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
在一九九九的第八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上,太南姑娘王錦瓊獲得青歌賽首個特別大獎,從而為廣大觀眾所熟知。
二零零一年第九屆青歌賽,譚靜兒獲得通俗唱法的金獎,從此一路星途坦蕩,成為跨越三種唱法的實力派歌手。
二零零三年第十屆青歌賽,來自西疆的牧羊姑娘索朗旺姆咔演唱了一首《金色的秋季》一舉奪冠,被稱為天籟之聲,改變了人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傳奇歌手姚貝天,在二零零六年的第十二屆青歌賽上,人美歌甜的她獲得通俗唱法的銀獎。
兩年后,也就是二零零八年的第十三屆青歌賽,她又以一首《日月不追空》獲得流行唱法的金獎,也是至今唯一一位青歌賽滿分冠軍。
在二零一三年的第十五屆青歌賽,擔任復賽評委,也是青歌賽史上最年輕的評委。
這樣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傳奇,促使青歌賽成為造星工廠,見證了一顆顆新星的冉冉升起。
從一九八四年到二零二零年,華夏大地發生了迅猛的變化,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大眾的娛樂生活也越來越豐富。
網絡平臺的發展使通訊延伸到每一個角落,超級女兒等種種選秀和造星活動充斥著人們的視聽。
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人們的文化需求也不斷變化,“多元化”和“時尚化”可能是對當前音樂文化市場特征的最佳描述。
這么多年,青歌賽通過不斷的賽制改革和創新,通過電視、網絡等高科技平臺與觀眾的有效互動,成為音樂和電視文藝節目的黃金組合,始終引領華夏的音樂風潮,生動記錄了時代變遷下大眾的審美旨趣的改變。
一九八四年,為了選拔優秀歌手,推廣包括流行歌曲在內的優秀音樂作品,華夏電視臺創辦了首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
這次比賽不分唱法,選手分為業余組和專業組。賽場沒有麥克風,參賽者只能憑借自己的嗓音來表現音樂。評委由音樂界和電視界專業人士組成,同時給不同唱法的選手打分。
參賽選手大多由各地市和藝術院校推薦而來,賽況在錄像后播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大賽已有選手演唱通俗歌曲,港彎影視明星陳玉利獲得了此次比賽業余組特別獎。
首次大賽并未在全國產生“石破天驚”的影響,但通過這次大賽的嘗試,華夏tv正式決定把青歌賽作為一項常規賽事,每兩年舉行一屆。
一九八六年,第二屆青歌賽的最大亮點在于設立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并現場直播。通俗唱法的確認,使當時蟄伏多年的內地流行音樂終于從“半地下”的狀態正式浮出水面,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極大地激發出華夏歌壇的創新活力。
第三屆青歌賽最明顯的特征是“西北風”勁吹樂壇,《我熱戀的故鄉啊》、《黃土上的高坡》等參賽歌曲在比賽后迅速傳唱開來,獲獎歌手杭圖琪、付阿聲、李凱、屠洪烈等聲名鵲起。
一九八八年第四屆青歌賽,通俗唱法在繼續傳承“西北風”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新的時代風格,感情含蓄而深沉的音樂成為內地流行音樂的主流,直至數年后爵士風格的流行音樂興起。青歌賽,好像一道風向標,引領著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
一九九八年,第八屆青歌賽對賽制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增加了團體比賽和綜合素質考核。團體比賽增強了參賽隊的集體榮譽感,綜合素質考核的加入,率先在華夏藝術賽事中融入文化修養的考評,促進了歌手文化修養的提高,提升了節目的可看性。
而這屆比賽中最引人矚目的事件是關于歌手李藝的“唱法之爭”,李藝參加了業余通俗組的比賽,演唱了一首極具民族風的情的《啊,我的家鄉》,以其嘹亮的歌聲和質樸的表演打動了在場的觀眾和評委,然而她的分數卻排在一、二、三等獎項之外,因為評委們覺得她的唱法不屬于民族、通俗和美聲的任何一種唱法。
李藝最終獲得了青歌賽上的首個特別大獎,并由此而登上了當年一九九九年華夏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以一曲《山路那個十八彎》紅遍大江南北。
她的唱法也由此引發了聲樂界關于“三種唱法”的熱烈討論。
有關唱法的分類問題、學院派民族唱法的“千人一聲”等問題再次走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李藝事件雖然折射出當年青歌賽在賽制上的弊端,但也使人們看到青歌賽的改革和創新精神,青歌賽的每一次變革都切合時代的脈動,始終引領著華夏的聲樂走向。
增設“觀眾最喜愛歌手獎”,則使二零零零年第九屆青歌賽電視觀眾的參與和互動達到高潮;
二零零二年第十屆大賽,增加了歌唱技巧的考核,將大家熟悉的有難度又比較經典的曲目,按難度高低,劃分為a、b、c三類,分別乘以1、0.95、0.9的難度系數折算分數,由參賽選手選擇性演唱。
這項舉措,加強了大賽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第十一屆青歌賽以新歌加0.3分鼓勵原創作品,希望以此促進優秀聲樂作品的創作和推廣,而且該次大賽首次在個人決賽中采用分輪淘汰制,開創了華夏聲樂賽事PK對決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二零零六年第12屆青歌賽對賽制又作了較大的調整。首先是在原有三種唱法的基礎上增設了“原生態唱法”、“組合唱法”,標志著“三種唱法”時代的結束,民族聲樂領域內“民族唱法”的一元化局面被打破?!霸鷳B”唱法的加入極大地豐富了民族聲樂的內涵,成為本次比賽最大的看點。
原汁原味的民間歌手的演唱猶如山間田野的清泉,給青歌賽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受青歌賽的影響,很多地方開始大力注重“原生態”音樂的挖掘,開始重視年輕一代歌手對于原生態音樂的學習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