令誠為使,持天子劍赴潼關,斬殺高仙芝與封常清。
邊令誠奉旨,率領二百羽林軍,氣勢昂昂到了潼關,先擒封常清,問其還有何話說。
封常清嘆道:常清所以不死,欲亡于陣前,以報天子隆恩。今討逆無效,死乃甘心。
于是引頸伏誅,臨刑之時拿出一通舊日表文,請邊令誠轉呈天子。封常清死后,尸體陳于粗席,見者無不流涕感傷。
將近午時,軍士來報,高仙芝回到官署。
邊令誠帶百名陌刀手直入衙署,面南而立,高聲呼道:朝廷恩命,跪聽圣旨。高仙芝以兵退潼關失機,又減截兵糧,中飽私囊。國難當前,罪莫大于此。然思卿此前有功于國,特命減罪,恩命自裁,欽此。
高仙芝抗言道:說我敗退,死罪不辭。然以我減截兵糧中飽私囊,則屬誣陷。天上地下,兵士皆在,足下豈不知乎!我于京中召募健兒,裝束亦未能足,本欲努力破賊,然后憑軍功獲取高官重賞。不料賊勢憑陵,眾寡難敵。我引軍至此,亦欲固守潼關,待機勝敵。說我侵吞軍糧,不亦枉乎!
堂外士兵聞言,皆大呼道:冤枉!
聲音震天。邊令誠不聽,催其早死。
高仙芝嘆道:封二弟從微至著,隨從于我,初拔判官,俄又代我為節度使,今日又與我同死于此,豈非天命也!
言畢不再多言,慷慨赴死。
邊令誠監斬高仙芝及封常清,得報私恨,心滿意舒,引二百羽林軍歸還長安,見唐明皇繳旨,并呈上封常清遺疏。玄宗拆視,見其奏疏寫道:
昔中使駱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萬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卻赴陜州,隨高仙芝行營,負斧縲囚,忽焉解縛,敗軍之將,更許增修。臣常清誠歡誠喜,頓首頓首。臣自城陷已來,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對。臣之此來,非求茍活,實欲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冀拜首闕庭,吐心陛下,論逆胡之兵勢,陳討捍之別謀。酬萬死之恩,以報一生之寵。豈料長安日遠,謁見無由;函谷關遙,陳情不暇!臣讀《春秋》,見狼瞫稱未獲死所,臣今獲矣。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誑妄為辭;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愿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回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圣代,悲戀之至。
玄宗覽表已畢,悵然若失,流涕滿腮。后悔聽信了邊令誠讒言,以致自毀長城。
畫外音:唐玄宗枉殺兩員大將,不免引起軍心動搖,銳氣大減,再無戰心。其后事實證明,封常清退保潼關戰略十分正確,若能據關堅守,以待天下勤王之兵齊聚關中,則平叛戰爭絕不會曠日持久,大喪元氣。值此首錯既犯,后來哥舒翰、李泌、郭子儀、李光弼等將所提戰略計劃,亦都被玄宗先后否認,以致盛唐轉衰之勢漸成,不可逆轉。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復說叛軍。
安祿山兵進洛陽,殺守將蔣清,命河南尹達奚珣任職理事。陜郡太守竇庭芝投奔河東,臨汝太守韋斌投降。
天寶十五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僭越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圣武。
達奚珣以下數人委任丞相各職,分兵南下西進,欲奪取唐朝天下。
五月,南陽節度使魯炅率荊襄、黔中、嶺南兵卒十萬,在葉縣城北枌河抵敵叛軍。
南陽唐軍雖眾,奈何多年未經戰陣,不敵叛軍大將武令珣武勇,胡騎精銳善戰,只一戰下來,致令唐軍全軍覆沒。
唐明皇李隆基聞報大驚失色,自思朝中再無能征戰將,急命征召太原驍將郭子儀,令其率朔方鎮兵,從土門路出征。
字幕:郭子儀,華州鄭縣人,祖籍山西太原。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文韜武略過人,積功至九原太守。李林甫及楊國忠二奸先后攬政,非親不取,故而一直未受重用,在任上蹉跎歲月。
安祿山起兵之時,郭子儀因母親向氏病故,因向朝廷請求去職,回至原籍太原守喪。
唐玄宗此時國亂思良將,遂下旨奪情,征召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兼攝御史中丞,命其率朔方軍前來勤王,平滅叛賊,保衛京師長安。
天使奉旨出京,不敢怠慢,直如旋風馳至太原,來見郭子儀,宣讀明皇詔旨。
郭子儀只得奉詔,不則一日,引本部軍來至長安,參見玄宗。
李隆基見郭子儀一表堂堂,英雄氣概,不由大喜,當即問道:朕欲使卿前往河北,抵敵叛軍先鋒大將、范陽節度使史思明,卿可敢去否?
郭子儀:國家有難,為臣者替主分憂,萬死不辭。臣薦舉一人,尚乞陛下允可。
唐玄宗:未知卿所舉何人?
郭子儀:此人名喚李光弼,營州柳城契丹族人,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衛親府左郎將,乃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也。李楷洛累官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勇善戰出名,故與臣相熟。因在反擊突厥戰爭中暴卒,獲贈營州都督,謚號忠烈。李楷洛死后,蒙朝廷恩典,李光弼襲封其父薊郡公之爵,并掌父親舊部,鎮守薊州。手持一桿點鋼長矛,有萬夫不當之勇,兼具韜滿腹,實為難得將才。
玄宗大喜,遂命下詔:封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遣使赍詔至薊州,征任李光弼為河東節度副使,帶本部兵馬受郭子儀節制,參與平亂。
天使飛馬到達薊州,直到國公府衙宣布圣旨,并賜符節。
李光弼接了圣旨,拜受璽印,即起五千燕趙精騎,離了薊州,自太原東進。時聞史思明部將占據河北重鎮常山,李光弼便命兼程而進,出其不意,列陣于常山城下。
常山城內團練兵聞說李光弼來攻,二話不說,便將守將史思義綁了,前來唐營投降。
李光弼大喜,乃厚賞降兵,復又親為史思義松綁,極為善待。史思義感其恩德,便傾心歸順,并供出叛軍動向。
次日,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欲復奪城池。
李光弼接受史思義之策,按軍入守以逸待勞,以屬下兵馬為四部,分守四門,只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攻城不下,只得退兵十里。
正當叛軍安營傳餐之時,李光弼卻派輕騎三千出城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余眾一潰千里,不復成列。李光弼乘勝追擊,常山郡共有九縣,不出旬日便收復七縣。
河北百姓聞說朝廷軍馬到來,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李光弼接連得勝,欲待繼續追擊叛軍,奈何手中兵力不足,占據七縣之后,愈加分散單薄,不由甚是心憂。
正在此時,探馬來報: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率朔方軍出井陘關,離此不足百里。
李光弼這一喜非同小可,親自出離常山城迎接。距城五十里處,正迎著郭子儀大軍。二人相見大喜,遂并馬進城,合兵一處,聲勢大振。
郭子儀遂與李光弼商議分析河北敵情,遂定下分進合擊之策。只十余日間,便擊破史思明數萬大軍,繼而平定藁城。
又南攻趙郡,俘獲敵軍四千,斬趙郡太守郭獻璆,盡釋其俘,叛軍將士無不感戴。
郭子儀遂命李光弼鎮守趙郡,自率本部軍返回常山。
史思明不甘心失敗,重又集結數萬兵馬,尾隨郭子儀之后,尋機進擊報復。郭子儀軍剛到行唐縣,探馬來報史思明前鋒將至。
郭子儀遂止住軍馬,選出五百騎兵出城回軍,往復沖突叛軍前鋒,使其不能安營。
三日之后,敵軍不勝唐軍騎兵襲擾,只得回師退去。郭子儀乘敵軍疲憊之機,率主力大軍兼程追襲,在沙河擊破敵軍主力,乃前往常陽駐守。
安祿山在洛陽聞報河北兵敗,遂添加兵力五萬,前來增援史思明。
郭子儀聞報叛軍增兵,聚集諸將說道:敵人倚仗新增兵力,必定輕視我軍,內心不堅。我若趁此出擊,則一戰而能克敵也。
諸將聞此,無不信心百倍,斗志昂揚。郭子儀于是下令出擊,列營于九門城南。
鏡頭轉換,來日破曉。郭子儀率唐軍鼓噪而進,與叛軍對陣于九門城南平野。
三通鼓罷,兩軍對圓,各自射住陣角。史思明新得生力援兵,又見對方兵少,果生輕敵之心,只待恃眾沖陣,不復做防敵沖鋒之備。
未待戰鼓催罷,史思明派將出馬交鋒。郭子儀早就一馬當先闖入敵陣,先手起一槍,挑殺敵方一員步將,將其尸體甩向空中,以示己方眾將。
唐朝軍將皆吶喊而進,不顧眾寡難敵,只管殊死戰斗,奮勇直前。
叛軍登時陣角大亂,只得各自為戰。戰至午時一刻,叛軍氣餒,于是大敗潰逃,被斬首兩千級,俘虜五百人,馬匹不計其數。
史思明退守博陵,自思從未遭遇如此之敗,不由仰天嘆道:某自隨安王起兵以來,攻無不取,戰無不勝,輕取河北一十三郡。此郭子儀、李光弼是何人也?竟如此難纏難斗!
字幕:史思明,本姓阿史那,初名崒干,寧夷州突厥族人。
史思明與安祿山自幼相識,一起長大。雖然長得其貌不揚,倒懂得六蕃語言,機智過人。此番因為輕敵,不防唐朝有此戰將,便屢敗郭、李之手,故此憤懣。
郭子儀在九門城南大敗叛軍,隨檄招李光弼前來,共同追圍史思明。
李光弼奉召引軍而至,對博陵形成合圍。
史思明畢竟是個能征慣戰之將,頗善攻守之道,于是集眾固守,唐軍攻城十日不下。郭子儀見堅城難下,于是同李光弼商議,佯作撤圍,兵還常山。
史思明果然中計,率數萬人馬出城追來。郭子儀復選驍騎五百人,邊走邊戰,輪番引誘叛軍。如此走走停停三日,叛軍疲憊不堪,已顯懈怠之態。
郭子儀與李光弼乘機回軍反擊,大敗史思明于沙河。唐軍志氣大振,便欲全殲叛敵。
不料只聽西、北兩面鼓聲震天,號角長鳴,卻是安祿山得知河北危急,命大將蔡希德率步騎二萬自洛陽馳至;又命范陽守將牛廷玠發范陽郡兵萬余南下,配合史思明夾擊唐軍。
史思明收集散亡士卒,與援軍合兵五萬余人,返身殺回。
郭子儀、李光弼進至恒陽,下令深溝高壘,不與叛軍直接交鋒,而采取疲勞戰術,賊來則守,賊去則追,白天耀兵揚威,夜晚偷襲賊營。
叛軍忙于應付,無法休息,人困馬乏,皆生退意。
郭子儀料定敵軍已經懈怠,于是與李光弼率軍出城,與史思明大戰于嘉山。唐軍以精銳之卒對陣叛軍疲勞之師,一戰而大獲全勝,斬首四萬級,俘獲千余人,獲戰馬五千匹。
史思明在潰亂中跌下馬來,披發赤足,拖著斷槍,狼狽逃回博陵。
李光弼乘勝追擊,進圍博陵,郭子儀則準備北圖范陽。唐軍嘉山大捷,聲威大振,河北十余郡官吏軍民紛起,殺死叛軍守將歸順唐軍。
叛軍由范陽至洛陽通道切斷,往來使者只能輕裝簡從偷偷過境,但多被唐軍俘獲。范陽叛軍將士由此無不軍心動搖,自覺在洛陽安身不得。
安祿山極其恐懼,大罵謀士高尚、嚴莊無能,又召集謀臣商議對策。眾謀臣志喪氣沮,皆勸放棄洛陽,撤兵回守范陽。
便在此時,探馬入報:唐軍在靈寶以西全軍覆沒,哥舒翰已被部下擒拿,送來洛陽。
安祿山聞報,這一喜非同小可,直樂得從座上跳將起來,一迭聲叫道:快些帶進來,此真乃天助我也!此賊奴,你也有今天也,哈哈,哈哈。
字幕:哥舒翰,西突厥別部突騎施哥舒部人,世居安西。
祖父哥舒沮,曾任左清道率;父親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使;母尉遲氏是于闐王公主,家境豪富。
哥舒翰文武雙全,仗義重諾,但喜喝酒賭博,一直渾噩度日。直到四十歲時父親去世,其在長安客居三年,便為長安尉所輕。
哥舒翰為此感慨不已,之后發憤改變志向,毅然到河西節度使王倕帳下從軍。
天寶元年,王倕攻取新城,交給哥舒翰經營。哥舒翰治軍有方,號令嚴明,三軍無不為之震服,聲名始顯。
天寶五年,王忠嗣繼任河西節度使,對哥舒翰十分欣賞,提升為衙將。又見哥舒翰有大將之才,遂薦為大斗軍副使,使其征討吐蕃。
行軍途中,副將性格傲慢,不聽指揮,哥舒翰就用木棒打死此人,滿營軍士凜然。苦拔海一戰,吐蕃軍分成三隊從山上接連沖下,哥舒翰長槍折斷,遂持半截槍迎鋒攻打,三隊吐蕃軍無不摧靡,因此天下知名。(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