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字隨歷史朝代的興衰迭起不斷演變、更替,終成為我們今時筆下生動的印記。而在文字瑰寶甲骨文上的諸多文字中,我獨愛“春”字。
春天,春風,春意,富春江,三春柳,長春樹,春風化雨,春暖花開,春光明媚……仿佛一旦詞句里上“春”字,腦海呈現的,便是一副陽光燦爛、生機盎然的景象。而我帶著好奇深究“春”字的奇妙變遷后,才發現其蘊含在文字背后的雙重含義。
古人的智慧會體現在“春”字上,從它的象形來看,甲文編上的“春”字樣式雖多,但理解起來相當通俗易懂。“木”形代表人,“曰”形代表田地,“屯”形代表犁。人在田地里犁作,便是預示著一年的春耕開始了。“春”字的第一層含義便是其本身,預示著萬物復蘇,代表了一年的起始。
歷史的創傷也體現在了“春”字上,甲骨文的七種“春”字上,一木、二木、三木、四木不等,似乎將商朝的興盛與衰亡躍然紙上。衍生到春秋和戰國,數不清的紛爭、停不下的戰火讓“春”字甚至失去了“木”形,無人耕耘,便是百姓疾苦。漢統后的文景之治,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也讓“春”字終于有了“人”形,和現在的字樣相差無幾了。“春”字的第二層含義,是百姓生活的闡述,無人的景象哪是春?眾人的耕耘才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