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趙胤超領著諸位士大夫在殿內等候奚百川到來,奚百川強國論早已名揚天下,但大半生未遇明主,無奈只得飄零四方。
不多時,一位衣衫襤褸的人走進殿內,臉上的胡須十分凌亂,看起來很久沒有修剪過。
“先生此番前來,路途辛苦,我胤地四戰之地,承蒙先生厚愛。”
“帝子降兮北洲,目眇眇兮愁予。”奚百川拱手行禮,“我受昌宜邀請,來此地是為了輔佐當世英主。”
一個士大夫站出來說:“先生在西川竊酒之事,我等皆有耳聞啊,不知是為何故,竟要偷竊酒水。”
此話一出,哄堂大笑,奚百川也跟著大笑起來,他摸了摸許久未剃的胡須說:“我竊酒是為了救一女子,她腿部有傷,若不用酒水涂抹,來日一定會變成大疾。”
“既然如此,為何不買酒?”右輝不解地看著奚百川。
“將軍此話在理,我雖然貧窮,吃飽飯都是奢望,但絕不會行此偷竊之事。”奚百川看向眾人,“我在店內留下酒水錢,掌柜、小二都為我做了證,縣衙卻不顧事實,硬給我安上一個竊酒罪名。”
“先生來此必有強國高論。”趙胤超期待地看著奚百川。
“世人常說強國之法無非兩種,王道、霸道。”奚百川不以為然地笑了起來,“在我看來,這二種皆不是強國的根本之道。”
“那先生意思是?”
奚百川看了看身邊的人,他笑而不語,直到趙胤超屏退眾人,殿內只剩下奚百川與趙胤超二人,他才繼續開口。
“我遍游胤地,目睹百姓生活疾苦,田地無人耕種,城池疏于修補,山間無人采礦,林間無人伐木。”奚百川說,“趙叔公斂財貪墨,民力都快被耗盡了。”
“我剛來胤地,很多事情還不清楚,然而一路上看到百姓慘淡,心中決意革新。”趙胤超眉頭緊鎖。
“胤地雖是四戰之地,但背靠靜河,卻不收河運之利;地處平原,卻荒田遍野;人口充足,卻不見兵甲之利。”
奚百川眼中多了一絲悲涼,天下互相攻伐,百姓水深火熱,諸侯卻顧百姓于不顧,百里胤地竟無半點生氣。
靜河泱泱,灌溉兩岸無數田地,河面寬闊,可為什么胤國占據靜河卻沒有魚言航運之利,為什么水面冷冷清清?
趙胤超沉默著,他不知該怎么回答這些。奚百川沒有在意沉默的氣氛,他接著自言自語,擁有良田卻貧窮,擁有百姓而兵弱,占據地利險要卻不能守其國。
“還請先生為我解惑。”趙胤超拱手行禮。
“在我看來,還有一條強國之道,務實之道。”奚百川捋了捋胡須,“府庫充足,甲兵充盈,百姓安心耕織,商旅安心往來,這才是強國。”
“行王道,若無綜合混一的強大國力,只會徒有其表,而無法信服天下。”
“行霸道,遇明主則強,遇庸主則亡,只可強一時。”
南邊靖國大搞農業改革,糧倉多而廣,但靖國上下依舊實行舊的體制,士族私兵眾多,不整頓軍制、吏治,也只能強一時。
長州整頓吏治,最終決策權卻留在國君手中,終究是人治,國君強則國強,國君弱則國弱。
西川諸國占據地利,不修甲兵、不修矛戟,妄圖以山川關隘之險而保全,互相攻伐、民不聊生。
至于朝廷就不提了,各地諸侯王日漸崛起,朝廷早晚要完。
究其原因,這些國家變法只變其表,不變其里。
趙胤超眼前一亮,仿佛看到胤國的曙光,他連忙起身走到奚百川面前,俯首行禮。
奚百川見此狀匆忙起身,他連忙向趙胤超回禮,“君上不必如此,你與我有知遇之恩,我當以粉身碎骨報答君上。”
“還請先生教授強國之法。”趙胤超激動地說道,他絲毫不顧及自己的身份,虛心向奚百川鞠躬,“多謝了。”
奚百川微笑著點了點頭,心中默念道,“昌宜君果真識人,真乃英豪。”
“君上,河灘一戰,胤國老舊氏族鏟除大半,但變法一旦開始,您必須堅剛不可奪其志,否則變法難成。”
“靖國疆土廣闊,然士族林立,內訌不止,所以當務之急便是收歸王權,取消貴族封地,建立州府,這是第一條。”
“第二,訂立嚴謹、細致的法令,事事有法可依,民眾才有真的公平;第三,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獎勵生產,這樣民眾才能努力耕織,軍隊才能奮勇殺敵。”
“第四,統一賦稅,各地賦稅統一,生產、商業才能有章可循,減少苛稅盤剝;第五,建立新軍、統一軍制,舊軍制繁雜而不一致,這導致各軍之間無法有效配合,你行你的命令,我行我的命令。”
“君上,這便是我的強國之法。”
語罷,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趙胤超望著面前衣衫襤褸的人,他看到了胤國未來的曙光,看到了變法強國的希望。
良田耕勤,商貨通行。修我甲兵,修我矛戟。佳人歸兮,筑室相迎。時不可兮,天下歸一。
一副廣闊浩渺的宏圖展現在趙胤超面前,喚醒他心中吞吐天地的志向,耳邊似乎響起戰鼓的聲音,旗幟迎風飄揚,胤國東出西討指日可待。
“先生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奚百川揮了揮手,“君上,如果變法,則必須全力支持我,古代變法的人,大多死于猜忌、離間,如能做到全力支持,我雖萬死也要助君上變法強國。”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古往今來,圍繞王權的猜忌從未停止,變法總會觸及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何況是徹底變法。
趙胤超來回踱步,他在思考胤國的未來,其中艱難險阻不言而喻。奚百川如果得不到自己全力支持,變法斷難成功。
國君搖擺不定,變法就像空中樓閣。
“變法除舊,我愿為變法凝聚一切力量。”趙胤超堅定地說道。
“臣奚百川,雖萬死,必報效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