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四集 張巡抗燕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9413 2025-07-22 08:50:31

  長河落日,暮鼓聲聲。

  安祿山播亂大唐江山,惡貫滿盈,終至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歲。

  安慶緒與嚴莊聽得宮內再無聲息,知道皇帝已死,當即入內。命李豬兒挪開床榻,挖了一個數尺深坑,以帶血氈被裹著安祿山尸體,連夜埋在坑中,并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次日清晨,嚴莊拿出早已擬好詔書,對百官宣告說皇帝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國師處分。

  閃回結束。安慶緒繼承帝位,尊安祿山為太上皇,數日后方宣告太上皇駕崩。

  因改年號載初,詔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

  史載安慶緒乃安祿山次子,生來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騎射功夫一流,在歷次大戰中皆能身先士卒,屢立戰功,便為其父麾下大將。

  至此雖然得以篡位為帝,卻因生性懦弱,說話顛三倒四,更無稱孤道寡之樂。

  嚴莊遂不令安慶緒跟大臣見面,自己身兼御史大夫,又封馮翊郡王,獨攬軍政大權。并大力提升將領官職,安插心腹,以此籠絡人心。

  便在洛陽宮變同時,叛軍與唐兵在并州卻激戰正酣。

  至德二年正月,燕將史思明、蔡希德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企圖由北道奪取靈武。

  此時李光弼奉唐肅宗之命,新任太原留守,加上自己所帶來五千精兵,城中只有軍士不滿萬人,且半為疲弱之卒。

  諸將聽聞史思明即將攻城,皆大為恐懼,便向主將獻策,須嚴防死守,筑墻抗敵。

  李光弼不以為然,說道:太原城方圓四十余里,如今叛軍十萬大軍兼程而來,三兩日便可兵臨城下,此時才修城墻,如何來得及耶!只能空耗人力。

  于是從容分兵派將,安排已定,只等燕軍前來。

  果然到第三日辰時,只聽戰鼓隆隆,又見塵土飛揚。史思明前鋒大軍已至,四面圍城,逼近城墻扎下營寨,旌旗蔽日,刀槍如林,聲勢浩大。

  李光弼見燕軍近城下寨,心中早有計較,一面安排滾木擂石一應器械防御固守,一面暗命掘子軍從城中挖地道通到城外,只一天一夜便挖到燕軍大營之下。

  史思明當日安營,休息一夜無話;翌日五更傳餐,天明便命架梯攻城,勢在必得。

  李光弼早有預備,在城上四面安裝大量石炮,喝令一聲:發石!

  斗大巨石便如石雨落入敵人軍陣,剎時擊斃大量叛軍。

  李光弼又見叛軍冒石登梯攀爬上城,喝令:潑火!

  原來四門各有數百軍士早架大鍋燒開滾油,聞命各以鐵勺就鍋內舀油,順著云梯往下倒去,那滾油見風便著,不一時便將云梯燒斷。

  攀城叛軍也都渾身著火,跌落城外,慘號之聲耳不忍聞。

  史思明在東門親自督軍攻城,從寅末卯初直至未時,城下早已死尸累累,填滿城壕,但無一人能登上太原城墻。

  蔡希德從西城飛馬跑來,勸諫史思明:城內守備嚴密,如此強攻徒傷士卒,不如暫且收兵回營,另謀良策。

  史思明雖然怒火沖天,萬般無奈,只得依從,便令鳴金收兵回營。

  李光弼聽得城外鳴金,亦命止戰,容其收尸掩埋,不許放箭。

  燕軍激戰一日回至營盤,疲累欲死,倒頭便睡,便連夜飯亦不想吃,個個鼾聲如雷。史思明與蔡希德等眾將商議來日攻城之策,安排值哨之兵妥當,也自去睡了。

  睡到中夜,忽聽營中喊殺聲四起,猶如天塌地陷,好不驚人。史思明被從夢中驚醒,未及細問,早被四個親軍從榻上架起,急忙胡亂披掛了擁出大帳,上馬便走。

  史思明在馬上放眼望時,只見滿營冒火滾煙,到處都是唐軍,正在放火殺人,勇猛如虎,如同砍瓜切菜,自家兵馬毫無還手之力。

  好不容易在親軍護衛下沖出大營,又見蔡希德從西面馳來,狼狽萬狀。

  史思明見到蔡希德,驚怒問道:卻是見鬼,我大營內哪里來的這許多唐兵?

  蔡希德欲哭無淚,叫道:李光弼甚是奸狡,早將地道挖至我大營之下。伏兵夜半齊出,在我營中內里殺起,致令鹿角寨柵無施其用。

  史思明:叵耐狡賊。我必報此仇!

  蔡希德:城內之兵就要殺出來也。請將軍向正北去罷,某來斷后!

  話猶未了,忽聽城上號角大作,又見城門大開,火炬如同長龍,殺聲震天,卻是李光弼親率大軍,殺出城來。

  史思明與蔡希德只得各尋生路,縱馬便逃,哪里還顧得甚么前鋒斷后?

  李光弼率眾軍直殺到天明,次日早不見了燕軍蹤影,打掃戰場清點戰果。

  不一時軍政司來報:此戰俘斬叛軍一萬多人,馬匹千余,繳獲輜重糧草無數,可謂大勝。

  李光弼大喜,遂收兵進城,設宴與諸將賀功,并以所獲軍資犒賞三軍。

  經此太原一戰,李光弼以少勝眾,天下揚名。

  史思明一直跑出三五十里,一路收集潰散之兵,最后查點人馬,見折損近二萬兵馬,另有萬余帶傷,焦頭爛額。

  史思明大怒且恨,下令安營扎柵,與諸將商議,必欲整軍,回師再戰。

  正說之間,忽聽探馬來報:洛陽京師,父子內訌。主公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及軍師嚴莊合謀所殺,安慶緒自立為帝。

  史思明聽罷心涼半截,不由仰天長嘆,于是只得退兵范陽。卻留下蔡希德等諸將,命其整軍再圍太原,聽候繼任皇帝旨意。

  蔡希德眼見眾軍斷臂折腿,斗志全無,心中雖然暗罵,但如何敢與史思明相拗?只得口中應諾,執手而別,眼睜睜地看著史思明去了。

  轉眼過完殘冬,到了二月春暖。蔡希德等燕將圍困太原既久,又未得洛陽指令,于是各懷狐疑,漸漸懈怠。

  李光弼料知時機已至,遂率敢死隊突然開城而出,向燕軍發動進攻。

  燕軍毫無防備,被一擊而潰。城中守軍趁機傾巢而出,奮勇追殺,直斬首七萬級,再次繳獲大批軍械。蔡希德僅率數百騎及十數員副將逃脫,燕軍幾乎全軍覆沒。

  唐軍太原之戰,至此取得完全勝利。

  李光弼志氣昂昂,繼而乘勝而進,又收清夷、橫野等軍,擊破好畤、大橫關一帶叛軍。

  捷報傳至行在,唐肅宗大喜,加李光弼為司空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封魏國公。帳下隨征諸將,亦各有升賞。

  太原之戰是平亂以來首次大勝,李光弼自此名滿天下。

  唐肅宗聞知并州之敵已被肅清,乃南巡鳳翔郡,準備調集諸路兵馬,光復洛陽。

  及至鳳翔,忽然得報,方知安祿山已死。

  李亨大喜若狂,認為反擊時機已至,乃傳檄各州勤王之師、各路節度使向關中聚集,并急遣仆固懷恩出使回紇,以宗室公主與回紇可汗締結婚姻,并求其出兵討伐叛軍。

  仆固懷恩領命,遂赍圣旨國書,護送公主直往西域回紇去者。

  字幕:仆固懷恩,鐵勒族仆骨部人,首領仆骨歌濫拔延之孫,世襲金微都督。

  仆固家族乃屬鐵勒九大姓之一,仆固乃系“仆骨”音訛之誤。

  安史之亂初時,仆固懷恩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隨節度使郭子儀在振武軍及其以東連敗叛將高秀巖、薛忠義,又配合李光弼戰于常山,數次挫敗史思明部。

  去年七月,因隨郭子儀赴靈武見駕,故此被唐肅宗留下,以為禁軍統領。

  仆固懷恩既奉肅宗圣旨,送公主聯姻回紇,并請借兵,果然不辱使命。回紇可汗允許借兵五千,皆是勇猛善戰回紇精騎,與唐軍聯手,共平偽燕叛軍。

  當仆固懷恩引回紇兵回返之時,肅宗皇帝已由靈武移駕到鳳翔府,距長安三百一十里。

  此時江南稅賦正溯漢水而上,河西、隴右、安西、西域鎮兵也正向鳳翔集結,總計兵力數十萬,形勢一片大好。

  仆固懷恩便至鳳翔,向天子回報。

  肅宗聞聽回紇肯予出兵相助,更是錦上添花,不勝之喜。乃命各路軍馬發兵平叛,收復長安、洛陽兩京,派郭子儀率朔方軍攻克河東郡,以仆固懷恩為副將。

  大唐平叛反擊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至德二年二月,初十戊子日。

  郭子儀大軍行至河東郡蒲津關,與燕軍對陣。蒲州到潼關一帶,皆是燕將崔乾祐部扼守,襟帶長安與洛陽兩京要沖,實乃兩軍必爭之地。

  蒲州城西門外蒲津渡建蒲津長橋,夾岸及黃河洲渚分置西關、東關、中潬三城,統稱蒲津關,皆以蒲津橋相連,形如鎖鑰。

  果然是開下形勝,雄關險道,易守難攻。

  郭子儀命令三軍,在河西關前扎下營寨。當夜率二十名侍衛潛登高處,遠望雄關,詳察地形。回營之后,因思蒲津易守難攻,不由眉頭緊鎖,飲食俱廢。

  正在此時,營外門軍來報:稟大帥,捉到一個敵國奸細,因在大營前面探頭探腦,形跡可疑,故此拿來,呈報將軍發落。

  郭子儀命令喚進,問其何來,究系何人。

  來人卻不驚慌,行完參見之禮起身,便環顧左右,欲言復止。郭子儀會意,遂命左右退出,帳中只余自己與來人兩個。

  那人贊道:早聞節度大人胸懷磊落,果然將軍本色。實告將軍,某非奸細,倒是臥底間諜,專為獻關而來。將軍可識得李子鋒殿下乎?

  郭子儀聞言大喜,一躍而起:某在長安之時,與殿下常相往來,交情甚厚。聞說賊軍攻占兩京之時,殿下陷落于潼關城中。先生莫非是殿下派來,以教我耶!

  來人大笑:大將軍心思睿敏,一猜就著。在下李通,正是李子鋒殿下門客。

  郭子儀:殿下今無恙乎?城中情勢如何?

  李通:殿下安好。如今這蒲州城中,不但有李子鋒殿下,另有故唐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參軍韓旻、司士徐景等,皆心向唐室,不曾忘本。因聞將軍奉天子之命而來,意欲克復兩京,故差在下來見將軍,愿為內應。將軍可差人隨某回城,面見殿下詳議,便知真假。

  郭子儀聞說大喜,以手加額道:此真乃皇帝陛下洪福,天佑我大唐也。既子鋒殿下有意獻關立功,郭某敢不從命!

  于是急喚隨從進帳,命去速請宗室殿下李懷文,亦是李子鋒同族從兄。

  不到片刻,李懷文應召而至。郭子儀又命李通,將前番話語說了一遍。

  李懷文聞言流涕,便自請冒險入城,與從弟李子鋒接洽,共謀里應外合之策。郭子儀大悅,便重賞李通,將二人親送至帳外,目送其消失于夜幕之中。

  送走李懷文及李通,復轉回大營升帳,連夜調兵遣將,安排次日酉時奪關。

  一夜無話,到了來日,唐營內金鼓不催,號角息聲,全體將士都在帳中大睡,全無動靜。

  酉時剛過,天色昏蒙,郭子儀部下眾將依照昨日軍令,各自率本部軍悄悄離了營盤,接近蒲州城下,忽然發起進攻。

  隨著號角長鳴,鼓聲震天,火光照耀如同白晝,唐軍吶喊攻城。

  城上守軍大驚,急報主將。崔乾祐親自上城,指揮御敵。

  城內趙復、韓炅等人聞得城外鼓聲大震、號角長鳴,知是信號,于是同時在蒲州城中起事,糾集原屬大唐官民,攻擊城內叛軍。

  李子鋒及李懷文亦趁亂出府,率李通等親軍直奔西門,斬關落鎖,迎接唐軍入城。

  崔乾祐在城頭正指揮御敵,聞見哨馬飛馳而至,報說西門已失。乾祐大驚,又見來不及組織反擊,遂仗著一身武藝,匆匆翻越城墻而出,跑到城外,奪馬而逃。

  繁星點點,天交定更。馬蹄聲聲,擊碎夜幕。

  崔乾祐越墻奪馬,一口氣逃至蒲州城北舊府兵營之內,急呼升帳聚將。原來其人深諳兵法,未雨綢繆,早在此處留駐八千精銳騎軍。

  三通鼓罷,諸將聚齊,崔乾祐命令兵分兩路:先派副將劉守易,率三千兵去救援蒲州,自己則親率五千兵往守蒲津關,阻止唐軍渡河。

  崔乾祐雖然留有后手,奈何郭子儀更是善戰,早已攻入蒲州,然后人不卸甲馬不離鞍,由趙復等為向導,直趨蒲津,三面攻打不停。

  不到半日,關上守軍支持不住,棄關而走。唐軍趁亂斬斷城鎖,打開城門進入。

  崔乾祐帶兵到時,見城上皆換大唐旗幟,關隘已歸郭子儀所據。崔乾祐長嘆一聲,只得拼命殺透重圍,復又逃往安邑。

  安邑縣令及城中守將聞說燕軍兵敗蒲津關,豈肯再歸附反賊?遂假意開城接納,卻趁崔乾祐率軍進城一半之時突襲,落下千斤重閘,將燕軍截為兩斷,關門打狗。

  崔乾祐煞是警醒,偏未率先進城,于是再次脫身逃走,率剩余人馬翻越中條山,再渡黃河逃往洛陽,去投奔安慶緒。

  二月二十二,庚子日。

  郭子儀之子郭旰、兵馬使李韶光、大將王祚兵出蒲州,渡過黃河南下,一舉攻克潼關,進逼洛陽。

  燕帝安慶緒聞說潼關被唐軍所得,不由膽裂魂飛,急忙馳令長安守將安守忠、李歸仁率軍東下,重新奪回潼關。

  二將領命東來,疾行一晝夜,搶在唐軍之前,先占據潼關之西永豐倉。

  唐軍雖然攻克潼關,但聞永豐倉為叛軍所占有,面臨斷糧之危,于是不得不出城西向,與東來燕軍決戰。

  二月二十九,丁未日。唐燕兩軍在永豐倉南原展開大戰,苦戰兩日。

  唐軍因失地利之先,于是大敗,死者萬余,郭旰、李韶光、王祚先后于此戰中陣亡。

  第三日,多虧仆固懷恩率部趕來,拼力沖殺半日,接應出殘余唐兵,往北退到渭水。只見茫茫大河,濁浪淘天,并無舟船可渡,而后面吶喊聲隱聞,追軍將至。

  仆固懷恩站在馬背上往回遙望,喝令一聲:眾軍下水!

  乃率先驅馬入河,抱著馬頭泅渡而過。

  眾軍紛紛仿效主將所為,這才渡過渭水,擺脫燕軍,敗歸蒲州。仆固懷恩入城來向元帥請罪,郭子儀聞報痛失愛子,至數日不語不食。

  至此唐軍鋒銳受挫,潼關又復落入燕軍手中。

  燕將安守忠等既得潼關,復又乘勝追擊,重新攻占馮翊,唐將蕭賁戰死。叛軍此時窮兇極惡,遂大開殺戒,盡屠馮翊城軍民。

  安守忠屠了馮翊,復率騎兵二萬來攻蒲州。

  郭子儀懷憤出城大戰,殺叛軍八千,生俘五千人,安守忠狼狽逃回潼關。郭子儀猶自恨恨不息,深悔不能為愛子報仇。

  此戰之后,唐燕雙方在蒲州、潼關對峙,關中戰局暫時穩定下來。

  鏡頭轉換,按下關中,再說中原。

  安祿山于范陽起兵,迅速平略河北諸郡之后,一面西征洛陽,同時另派一軍南下中原,以張通晤為將,率軍三萬,去經略江淮之地。

  張通晤奉命渡河,一路勢如破竹,先后攻陷宋、曹等州郡,飲馬淮河,兵鋒直達譙郡,未曾遭遇強烈反抗。

  唐朝譙郡太守名字喚作楊萬石,毫無骨氣且又膽小如鼠,聞聽燕軍到來,一矢不發,便即投降。其后又傳檄屬下各縣,命令一齊倒戈,不許抵抗。

  并命真源縣令張巡,令其引軍向西接應燕軍。

  張巡見檄大怒,將文書扯得粉碎,大罵楊萬石。信使抱頭鼠竄,回譙郡報告太守。

  字幕:張巡,蒲州河東人。

  開元年間,張巡進士及第,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因不屑行走權相楊國忠門路,歷年不得升遷。

  但因為官清正廉明,深得縣中百姓愛戴,黎民稱之為青天,望之如父母。

  得知安祿山起兵造反之事,張巡憂國哀民,每于酒后痛罵楊國忠誤國,只恨自己官小職微,不能殺敵報國。

  此時接到知府楊萬石勸降檄文,如何不氣?于是罵走信使,復率縣中吏民,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后發出布告,宣布起兵,對抗燕軍。

  縣中百姓鼎沸,一日間響應者便有千余人眾。

  此時吳王李祗為靈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統合河南兵馬,抗擊安祿山叛軍。

  又有單父縣尉賈賁、閬州刺史璇之子等領兵而起,遙尊吳王旗號,對宋州展開反攻。

  燕將張通晤孤軍無援,遂敗走襄邑,被頓丘令盧韺所殺。

  賈賁便領兵至于真源縣,與張巡會合,共得兩千余兵,商議恢復中原,先奪雍丘。

  當時雍丘縣令乃是令狐潮,早舉全縣投降燕軍。聞張通晤兵敗襄邑,遂率兵向東馳援。軍至襄邑之時,方知張通晤已死。

  令狐潮遂擊敗唐軍,俘虜百余官兵以歸,皆命囚于雍丘。燕軍大將李庭望南來,令狐潮前去朝見,唐軍俘虜便趁機越獄,殺守斬關,迎接賈賁、張巡進入雍丘。

  其后未久,安祿山攻克潼關,唐明皇玄宗西狩,叛軍聲勢漲天。

  唐肅宗至德元年二月,令狐潮又率燕軍一萬五千,意圖奪回雍丘,殺死賈賁、張巡,以報前番奪城之恨,同時為燕國建立戰功。

  當時雍丘城內,唐軍總共不過三千余人。

  賈賁聞報,遂請張巡守城,自己奮勇出城交戰。因兵力懸殊不敵,最終兵敗而死。

  張巡在城上看到,不由目眥盡裂,遂開城來救,馳騎決戰。

  從早至晚,張巡身上被創無數,但仍奮然力戰,直到敵人恐懼而退。張巡帶傷回城,積極整頓防備,全城軍民遂推張巡為主將,兼領賈賁所部。

  張巡為便于號召諸郡,共抗燕兵,遂自稱河南都知兵馬使,奉吳王李祗為河南兵馬大元帥,自任先鋒使之職。

  自此張巡便以雍丘為治所基地,指揮帶領諸縣軍民,先后擊退燕軍多次攻擊,累計殺敵近萬人,拖住數萬燕軍在此,使其不能南下半步。

  而十數陣下來,城內唐兵也死傷一千余人,損折近半。

  令狐潮無計可施,只得退兵。

  張巡抗敵事跡終為吳王李祗聞之,于是表奏肅宗,舉薦張巡為河南巡院經略,自此名正言順,可以調動河南諸郡共抗叛軍。

  但燕軍在河北及關東一帶勢力正盛,唐軍勤王之師未集,中原有何兵力調配?說不得只是憑依孤城,獨自抗敵而已。

  至德二年三月,令狐潮會同燕將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大兵四萬余人蜂擁而來,志在必得,企圖一舉攻下雍丘。

  人上一萬,無邊無沿。

  雍丘吏民聞說令狐潮引四萬燕軍大舉來攻,而城內僅有兩千守軍,無不大為恐懼。

  張巡渾然不懼,乃升廳聚將,當眾分析道:敵軍主將令狐潮原是本縣之主,自然深知我城中虛實。但亦正因其知我城中虛實,則必有輕我之心,自謂萬無一失,不復為備。而敵軍遠來,又不復為備,取敗之道也。我可出其不意,趁其立足未穩出城襲之,敵可驚而潰。乘勝逐而擊之,則敵勢必折。當初張文遠在合肥,能以八百步卒破吳主孫權十萬大兵者,亦同今日之雍丘也。

  眾將士聽罷此番言論,不由大為鼓舞。

  于是張巡派一千人守城,親自率一千精騎,分成十個小隊,每隊百騎,安排已定。

  當夜燕軍大至,旁若無人,挑燈在城下安營,不設游哨護軍。

  張巡在城上看得清楚,暗道僥幸,對眾軍言道:燕軍自來送死,是大唐皇帝之福,上天眷顧雍丘百姓。

  于是頂盔貫甲,命令擊鼓吹號,大開城門,率十個小隊突然從城中殺出。

  燕軍不意城中竟敢冒死出擊,一時手足無措,返身便逃。

  張巡身先士卒,奮不顧身,揮舞雪片大刀,直沖向燕軍陣中,排頭價砍去。

  敵軍雖眾,但事出突然,昏暗中又不知城中出來多少兵馬,是否另有援兵在后,兼之無有軍官指揮,在亡命精騎沖突下頓時大亂,紛紛后撤。

  張巡率軍追殺二十里,殺敵數千,得勝而回。

  燕軍糊里糊涂,直跑出三十多里,這才住腳扎營,又亂了半夜。

  次日天明,令狐潮向李懷山等說明城中虛實情況,燕軍諸將這才平復心緒,復又鼓勇率軍而回,再次集結攻城。

  令狐潮命令環城四周,安置百門石炮轟擊,城樓及城上女墻全被毀壞。

  張巡復命于城上豎立木柵,并于木柵上蒙以獸皮棉被,以抵御燕軍投石進攻。燕軍所投之石落于城上,復為唐軍所用,砸向攻城之敵。

  燕軍雖然死傷累累,仍鼓勇而上,紛紛緣城攀登,不肯后退。

  張巡又命用蒿草扎束成捆,灌上油脂,焚而投之。

  燕軍士兵身上皆穿皮甲,害怕被燒,乃不敢登城。

  張巡又將兩千軍分為兩班,晝夜輪流;白日守城抗敵,夜間則趁燕軍松懈困怠之際,出城突襲敵營。如此堅守雍丘達六十多日,共歷大小三百余戰。

  時到五月仲夏,城外烈日如火,燕軍無法立足,并頻發瘧疾瘟疫,兵不能戰。又逢夏季多雨,突發暴雨不停,三軍復又陷于澤國,苦不堪言。

  令狐潮見不能取下雍丘,只好與諸將商議,決定撤兵北去,待秋季復來。

  張巡在城上看到燕軍營中旗號移動,知道必是要撤,便待其移營時果斷率兵出城追擊。燕軍心急回師,兵敗如山倒,被張巡俘虜兩千余人,獲得輜重無算,令狐潮也幾乎被擒。

  經此一戰,燕趙鐵騎無敵神話自破,雍丘守軍士氣大振。

  令狐潮因撤兵失利,十分憤怒,豈能心甘?于是走到半路,收拾敗兵,回頭再次率兵南下,圍攻雍丘。因知強攻不易取下雍丘,便改變策略,欲圖誘降。

  計議已罷,來日列陣城外。

  令狐潮單騎而出,在城下呼喚張巡,互相問候,趁機勸道:皇帝西逃,長安失守,天下大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為誰乎?

  張巡答道:休問我是為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反來勸我投賊,忠義何在!

  令狐潮愧不已,無言以對。由此惱羞成怒,揮軍力戰,因久攻不下,再又添兵加將。

  便在這時,有關中難民逃回,將長安失守、玄宗西逃信息傳至雍丘。諸將聞聽嘩然,皆至張巡府來商議行止。

  張巡已從令狐潮口中知道此事,乃問諸將想法。

  座中有六名將領官至開府、特進,在軍中都有相當影響,執意要獻城以降。

  張巡假裝許諾,稱來日商議具體投降細節事項,眾將告歸。

  次日,張巡在堂上放置唐明皇畫像,先率領將士朝拜,然后宣布六人投敵計劃。

  全軍上下有感于國破家亡,遂群情悲憤,紛紛指責六將無恥行徑。張巡見軍心可用,遂命將六人綁縛,帶到玄宗面像面前,責其不忠不義,擾亂軍心,當即推出斬首。

  此舉一出,諸將悚然,三軍整肅,無人再敢言降。

  雍丘被圍日久,城中糧食日漸缺乏。張巡憂慮,到城頭巡視城外敵情。

  行至東城,遠望城外河面上有數百艘大船,一字兒排開,吃水很深,岸上有千余燕軍把守。張巡便問左右:此船隊來自何處,所載何物?莫非又是燕軍增兵來戰?

  左右答道:非也。據細作之言,此乃是為燕軍補給之運糧船,剛從河北駛來,停靠在河邊不久,尚末卸糧。

  張巡聞言,急召諸將,暗授密計,吩咐如此如此,眾將領命而去。

  當日晚間,只見雍丘城上亮起無數火把,便如一條長龍,漸漸聚于南城而止。

  燕軍細作發現如此變故,以為非同尋常,于是潛蹤靠近南城之下,欲探究竟。

  便聽城上甲胄鏗鏘,刀矛撞擊,也不知有多少人眾。再遙望余東、西、北三面,卻是一片漆黑,鴉雀無聲。

  燕軍細作不敢久停,急回大營,報知主帥。

  令狐潮思索片刻,不由笑道:此又欲是重施故技,欲自南門出城,偷襲我大營也。我可將計就計,在南門設下埋伏,將其一舉全殲,就便奪了雍丘,豈不一戰而定!

  于是連夜升帳,召集麾下諸將,只留老弱守營,其余精卒皆調至雍丘南門,設下埋伏。眾將聞命大喜,皆揀選本營精兵移向南城,便連河邊護糧之兵,也盡行撤往南門埋伏,只等城中兵馬出來,將其全殲于城外。

  燕軍諸將自以為行事隱秘,但如此大張旗鼓移兵動作,怎能瞞得過城上守軍?

  張巡在城樓聽了半夜,知道燕軍皆埋伏已定,不由微笑道:我計成矣!

  遂喚過部下驍將雷萬春,附耳低言,如此如此,如彼如彼。

  雷萬春大喜領命,回首點了部下五百刀手,令推獨輪木車二百輛,每兩人服侍一輛;另外一百人帶刀護持,一起奔出東門,向著河邊疾進。

  五百勇士悄悄到達河邊,見沿河一拉溜盡是糧船,并無軍士看護。只有二三百個水手,坐在船頭倚著檣櫓打盹兒。

  雷萬春喜不自勝,暗道:張將軍真乃高人也!

  輕輕打個唿哨,遂留一百刀手在岸上,自領四百勇士分別上船,一刀一個,將船上水手剁下水去。便有幾個警醒的水手,急跳上岸來欲逃,也被那一百刀手排頭砍倒。

  雷萬春更不怠慢,急令四百名部下將舟中糧食搬到岸上,裝滿二百輛車子。

  忙了半夜,眼看東方已經發白,遂又打個唿哨。

  五百軍漢各點燃一只灌滿桐油火把,扔到每條船上。然后嘻嘻哈哈,推著糧車進城。走到城下方回頭看時,河上已是一派火光,想來數百條糧船皆燒個凈盡。

  燕軍埋伏在南城,忽見河上火起,急使人前來救時,哪里還來得及?

  張巡智盜敵糧,城內乏糧之困便解。雍丘城內于是軍民歡悅,滿城盡引為佳話笑談。

  燕軍統帥令狐潮知道是上了張巡惡當,不由惱羞成怒,遂下令三軍齊動,全力進攻。城中將士不敢稍有疏忽,全力堅守,矢石如雨,接連擊退燕軍進攻。

  如此不則數日,城中雖然糧食無缺,但箭矢已盡。諸將大慌,紛紛前來請示主帥。

  張巡笑道:若要箭矢,卻比盜糧容易多矣。

  于是命令士兵,每人扎束稻草人兩個,將各人舊衣套在草人身上,以備使用。不到半晌工夫,諸將來報,草人已備。

  張巡稱贊,命令皆運到城上,聽候命令。

  到夜間二更時分,張巡一聲喝令,守城士兵各將草人縛以長繩,從城上慢慢放下。

  燕軍細作隱約看見上千士兵緣城而下,又急忙回營報知主帥。

  令狐潮罵道:狗娘賊,前番劫糧,今番又欲偷營,直如此欺我!

  吩咐召集眾將,囑道:張巡兵少,不敢白日正面應戰,只在夜間派兵偷襲,實乃可恨,可惡!今又趁夜墜兵下城,必是要來燒我營盤。爾等速調弓弩手去,多備箭矢,必將其越城之兵盡行射殺,方消我恨。

  諸將應諾,急回營調集弓手,齊到城下,遠遠向那爬城草人放箭。燕軍兵士人人較技,個個搶功,于是爭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發白,箭矢發盡,這才罷休。

  因北地胡人皆以騎射為常事,故箭不虛發,幾乎全射中草人身上,百不失一。

  城上守軍每人備有兩個草人,輪番往下墜放,身后又各立一個百姓作為助手,為其從草人身上往下摘箭,再將箭矢扎束成捆,皆都忙得不亦樂乎,卻又不敢笑出聲來。

  待到天色大亮,燕軍起身回營,這才發現城下竟無一具敵尸,齊道奇哉怪也。

  因城上有兵士手慢,草人中箭太多過重,尚未拉上城去,終被燕軍瞧破底細,不由大呼上當,哇哇大叫。

  城內守軍及百姓忍了一夜,好不辛苦,這才放聲大笑,真個響遏行云,暢快已極。

  更有那頑皮百姓,將雙手捂成喇叭,沖城外高叫道:謝令狐將軍箭!

  旁觀者嘻哈不絕,全不成體統。

  眾軍皆到衙前繳箭,張巡令雷萬春領人檢點數量,共得敵箭數十萬只。

  張巡笑道:雖是抄襲諸葛武侯,數量倒是超過他老人家,沒有辱沒了這條計策。

  燕軍弓手回營,向令狐潮報告,又中張巡之計。令狐潮大怒,卻怕被眾軍笑話,只得暗自憋氣。既知城內箭矢充足,好幾日不敢率軍攻城,千番尋思,無計奈何。(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门县| 平安县| 郸城县| 晋州市| 南涧| 绍兴市| 永和县| 卢龙县| 抚宁县| 灵台县| 邵武市| 西藏| 休宁县| 澜沧| 龙游县| 思南县| 东丰县| 临海市| 阿荣旗| 抚顺市| 衡水市| 江孜县| 昭通市| 民勤县| 宿迁市| 清水县| 盐源县| 郑州市| 乌兰县| 黄山市| 大新县| 措美县| 崇文区| 抚松县| 黑河市| 龙南县| 九寨沟县| 黄大仙区| 枞阳县| 云梦县|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