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swio] 發表于2007-2-10 23:03:39 | 刪主貼 | 消頂
從大漢帝國雄風錄看到的.
探索千年的迷霧將軍之死
十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征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
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跡的名字。
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每一仗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每一仗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
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突然劃上了生命的句號。仿佛一顆流星一般,劃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后人為之扼腕嘆息!
與霍去病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霍去病死后的葬禮描述的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歷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謚號的意義都做了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及為什么這個威名赫赫的無敵戰將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早卒。
如果有人認為霍去病去世時匈奴已經無力再戰,霍去病的死對歷史進程根本沒有影響,所以史官對他的死可記可不記。這個說法真是大錯特錯。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漠北大戰后,雙方均受損傷,匈奴遺使和親,漢朝派任敞出使,與匈奴談條件。然而匈奴不僅不接受漢方的條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決心發動又一次的對匈戰爭。“漢方復收士馬”,積極的備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主將的霍去病突然去世,這次很可能徹底摧毀匈奴勢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戰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離世,對漢匈雙方來說都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會對外公布一個死因,否則怎么向即將出征的將士們交待。然而司馬遷居然將此遺漏掉了,他不厭其煩的詳述霍去病的葬禮,卻單單漏掉了最關鍵的主因,簡直是不分輕重之至。
縱觀司馬遷論述漢匈戰爭的情況也大抵如此,他從底層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這些消息大多只是膚淺的,瑣碎的。真正對戰爭起作用的決策謀略和大政方針司馬遷沒有記下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分輕重,偏激狹隘。
然而這并不是司馬遷選擇的結果,相反,這是他沒有選擇的結果,他根本沒有獲知這些重要消息的途徑,所以只能從最底層最表面的現場入手去記錄歷史。說到底,司馬遷在當時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是萬能的,他只是站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角度來敘述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只能記輕,無法寫重,因為很多重要的事,隱諱的事根本不是他這個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后人似乎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
然而后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
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補記,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沒有記載。
這段話出自霍光上奏給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孫也沒必要說謊,所以基本上可信的。這也就是說,官方說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員縱橫沙場的武將,能騎善射,在戰場上經常是一馬當先,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23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身體還處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積勞成疾;若是有瘟疫,為何沒有大面積蔓延?為何隨同他一起征戰漠北的將領沒有染上?為何潛伏期會長達兩年?
病死之說很難令人信服,何況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馬遷為什么不記?他為什么記了那么多細節卻漏掉這個主因?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病死之說只是一個托詞,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人相信,司馬遷也不例外。他本著對史實負責任的態度,不將虛假的死因寫在他的史書上。然而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誰殺了他?為什么要殺他?朝廷又為什么要掩飾?
翻開史記,千頭萬緒,仿似一團亂麻,無從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釋不通。然而,如果能夠找出一條主線,是否就可以將這團亂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當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后,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這個人就是衛太子劉據。
之所以忽視他,是因為霍去病去世時,衛太子年僅十二歲,還只是一個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干不出這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但是別忘了,這個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與他利益休戚相關的衛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圍在他身邊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從他身上撈取好處的政客的利益。
在這里有必要將太子與衛氏的關系做一下澄清。太子與衛氏休戚相關,俱為一體,太子需要衛氏的勢力來扶持,衛氏需要太子的地位來鞏固。
武帝后期也許很想將太子與衛氏分開,他不希望太子過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來打壓衛氏,想讓太子獨立。但事實證明太子與衛氏根本就分不開,他們也不想分開,在這種情況下,太子與衛氏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撥開迷霧的主線就是太子與整個衛氏集團的利益。
讓我們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幾件史實。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李廣自殺,李敢刺傷衛青。武帝暗中尊霍抑衛。
公元前118年,李廣從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園,自殺,太子少傅莊青翟繼任丞相。霍去病射殺李敢。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請劉徹立三皇子為王。四月,冊立三王,武帝寵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公元前116年,衛青長子衛伉因矯詔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張湯被丞相莊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長史陷害,自殺,武帝處死了莊青翟以及三長史。太子太傅趙周繼任丞相。
短短的幾年間,朝廷發生了激烈的震蕩,死了兩個丞相,一個大將,一個御史,分封了三個諸侯王。無論是內朝外朝都出現了很大的人員變動,這里面包含了復雜的政治斗爭,充滿著血腥味。
在這一系列變故中惟一得到好處的是太子,也就是衛氏集團。
讓我們就以下幾點來分析當時的情況:
一,漠北大戰后武帝為何尊霍抑衛,以及霍去病與衛氏的關系。
漠北大戰后,霍部得到了極高的封賞,衛部日漸裒落,一個如日中天,一個日薄西山,照此發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衛青之勢。衛霍之間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衛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對家人重情,對朋友重義。看看漠北大戰時他身邊的將領就可知其為人,公孫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孫賀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繼子,李廣是皇帝派給他的……
這就是他的個性,不管是對親人還是朋友,從來不會說不。他的身上承載著太多的家族利益,是衛氏家族最理想的保護神。
反觀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種風格,他的得力手下幾乎全是匈奴降將,選的將士都是能騎善射的低級軍官,一切只著眼于戰場,沒有一個沾親帶故的親友,沒有一絲人情可講,甚至連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將都可以拒絕不要。
這種方式保障了他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但是他卻失去了以衛氏為首的皇親國戚以及世家貴戚們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衛氏家族沒有得到絲毫的好處。可以說,霍去病雖然出自衛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著衛氏的利益。
武帝為什么要暗中尊霍抑衛?就是因為霍去病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賜予的,他沒有形成一個利益群體,跟著霍去病而獲得榮華富貴的都是底層之人,大多數還是匈奴人,這些人在朝中沒有任何勢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沒有拉幫結派的可能,不構成政治威脅。
然而衛青不同,衛青雖然一直謹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擔負著太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匯聚在一起,勢力十分龐大,武帝必須想辦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衛。
當霍去病作為大將軍的一個部將而獲封侯時,他是衛氏家族的一個錦上添花者,當他威脅到衛氏的保護神衛青的地位時,他便是整個衛氏的敵人。
如果說漠北大戰后,衛青面臨的是眾叛,霍去病面對的則是親離。衛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絕對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衛青地位的,他們會拼盡全力保住衛青。
1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04:56 | 刪貼
二,李敢傷衛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記記載: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
從這一段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漠北大戰結束后,李敢獲封為關內侯,出任郎中令,“頃之”李敢因父仇擊傷衛青。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敢因為父仇所以不顧性命的去找衛青拼命,這符合一個剛從沙場上下來的軍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質樸的個性。衛青事后并沒有聲張而是將此事隱瞞,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讓的個性。
衛青的大度有沒有使李敢心生愧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李敢后來還恨不恨衛青,他的這個舉動已經足以為整個李氏的衰落埋下禍根。
2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06:35 | 刪貼 | 加精
三,李蔡之死與李敢之死
丞相李蔡于第二年的三月份畏罪自殺了,他的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寢的一塊地。
一個很可笑的理由,李蔡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瘋子,而且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是要錢不要命的財迷。天下那么大,身為丞相的他要想占一塊地,哪里不行,為什么要去侵奪先皇的墓地?連三歲小孩子都知道那是死罪,李丞相為什么要冒天大的風險去占那塊地?占了這塊地,他得到了什么天大的好處了?
政治是不講因果邏輯的,有人證據確鑿的指出他犯了這種大逆不道之罪,皇帝只能派人查,還沒有下獄,李蔡便自殺了。說到底,他只是一個才智平庸的武將,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根本不堪一擊。
3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07:36 | 刪貼 | 加精
如果說霍去病殺李敢是蓄謀已久的,實在說不通,因為他采取的辦法真是太笨了,對他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會給他帶來種種潛在的惡果。世上有千百種比這更好的辦法,聰明絕頂的霍去病為什么想來想去偏偏挑中了這種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辦法?
如果不是醞釀已久的謀殺,那這個事件便是一個突發事件。衛青受傷后對外封鎖了消息,霍去病一直不知此事,他是在甘泉宮狩獵之前,或者就是在狩獵之時才剛剛得知李敢傷衛青這件事的。依他在戰場上雷厲風行的個性,一箭便取了李敢的性命。
霍去病為什么會突然知道這個消息的呢?是誰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他的呢?為什么要選在狩獵場?透露信息的人目的何在?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將此事透露給霍去病,那此人一定與衛青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否則不會知道衛青曾經被李敢擊傷。
4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08:44 | 刪貼 | 加精
選擇在狩獵場,一是因為這里人多嘴雜,二是因為這里有足夠的空間,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殺人,就像他在戰場上殺人一樣。
此人透露這件事的目的很明顯了,借刀殺人!
霍去病如果在沖動之下親自動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著動手而是把這件事告訴武帝,設計者的目標也達到了,李敢必死無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殺李敢,為什么不立即進行而要隱忍那么長的一段時間呢?
這個問題只要聯系到李蔡事件便不難解釋。李蔡死于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開之時,李敢具體死于幾月史書沒有記載,但是他是在武帝狩獵時死的,這時應該不是冬季。那時的歷法一開年便是冬季,李敢之死應該是在春季以后。
按常理推測,李敢之死很可能緊挨著李蔡之死,因為要對付李家,當然是先對付身為丞相的李蔡,殺李敢只不過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時。
5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09:33 | 刪貼 | 加精
李敢李蔡叔侄在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勢力被連根拔去,李家幾乎沒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會有人向衛家尋仇了。
霍去病以極端的方式處死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絕不在少數,這勢必他帶來很多麻煩,甚至連武帝也會對他產生一些不滿,這不正是衛氏想看到的結果嗎?
一石二鳥,衛氏大獲全勝。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勢力衰退后,李敢的一雙兒女卻在后來得到機會親近太子,并受寵于太子。
若沒有人引薦,李家的兒女怎么能進太子東宮?引薦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著保護李敢遺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號將李家兒女送進去的。
霍去病殺李敢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件公開的秘密,甘泉宮的狩獵場一定有很多的目擊者,連小小的司馬遷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將兩個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邊,養著,寵著,他想干什么?
6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10:58 | 刪貼 | 加精
四,霍去病請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領兵打仗,幾乎沒有參與過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卻發生了一件極為奇怪的事,他兩次帶頭,請武帝冊立三皇子為王,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張湯的鼎力支持,聲勢浩大,滿朝文武都加入了進來。
分封皇子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么也扯不上關系,霍去病為什么要當這個發起者和帶頭人?難道他不打仗的時候無聊之極,管起閑事來了?
當我們抓住衛太子這條主線時,這樁離奇的怪事就一點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冊封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后衛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寵已久,武帝此時寵愛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經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戰后,衛青沒有益封,卻得到了千金的賞賜,此時他的一個門客勸他給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禮,衛青照辦了,分了一半的賞賜給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就提拔了那個門客,由此可見王夫人的影響力。
7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12:48 | 刪貼 | 加精
漢武帝的所作所為在很多方面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們總喜歡將秦皇和漢武相提并論。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后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用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幾個兒子,全部沒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邊,這也就使得宮闈斗爭異常的激烈。最終他的一個小兒子逼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站在衛太子劉據的角度來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邊的人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他,千萬不要重蹈扶蘇的覆轍。
在分封制下,封國國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國內組建軍隊、收取賦稅、制訂法律、任用官吏、發行貨幣,職務父子相襲,儼然就是一個國中之國。武帝一直都在致力于消除封國的影響力,從他內心深處來講,他是不愿意再制造國中之國的。
霍去病兩度請劉徹冊立三皇子為王,第一次很可能只是口頭請求,劉徹未予理睬,緊接著霍去病上書,再請冊立皇子為王,武帝無奈,吩咐下
8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16:14 | 刪貼 | 加精
御史討論。
沒想到這一討論帶來的竟是群臣附和,聲勢浩大,武帝本來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請再請,內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后,他終于妥協了,在這年的四月冊立了三個皇子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必須離開京城去自己的封地,從此離皇權越來越遠,很難再對太子的地位構成威脅。而此后不久,王夫人也離開了人世。
這場宮庭的奪嫡大戰以太子的勝利而告終。
這件事由霍去病帶頭,群臣附議,但是為何身份顯赫的衛青從沒表過態呢?是為了避嫌疑嗎?為什么霍去病就不避嫌疑?霍去病不是一個老練的政客,請求封三王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發奇想,從后來的群臣附議來看,也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忽發奇想,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預謀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個發起者和帶頭人,后來群臣一請再請,他并沒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可見他對此事并不熱衷。
9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18:06 | 刪貼 | 加精
前面已經說過了,漠北大戰后,霍去病最缺的便是親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親情。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他,有一件事對衛氏非常有利,但是卻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時的霍去病一定會義無反顧的站出來當這個帶頭人。
五,霍去病之死與衛伉矯制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衛青長子衛伉因矯詔而失去了侯爵,這兩者在時間上是否有必然的聯系?當時的人以十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也就是說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末,與第二年緊緊相接。霍去病之死與衛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遠不過一年。
史記記載:“自驃騎將軍死后,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毫無疑問,這兩件事在時間上緊緊相接。再來看衛伉的罪名,矯制。
10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19:50 | 刪貼 | 加精
矯制,也就是假傳圣旨,后果非常嚴重,需要冒很大的風險,那么衛伉為什么要矯制呢?他干冒奇險去矯制,不可能是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他假傳圣旨的對象是誰呢?他假傳了一道什么樣的圣旨?
這么重的一個罪,不管多么大的人物,只要沾上這兩個字,死罪難逃。為什么衛伉僅僅是削去了侯爵,而沒有死呢?以衛青當時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這個犯了死罪的兒子嗎?
這一年霍去病不過二十三歲,按常理推算,衛伉很可能只有十幾歲,這樣的一個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風浪?他有什么資格矯制?
六,張湯之死
張湯是武帝朝極為重要的一個大臣,當年陳皇后的巫蠱案是他處理的,淮南王的謀反案也是他鎮壓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訂的,算車緡是他最先提出的。
11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0:49 | 刪貼 | 加精
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個領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項重大政治舉措幾乎都有張湯的身影,可以說他既是決策者,也是執行者,集內外朝身份于一身。他會否只是一個被人利用,受人擺布的小棋子呢?
張湯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樹敵頗多之外,他還非常清廉,死后家無余財。
張湯雖然不愛財,但是對權勢的追求卻是狂熱的,這勢必會影響到衛氏的利益。具體的說,張湯與丞相存在著利益之爭,有謀奪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與衛氏利益密切相關。
武帝對張湯非常倚重,甚至在張湯生病時,親自去他家里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變的,當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詬病張湯時,武帝動搖了,將他下獄審查。
張湯是有名的酷吏,平時得罪的人太多,很快就被人群起而攻,最終他在獄中自殺而亡,臨死前傳話給武帝,說陷害他的人是三長史。
長史是丞相的長史,也就是說,他們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莊青翟的人。
12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2:23 | 刪貼 | 加精
張湯一死,武帝立刻就后悔了,非常心痛,但是已經無法挽回了,他能做的只有怒誅三長史,丞相莊青翟后來在獄中自殺。
這是一場典型的權利之爭,最終得利的仍然是太子衛氏一黨,他們雖然死了一個少傅,但是新任的丞相趙周是太子太傅,可以說衛氏勢力并沒有受到打擊,反而他們很可能因為張湯之死引起的權利真空而得利,在這個事件中,受到打擊的是武帝。
,誰是真兇?
一連串的政治事件,一連串的人員變動,權利更替,足以證明這段時間政治斗爭的復雜激烈,衛氏一直處于風暴的核心地位,并始終牢牢的占據著上風。
視衛青為仇敵的李氏叔侄死了,給太子帶來壓力的三個皇子被分封了,與衛子夫爭寵的王夫人死了,威脅著衛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與太子少傅爭權的張湯也死了。
如果這一切不是巧合,那衛氏的手段真是厲害的嚇人,高明的可怕
13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3:50 | 刪貼 | 加精
衛氏代表的是一大群人,是一個龐大的即得利益群體,并不是特指某一個人。但是在這個群體中,一定會有一個帶頭的人,一定會有一個陰謀的主要策劃者。這個人必然對權勢極端熱衷且心狠手辣;這個人必然非常強悍且身份不低,如此才有足夠的手段,足夠的分量來勝任這許多復雜的政治斗爭。
這個人會是大將軍衛青嗎?如果是,那他所表現出來的寬和大度,仁善退讓就全是偽裝,這樣的衛青太可怕了。但是這可能嗎?要知道偽裝一時不難,偽裝一世是不可能的。
這個人會是皇后衛子夫嗎?我們很難將那個陰險強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與這個身不由已的可憐女子聯系在一起。太子年幼,衛青長子也年幼,公孫賀平庸,衛氏還有什么人?
除去這些人,衛家還有一個分量非常重的厲害人物,那就是平陽公主。平陽公主是武帝的長姐,她的母親便是一個非常擅長宮庭斗爭的厲害角色,當年從激烈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脫穎而出,坐上了皇后寶座,也將她的兒子劉
14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4:56 | 刪貼 | 加精
成年后的平陽公主嫁給了平陽侯,她的這個名號因此而來,平陽遠在河東,從此遠離了京城長安,與政治絕了緣。(平陽公主一定是到過平陽縣的,否則她不會碰到衛氏,衛氏是平陽縣土生土長的,衛家的兩代人都與平陽縣吏私通足以證明。)
如果平陽公主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很可能會在平陽縣過一輩子,但她顯然不是這種人,她抓住一個機會回到了長安,并且長久地留了下來,得到了親近皇帝的機會。
回到長安后她便開始處心積慮的想討好皇帝,撈取政治資本。當時陳皇后無子,她便選了十幾個良家女子在家里,隨時準備獻給她那個當皇帝的弟弟。武帝最終看上了身份卑賤的衛子夫,在臨走時,平陽公主撫著衛子夫的背說:“即貴,愿無相忘。”其目的,真是昭然若揭。
衛子夫雖然進了宮,但是地位仍然卑微,陳皇后壓制著她,她只能當一名普通的宮女,根本無法接近皇帝。此時衛子夫的家人仍然在平陽府為仆,地位不會改變。
15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5:48 | 刪貼 | 加精
衛子夫進宮時年齡已經不是很小了,她的兩個親姐姐更是早就到了出嫁的年齡了,身份卑微的衛家女兒是如何與當朝權貴和世家子弟攀上關系的呢?毫無疑問,平陽公主一定出了大力,是她一手建起了衛氏的班底。
一開始,衛子夫在宮闈斗爭中是處于絕對的劣勢,然而這個身份卑賤的柔弱女子竟然在此后奇跡般的翻身,并最終戰勝了擁有強大后盾的陳皇后,她的背后若沒有高人指點,誰人能信?
能夠順暢的進入深宮經常見到衛子夫的,除了平陽公主,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
一場血腥殘酷的巫蠱案后,陳皇后放逐到了長門宮,衛氏大獲全勝。在巫蠱案后,陳皇后的母親劉嫖找到平陽公主哭訴,大意就是說:劉徹是因我而登上皇位的,然而他現在卻這么對我的女兒,你來評評這個理。這時的平陽公主絕口不提什么巫蠱案,只回答了一句:還不是因為皇后無子,潛臺詞仿佛就是在說,不要怪我們忘恩負義,要怪就怪你自己女兒不爭氣。
16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6:18 | 刪貼 | 加精
只此便可看出所謂的巫蠱只不過是一個政治斗爭的工具而已,就算沒有這件事,劉嫖和陳阿嬌也一樣斗不過老辣的平陽公主,陳皇后被廢是早就被注定了的。
兩年后,衛子夫生下皇子,被立為皇后,衛青出塞立功,封長平侯。
衛氏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尤其是衛青當了大將軍之后,平陽公主感到已經無法完全的掌控衛氏了,于是她不惜委身下嫁她昔日的仆人。衛氏這架豪華的戰車是她一手搭建的,她絕對不允許它脫離自己的掌控。
衛氏的利益便是平陽公主的利益,衛氏遭遇到危機時,平陽公主會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衛氏的利益。
衛青是整個衛氏集團最重要的支柱人物,同時也是平陽公主的丈夫,所以當霍去病威脅到衛青的地位時,最恨霍去病的,一定是平陽公主,最想要霍去病死的,也一定是平陽公主,可怕的是,這位公主完全有能力,有手段做到這一點。
17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7:24 | 刪貼 | 加精
八,霍去病之死為什么會諱莫如深?武帝是否知情?
年代遙遠,史料有限,霍去病具體的死因已經無法猜估了,只能憑小說家去想象發揮了。
不可能是血淋淋的刺殺,因為這樣的話武帝一定會勃然大怒,震動天下。也不大可能是給他制造意外,如溺水掉崖等,如果這樣官方就不用再給他想出一個病故的借口了。如果是毒殺,這樣表面看起來就很像是病故,可是武帝相信嗎?一個生龍活虎的大將,正準備出征,突然說病就病,一病不起,實在破綻太多。這一招對付身體孱弱的婦人孺子倒是較易讓人相信。何況,如果霍去病輕易的就讓人下毒,那他早就被恨他入骨的匈奴人毒死了。
會不會有人誘導他自殺?要知道,人言不僅可畏,有時候還可以殺人,其高明處遠勝刀劍毒藥。
18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8:01 | 刪貼 | 加精
霍去病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寡言少語,心高氣傲,可以想見,這樣的人是沒什么朋友的,他在朝中也沒什么人緣,口碑不太好。軍中將士大多是匈奴人,之所以替他賣命,不過是為了功名富貴,未必有什么深厚的感情。漠北大戰后,衛家的人對他幾乎等同于仇敵,毫無親情可言,就算是衛青,可能也對他產生了嫌隙。霍去病對他的親生母親似乎也不怎么親近,陳氏一直謀求續封,但是他并沒有熱心幫過忙。他雖然在漠北大戰前認了親生父親,但是他的父親并沒有跟他回長安,他的身邊只有一個年幼的弟弟。
性格倔強孤傲的少年最容易走入極端,天才都是孤獨的,這一點在霍去病身上表現的尤甚,他雖然少年顯貴,但是未必快樂。
從武帝后來的態度來看,他雖然悲痛萬分,卻沒有因此遷怒于人,更沒有因此大開殺戒,悲痛之余他全心的準備霍去病的葬禮,取消了出兵塞外的計劃,附帶著忍了匈奴的一口惡氣,倒像是萬念俱灰的樣子。
19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9:06 | 刪貼 | 加精
如果是自殺,武帝這樣的表現就解釋的通了,司馬遷的表現也解釋的通了。武帝隱瞞了真相,對外宣稱病故,雖然這個理由很勉強,無人相信,但是大家諱莫如深,沒人敢說話。
九,衛氏的覆滅
雖然在當時武帝除了一個豪華的葬禮外,什么事也沒有為霍去病做,但是霍去病之死卻是衛氏由盛轉衰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此之前,武帝雖對衛家有所不滿,但是至少在表面上還維持著親切友好的氣氛,還維持著起碼的尊重。霍去病死后不久,武帝即對衛氏撕破臉皮,不留情面,衛家的霉運從此開始。首當其沖的便是衛伉,霍去病死后不久他便被削去了侯爵,第二年,平陽公主的兒子曹襄死去,又是一個年青的生命,他的具體死因史書沒有記載,但是不管怎樣,曹襄之死對平陽公主的打擊肯定會非常的大。曹襄死后不久,武帝竟然命令自己和衛子夫的大女兒,也就是曹襄的妻子,平陽公主的兒媳改嫁給一個神漢欒大,不久又把欒大處死。可見,這時的武帝對衛氏再無半點顧惜之
20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29:45 | 刪貼 | 加精
再后來,武帝使出酎金奪爵的手段,既可以斂財又可以鏟除異已,衛青的兩個小兒子與他的大姐夫公孫賀在這一年全部丟掉了爵位,當年一門五侯,現在只剩下衛青一個,連衛太子都有朝不保夕之感。
到此地步,衛家別說呼風喚雨,就是連走路說話恐怕都要看人臉色。
公元前106年,被賦閑了十多年的衛青去世,衛伉沒有襲爵的資格,衛青一死,衛氏的最后一個爵位便要面臨無子國除的命運,整個衛氏陷入絕境。
這時能夠挽狂瀾于即倒的還是平陽公主,大概就是在這段時間,她將年輕貌美的李夫人送進了宮,重演當年送衛子夫進宮的故技。
衛伉最后襲了衛青的爵位,具體的手段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的這個爵位是來自平陽公主的鼎力支持則是被史書記載了的。
21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30:06 | 刪貼
貌美如花的李夫人并不是一個惟命是從的牽線木偶,相反,她是一個極有心計的厲害女子。當她產下皇子,那就意味著威脅到了太子的地位,最終,這位聰明的絕色美女還是難逃夭折的命運。
衛氏的真正保護神平陽公主于何時去世已經無法探究了,后來的巫蠱之禍已經沒有了她的身影。想來好笑,衛氏是靠巫蠱案爬上來的,哪知道后來竟被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最終還是栽在了那個小小的木偶人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霍氏與衛氏在霍去病死后便徹底的劃清了界限。酎金奪爵時,衛家遭遇空前的危機,然而年幼的萬戶侯霍嬗卻絲毫無損,恩寵不斷。霍嬗不明不白的矢折后,霍去病血戰得來的冠軍爵位也隨之而去。霍去病之弟霍光則在韜光養晦數十年后,成為武帝的心腹,坐看衛家的覆滅,最后成為最大的贏家。
作者籽哥..壇子里出名滴大蝦呵呵.....
22樓,[swio] 發表于2007-2-10 23:31:13 | 刪貼 | 加精
好長啊.總算粘貼完了.
23樓,[王方平的室友] 發表于2007-2-10 23:37:12 | 刪貼 | 加精
頂!!!
24樓,[花落子規啼] 發表于2007-2-11 0:14:41 | 刪貼 | 加精
有幾點想不明白:
第一,如果為了解除諸皇子對劉據的威脅,何必使用分封皇子的辦法?皇子在京,雖然可以和皇帝朝夕相處,但另一方面也不可能發展出自己的勢力,而一但裂土封王,那么就很難控制。事實上,除了早死的齊王,這次分封的王爺都密謀造反,而且,王爺對太子的壓力未必就比皇子小,梁孝王的例子可不遠。
25樓,[花落子規啼] 發表于2007-2-11 0:15:07 | 刪貼 | 加精
第二,即使霍去病削弱了衛青的權勢,有必要用逼他自殺這么激烈的手段么?揚霍抑衛,這是漢武帝的策略,如果真是老于權謀之輩,衛青和平陽不會看不出來,他們決不會用這么愚蠢的辦法去打擊霍去病。首先,武帝總要抬出什么人來對抗衛青,衛青已經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不可能再進一步了,所以他們打倒霍去病根本沒意義,只是會便宜了另外的張去病李去病;其次,他們打擊霍去病,就意味著不滿于衛青的待遇,就意味著武帝與衛青之間再沒緩沖的余地,下一步,要么衛青造反,要么武帝滅衛;第三,就算要打擊霍去病,總要講個策略,讓衛家人出頭,甚至如LZ影射的那樣矯詔,絕對是拂了武帝的逆鱗,造些冤案,進些讒言,甚至不妨放縱霍去病讓他驕橫跋扈自取其禍,都比自己出面打擊霍去病的要好
26樓,[花落子規啼] 發表于2007-2-11 0:17:09 | 刪貼 | 加精
第三,霍去病難道受了一封偽詔就自殺?身為統兵大將,如果被人誘導就會在戰爭前夕作出自殺這樣的事情,那我很懷疑霍去病是否具有成年人的理智,我更懷疑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成為成功的統帥。大戰在即,武帝決不會賜死帶兵的統帥,除非霍去病造反。霍去病不向武帝辯冤就自殺?太不合情理。
最后,古代早死的人多去了,東晉,宋朝,明朝的皇帝就沒幾個活得長的,難道凡是沒活過50歲的都是被人逼得自殺了?
27樓,[swio] 發表于2007-2-11 0:41:33 | 刪貼 | 加精
第一.不分封皇子,衛太子眼下就可能保不住太子位了.甚至以后連象他弟弟那樣封王都是兩可.
第二.打匈奴因為霍去病使衛青失去了其不可或缺性,打擊了霍去病,衛青就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衛青可能極度渴望親情,與衛氏的分裂應該是他心頭的痛,而把從未謀面的同父異母的幼弟霍光接來撫養可能也是為了能夠有個感情的寄托,如果這時候他的表弟跑來針對他對家人的親情來個矯詔逼的他自殺完全是可能的.插在不可碰觸的傷痕上的刀見血必亡
最后,古代早死的人多了去了,但沒有身體健康,準備出征前忽然就"病"死了,而且病因不祥的.
28樓,[莞爾queithl] 發表于2007-2-11 9:10:25 | 刪貼 | 加精
霍去病未必是自殺的,但是,他的死絕對有問題
29樓,[花落子規啼] 發表于2007-2-11 9:54:03 | 刪貼 | 加精
還是有些不明白
衛太子是嫡長子,其他庶子輕易不能威脅他的地位的吧?歷史上并未有過另外三王像劉如意母子般得寵以至武帝要易儲記載,更何況這個時候衛青還是大將軍,就算不考慮驃騎將軍霍去病也是太子親戚,武帝未必會在這個時候表露易儲的意向,而假若表露了,豈不是會變成軒然大波?另外三位皇子,除了齊王母子比較受寵,而且就算是齊王,哪有德才勢力可以威脅到太子,以至于“衛太子眼下就可能保不住太子位了.甚至以后連象他弟弟那樣封王都是兩可”?
30樓,[花落子規啼] 發表于2007-2-11 10:01:40 | 刪貼 | 加精
第二,霍去病和衛青根本沒有什么“不可或缺性”,就算是李廣利,也一樣統兵出征;就算打壓了霍去病,衛青一樣不能再次出征了,如果連這個都看不出,不用等到死,衛青活著的時候就被滅族了。
第三,領兵大將,國之干城,因為一封矯詔就自殺?假如真有這樣的矯詔,武帝可能放過衛家嗎?連驃騎將軍都能輕易逼死,將來逼宮也不會太難吧?
31樓,[木香香附] 發表于2007-2-11 18:20:28 | 刪貼 | 加精
==回復24樓==>>
歷史局限性吧,當時只看到秦皇不分封的壞處,而且認為可以一國制一隅,皇帝的力量還是會比諸王大。
32樓,[木香香附] 發表于2007-2-11 18:31:28 | 刪貼 | 加精
==回復25樓==>>
宮廷爭斗,不進則退,也顧不得要不要小霍這個緩沖了吧~畢竟已得到的權勢不甘失去,害怕失去后落得遭人欺凌的下場。激流勇退,不僅僅需要大勇氣,還需要失勢后能保身的大智慧啊~
關于小霍的自殺,看LZ對小霍個人性格及際遇的評價,覺得很有抑郁癥的潛質啊~不擅交際,冷漠,易激惹,都是抑郁癥的表現呢~而愛鉆牛角尖,自殺率高也是。。。可惜漢朝米有心理醫生啊,真相已在時間的洪流中湮滅了~
33樓,[飛翔的大象] 發表于2007-2-11 19:47:25 | 刪貼 | 加精
我去當心理醫生!
34樓,[swio] 發表于2007-2-11 22:34:48 | 刪貼 | 加精
汗,偶是轉貼,不過是看了心有戚戚焉就轉過來了啊.
35樓,[南海遺夢] 發表于2007-2-11 22:58:40 | 刪貼 | 加精
那那,你可不要這么就把小霍這么早死啊。
36樓,[楚劍888] 發表于2007-2-12 12:19:53 | 刪貼 | 加精
這樓強悍、。。。。
37樓,[南海遺夢] 發表于2007-2-14 22:17:56 | 刪貼 | 加精
我在想,那那可不可以安排霍去病隱居,而不要死。
38樓,[戀冬] 發表于2007-2-15 13:26:37 | 刪貼 | 加精
不擅交際,冷漠,易激惹,現在小霍有了小紀,應該不會那么倒霉吧!
39樓,[鳳凰柱] 發表于2007-2-20 1:44:16 | 刪貼 | 加精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小霍穿越了。
40樓,[南海遺夢] 發表于2007-2-20 12:08:49 | 刪貼 | 加精
......對于樓上的見解,我只能。。。。(無語中)
41樓,[swio] 發表于2007-2-23 20:50:59 | 刪貼 | 加精
說起來,小霍和小紀其實也很配啊~~~~~~花癡中......(偶也知道YY過頭了,不過,打人表打臉)
42樓,[zonia] 發表于2007-2-27 22:05:31 | 刪貼 | 加精
==回復39樓==>>這個強啊
43樓,[幾曾識干戈] 發表于2007-3-1 16:02:05 | 刪貼 | 加精
39樓的寫個小霍穿越到現代吧
44樓,[鬼之火] 發表于2007-3-2 11:22:59 | 刪貼 | 加精
頂下
45樓,[最愛核桃殼] 發表于2007-3-4 20:03:20 | 刪貼
樓上的太合我心啊,我一直想要寫一部小霍穿越現代的問呢,不過由于工作太忙且羞于露臉一直沒有帖出來
`````
其實從現實上來說,我一直覺得小霍應該是沒有死的,這很可能只是一個騙局,是假死.
我不認為衛氏會下手.在那個最為重視血緣家族的時代,即使小霍與家族不合,也不太可能會被下手,更何況是在家族唯一保護者衛青已經失勢的情況下,他應該還是被衛氏家族壞有希望的.再怎么說他死后誰也無法保證衛青真能東山再起.而一個對衛氏畢竟還是壞有感情的霍侯卻還是很眼希望依靠的.畢竟那時的小霍并沒有真的反對家族.
46樓,[最愛核桃殼] 發表于2007-3-4 20:06:20 | 刪貼
而從皇帝來看,那時的他是需要小霍來幫他打仗的,更不可能下手.
其他眾臣也不會那么無聊,對一個當時看來軍功赫赫但并不結派的深受皇帝寵愛的將軍下手.畢竟只要小霍沒有選擇就還有希望。
從小霍本身來講,也許他有許多的缺點,也許會被人認為是一個只會打仗的社會社交中的低能兒,但他絕對不是一個笨蛋.他不會看不出漢武的“制衡”策略,和他對外戚坐大的抵制。也許在這樣一個時期功成身退是最好的機會。而皇帝在他死后對外戚的打擊,也許就是因為已經斷了小霍,他已經不需顧忌,更何況當時他本人年紀的不斷增加也已經使他意識到了該解除兒子將來的危機的時候已經到了。
再看到小霍一直以來的選擇,他不結婚,不怎么講究親戚之間的來往,只專注于戰爭?這是為了什么?一個出身顯赫而又功勛赫赫的青年男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也許這就是他要引退的背后的真正的秘密。
47樓,[qkla] 發表于2007-3-5 19:12:39 | 刪貼 | 加精
小霍不結婚?不是有個兒子嗎?
48樓,[swio] 發表于2007-3-6 8:07:40 | 刪貼 | 加精
有兒子沒夫人啊.沒結婚,兒子是非婚生子.
銅子們千萬表學小霍銅子啊.那是不好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