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陳墨白的自述
嗨嘍,我是陳默白。也是這本書第一人稱的“我”。
不可否認的是我確實患了精神病。當初我得知這個晴天霹靂的時候,我真的非常傷心。最初都是對這個結果是逃避的。我認為他們都在騙我,他們都是有目的的。為什么我就是這樣的命運多舛。我感覺自己比那個韓劇天國的階梯女主都難。就很難獲得幸福。這個病的初衷呢,就是因為童年經歷不好的事情太多得的。在得知這個病之前,我一直很堅強。覺得我的生活并不是太難,父母健在。我覺得比山區里的孩子強太多了,還有貧困地區。意料之外我會得了這種病?后來呢,我在網上搜索。發現這個病有先例。雖然身邊好像就我患病了,但是我感覺自己不孤獨了。不是我一個人得了這種奇怪終身不愈的病,他就像慢性病一樣其實就像我們常說的糖尿病也需要終身維護。但是我確實悲傷,人格分裂癥從出現就不會消逝。伴隨我的一生。。。我之前看過新聞比利,他居然有24個人格。還好我有不超過10個。
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別來接受。——丹尼爾·凱斯《24個比利》
《24個比利》這本經典小說是根據1977年美國俄亥俄州發生的真實案例所著,這是一起世界著名的多重人格犯罪事件。主人公比利犯下3起搶劫強奸案,但由于它的奇特表現,被診斷為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癥而無罪釋放,在醫院接受治療。這個案子引起了群眾的廣泛爭議,有人認為是比利超凡的演技蒙騙了醫生,企圖洗脫自己的罪名。但本書的作者通過與比利本人、以及相關的醫生護士、親人朋友等的長期訪談,試圖從較客觀的角度來講述比利悲慘的一生。童年的創傷與自我防御。
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非常強調童年早期的經歷對個體性格形成、未來成長的重要作用。如果在童年時期經歷了某些創傷,以及所遭遇的事件刺激,都會對兒童的性格形成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
而故事的主人公比利也有著一個不幸的童年。年幼時期的比利遭遇了繼父的虐待,他經常打罵、甚至侵犯比利,還威脅他不能將這些事情講出去,否則會遭受嚴重的后果。這種巨大的痛苦,繼父對比利地獄般的虐待正是比利的心智崩潰的開始。種種經歷,導致比利分裂出了承受痛苦的丹尼與戴維兩個人格。而與此同時,比利也仍然保留著自己的核心人格,一旦繼父要開始虐待他了,他就把眼睛閉起來,等到再一次睜開眼睛的時候,他什么都記不住,不知道怎么就到了另一個地方。
所有的痛苦,就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所以,比利所遭受的這些痛苦,讓他遠遠超過了自己所能承擔的范圍。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核心人格,這些被分裂出的部分幫助他熬過了最艱難、最痛苦的記憶。

任青兒
個人自述是比較凄慘的。希望友友們耐著性子,看完投個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