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來,開始關注他們是什么時期的人,開始關注中國的朝代,夏,商,周,周有分為西周和東周,秦,漢,漢有分為東漢和西漢,三國,三國分為魏蜀吳,晉朝,晉朝分為東晉和西晉,再到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宋有分為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儒家和道家開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再看佛家是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在到后來,有又誰繼承和發展了他們呢?
再后來,開始研究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性善,可以在現實中找到,人性惡,也可以在現實中找到,那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呢?
開始找著個問題誰最先提出來的,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再開始去研究他們這樣說的依據是什么,荀子說的人性本惡是從生物學角度講的。
他的邏輯很簡單,人首先是生物,是生物都有自保的本能,我們都有胃,有胃就要吃東西,假如食物是有限的,你吃到了我就吃不到了,會怎么樣呢?
人都有自保的本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然會出現爭奪,利益紛爭,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人性本惡。
但人有是聰明的,知道在爭奪中可能會出現的一個結果,爭奪雙方同歸于盡,為了避免這種結果,人類的聰明讓我們發明了道德。
什么是道德呢?就是把利益紛爭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以避免出現社會解體,同歸于盡的結果,道德就是這樣來的。
荀子認為來自于頭腦,因為人的智力水平要比動物高,所以人提前避免了這種同歸于盡的結果,我們遵守道德也就是為了避免這種結果的產生。以此發明了道德,這就是荀子的觀點。
孟子認為,道德來自于我們的心,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這個心不是心理學上的那個心,是一種超出生物層面的心,這個心存在嗎?
如我們看到一個小孩落水了,第一反應是什么呢?這時候就是我們的那個心起來了,我們去救小孩不是為了得到好的名聲,也不是為了和他的父母做朋友。所以此心存在。
因此從他們的依據出發去理解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發現荀子所說的人性本惡是從生物層面所說的,而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是超生物層面的,說的是心。
他們所說的并沒有在一個維度上。
說到繼承和發展,就到了王陽明的心學,他這個心真的存在嗎?說一個自己身邊的例子,我有一個發小,他結婚了,前年我回到老家過年,見到了他,他有了一個女兒,我發現他自從有了女兒之后就不一樣了,他安靜了,人的氣質也變了,那時候我就知道,他的心安定下來了。
在講一個,弘仁法師第一次見到慧能,慧能從廣東趕往湖北,到了黃梅縣東禪寺,弘仁法師去見了他,劈頭第一句話就問,你從哪里來?你來求什么?
慧能就說,我從嶺南哪里來,來求佛法。
弘仁法師哦了一聲說,汝是獦僚人,什么是獦撩人?中原地帶的漢人瞧不起南方人,把他們叫作南蠻子。接著說,汝是獦撩人如何學得了佛法。
慧能當即回到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無南北。
此言一出,弘仁法師當時心里明白,此獦撩根器大利。
根器就是智慧的根,這樣的人最適合把佛法傳給他,弘仁法師當時沒有答應,但也沒有拒絕。
于是就讓去廚房淘米去了。
弘仁法師為什么不答應慧能收他為徒弟呢?那是因為弘仁法師害怕有人害他。
弘仁法師當時年歲大了,衣缽傳給誰還沒有確定,衣缽傳承是一個繼承權的問題,當時唐朝朝廷支持佛教的方丈,同時一定是地主,廣有田地,所以衣缽的傳承同時也是田產的繼承。
弘仁法師又很高的智慧,跟慧能說,我不收你做徒弟,但我也不趕你走。
后來到了弘仁法師決定傳衣缽的時候,于是把弟子們叫到跟前,讓他們各做一偈,給他看看。
偈就是佛教中詩歌的題材,用一首短短的詩,來談談對佛法的領會。
后來弟子們回到房間里都想做還是不做,最后一致決定不做,眼看我們師父最喜歡的弟子叫神秀,讓他做了首座弟子,以后衣缽肯定是傳給他的,我們也去做偈句,等于和他競爭,將來他得了衣缽,沒有我們好果子吃,所以大家想好了不做。
神秀也想,做還是不做,不做的話,衣缽他肯定就拿不到了,如果做了之后師傅見了說做的不好,不光得不到衣缽,還在眾弟子面前失去了威望,那做還是不做呢?
后來想出來一個妙計,做還是要做的,但不要署名,在半夜三更的時候把他寫在墻上,第二天早上師父見了,說做的好,承認自己做的,若說做的不好,便不要支聲。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務使惹塵埃。”
這句話是說,我們要把我們的身體不僅看成是肉體,而且要看成法身,像菩提樹一樣。
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悟道。菩提就是智慧的象征。
我們的心本來很干凈,像明鏡一般,但是來到這人世間,人世間到處都是灰塵,灰塵就是煩惱,難免會沾染上灰塵,怎么辦?所以要不斷地擦,不要讓他沾染上灰塵。
弘仁法師看到了,心里明白一定是神秀做的,師父對自己的弟子所達到的境界了然于胸,跟眾弟子們講,你們從今天開始每天都要背誦著個偈句。
對你們的修行有很大的好處,私下里把神秀叫到了方丈室,說這個偈句是不是你做的,神秀說是,汝做此偈未見本性,只在門外,未入門內。
讓神秀在去做一首去給他看看。隨后這幾天內,神秀神思恍惚,再也做不出第二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