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何為?理性何為?
東西方文明并沒有真正不同,只是群體的選擇不同。東方文明選擇以儒家為主導,墨家式微。而西方文明以推理、數學、為主導思想。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人類的溝通有著感染力的效果,這種效果讓社會選擇了不同道路。那么是不是社會政策和科學思想有關聯呢?
答案是肯定的。就拿萊布尼茨來說,他發明了單子論,單子是物理化學的物質單位,也體現了西方的個人主義。而東方人擅長人情交往,是以集體主義的思想為指導。因此東方擅長描述性的文字和觀察、實用性的科技技術。
通過大量資料分析出的結論是:1.感性和理性是不同的思想形式,沒有孰優孰劣。2.需要感性的積累,才會有理性的飛躍。西方的感性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開始科學推理,而東方一直抑制科學的理性,發展科學的理性需要改變社結構,必定觸及不同階級的利益。3.科學的感性與人文的感性不同,所以注重科學感性的西方重視繪畫形狀和空間思想。東方的人文重視禮儀和道德。4.雙方的人文感性不同,西方人注重人的物欲需求,而東方人的物欲通過人情交換。西方人外露,東方人內斂。西方的人文帶有獨立、尊重的社會方式,東方人更注重整體利益。5.感性和理性有著不同的維度和深度,維度表現為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比如一件衣服的面料、顏色、長短、厚薄、形狀。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情逐漸深厚,雖然沒有經歷理性的跨越。6.感性和理性相互補充。7.從感性到理性經歷了時空的凝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