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二次元

這小姐姐在我夢里升太陽

第八天-第十天

這小姐姐在我夢里升太陽 快樂的木火 9125 2022-05-20 23:50:00

  從這一段場景開始,我會先以一整個場景為單位,記錄一下我寫作的過程,然後如果有需要補充的部分,我才會在後面添上。

  這是因為從上一次,第五章開始,我就更注重故事結構,并且更趨向于以一個場景為單位來構思和創作。

  這也是我更新的節奏,所以剛好在更完一個場景之後,可以直接接上對應的日記。

  ============

  摘要:

  壹)計劃:故事情節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定下,按照《暢銷書寫作技巧》中關于後續場景的理論來計劃。

  貳)過程:寫了一個半月,每天平均193字。遇到了很多困難,通過學習創作理論解決了。

  叁)插曲:場景和後續、對話、更新速度、更新的策略、流量、心法、節奏與樂曲、程序庫

  肆)領會:寫小說最重要的是感覺;寫得很煩躁的時候不要急,做點其他事情再回來;寫完之後,把稿子留在草稿箱多一天

  伍)修改:無

  陸)參考:《暢銷書寫作技巧》、《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超級結構》、《小說寫作教程》

  ============

  ============

  【壹,動筆前的計劃】

  這一段場景的設計,實際上花了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終于定下來。

  在寫完第七章的時候,我本以為,可以很順暢地定下之後故事的計劃。

  但很遺憾的是,這個故事的計劃,前前後後改了五版。

  直到立夏15日(5月19日),距離上一次更新清明2日(4月6日),將近3個節氣,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我才把這個場景的計劃最終確定下來。

  故事的計劃之所以修改這么多,主要是因為兩點:

  一)在寫作時,我遇到了困難,出現了卡文、人設漂浮不定、情節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重新修改整個計劃。

  二)在寫作時,我學習了故事創作的一些理論,對故事結構有了新的認識,因此重新修改整個計劃。

  一)其實就是二)的原因,在創作這部分場景的時候,我一邊寫,一邊根據遇到的困難去查閱相關的書籍(通常是通過得到APP里面的書城來搜索)或者知乎問答,發覺了自己在故事情節設計上不成熟的地方,花了非常長的時間來修正。

  下面是這段場景最終的計劃:

  第八章:主角在“災難”之後,了解現在的狀況。(“反應”)

  第九章:主角在了解狀況之後,不斷地反抗,但是依然被困住,在困境中發現新信息。(“困境”)

  第十章:受新信息啟發,主角了解自己目前的選擇後,做出決定。(“決定”)

  “”里面的這些術語來自于[德懷特·斯溫]所寫的《暢銷書寫作技巧》一書,在後面會再做介紹。

  這段計劃,可以讓主角獲得改變的契機,從而做出新的決定,進入下一個沖突場景:直面紅妖。

  同時,對困境的介紹,主角的猶豫和糾結,也增添了這個世界的合理性。

  ============

  【貳,寫作的過程】

  在上一段介紹了,這一段場景的寫作確實花了特別久的時間。

  為了給大家一個直觀的印象,我公布一下,我每日寫作的字數。

  立夏8日(5月12日):

  9:36早,第八章3153字,第九章520字,總共3673字

  立夏10日(5月14日):

  9:36早,第八章3679字,第九章1579字,總共5258字

  立夏14日(5月18日):

  12:29午,第八章2218字,第九章2946字,第十章1948字,總共7112字

  在大約6天的時間里面,總字數增長3439字,平均每天573字。

  正常網文作家是每天4000字+。

  而且剛才那段時間是我效率最高的時候(僅看字數的話),如果算上之前的日子,我的每天平均字數會掉到193字。

  主要的原因呢……也是上面提到的,在寫作中遇到了很多之前沒遇過的困難,所以多次修改故事,甚至全部推翻,這才導致花了這么長的時間。

  我試過早上某章節還是3900+,晚上睡覺前變成了1900+。

  這段期間的寫作,經常是起來打開電腦-》之前寫的什么垃圾-》重新寫一個好了-》依然很垃圾-》去找書學習-》學習完了就先睡吧,如此循環反復。

  因為自己還在上學,是挪了很多自己休閑時間來寫的,但是進度這么慢實在讓人很焦慮。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進度這么慢也讓我徹底打消了拼手速的想法,做好了長期單機碼字的心理準備,也算另一種收獲吧……

  ============

  【叁,寫作中的插曲】

  這里綜合地說一下在這段期間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插曲吧。

  甲)場景和後續

  在寫這一場景時,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構建故事結構。

  我原先的設計方法是構造一個沖突,在這一場景中把沖突解決,然後再進入下一個沖突。

  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也是這么做的,但是寫著寫著,我卻發現自己很難抓住人物的情感。

  我無論怎么寫,都很難讓主角馬上奔向下一個沖突。

  因為主角在前面沖突結束的時候遇到了一個災難,按照常理,他需要待在某個地方,稍微地喘口氣,思考一下自己等會兒要怎么做才行。

  但這與我的創作理論不符合。

  所以我就陷入了兩難,一邊是經典的創作理論,一邊是感覺,這兩者不知為何不能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這個事情的轉機,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問答。

  這是“網文忽神”在“請教大佬們一個寫網文的問題”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在回答中,他提到了一本書,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德懷特·斯溫]所寫的《暢銷書寫作技巧》。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所有的暢銷書的情節,都是由“場景”和“後續”組成的。

  醍醐灌頂。

  我可能一直在用創造“場景”的方法來創造“後續”。

  于是這段期間,我花了一段時間來閱讀這本書,解決了我很多的疑惑。

  下面我用很短的篇幅介紹一下這本書對我的幫助。

  這本書所說的“場景”的創作,其實與我之前創作的理論是相符的。即主角為了一個目標,與其他人或者物產生沖突,最後沖突解決,故事結束。

  這本書所補充的,是關于“後續”的創作,下面是原文:

  【後續是連接兩個場景的過渡單元,就像兩節火車車廂之間的鉸鏈……它提供了一座橋梁,給人物和讀者一個真實可信的理由,讓他們向著某個特定的方向奮力前進,把人物引向進一步的沖突。】

  之前我卡文,覺得人物感覺不合理的原因,正是因為我沒有給主角一個合適的理由,讓他去追尋下一個目標。

  在閱讀這本書之後,我重新開始設計故事大綱,終于解決了感覺和理論沖突的問題,把第八章-第十章的這個後續場景寫出來了。

  ***

  乙)對話

  在解決了場景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困擾我的就是對話。

  主角和斗笠男子的對話這一小段情節,困住了我至少有一個月。

  因為在寫作的時候,我一直感覺這段對話很無趣,而且也不是很合理。

  斗笠男子在這里所扮演的,其實是一個信息提供者,讓主角了解目前的情況。但問題是,如果這個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方式很不合理,那么就會給人“工具人”的感覺。

  譬如說,我一開始寫的時候,讓斗笠男子把自己施符咒的細節、對付紅妖的經驗,除妖的辦法,全都婉婉道來。

  而會對一個陌生人,說出這么多細節的角色,只能是話癆,或者特別善良的人。

  可是這和斗笠男子的人設是沖突的,在我設計中,斗笠男子不是這么一個好人,他對于自己和他人的邊界劃分得很清楚,只會提供最基本的幫助而已。

  而斗笠男子的人設和他之後離開的行為是綁定的,正是因為他的離開,才讓主角不得不去思考,自己該如何自救,符合本故事的主旨。

  而我在寫這段對話的時候,無論怎么寫,都很難即提供信息,又讓人設一致,還要好看。

  轉變的契機依然是來自于書籍。

  我在得到APP上面的書城,發現了[詹姆斯·斯科特·貝爾]寫的《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提供了創造有趣對話的理論和方法。

  在這里非常簡要的介紹一下:對話的雙方要有議程(最好是沖突的)。

  小說的對話不同于生活中的對話,是用來展現人物性格和推動沖突的。

  而當對話的雙方有各自的議程的時候,沖突就容易體現。

  了解這一點之後,我重新安排了角色。

  我讓主角成為想要獲取信息的一方,斗笠男子成為想要隱瞞的一方,最終讓角色的對話變得合理了。斗笠男子在主角的逼問下,即透露了信息,也符合了他的人設。

  ***

  丙)更新速度

  上面講了寫作時遇到的困難,下面聊點其他有趣的事情。

  作為想要成為網文作家的人,我研究過網文應該保持怎么樣的更新速度。

  這個問題在知乎上也比較熱門,有很多新人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問,也有很多網文作家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答。

  我得到的一個結論是,對于沒有粉絲,沒有特別高質量的故事,不太會把握風向的作者,在起點,不斷更,日更4000字應該是一個比較穩妥的策略。

  我相信,這個結論肯定被很多作家嘲笑過,鄙視過。

  但是我也相信,這個結論,肯定是很多人,用時間和金錢的教訓換來的。

  我看過很多作者說起自己的經驗,都談到一旦斷更,訂閱數量就直接下去了的情況。而且很有可能,一本本來成績能更好的書,一斷更就下去了。

  它可能反映了某種殘忍的市場生態。

  所以,作為一位無粉絲,還在學習的新作家,我很認真地想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但是,我目前確實做不到。

  一方面,我還在上學,讀著研究生,時間也比較緊張。

  另一方面……即便把所有時間給我,不知道為什么,我也依然做不到日更。

  看看上一段的統計吧,每天193字的龜速……

  那沒辦法。

  那么也就說明,其實以這樣的更新速度,在我提升之前,其實是很難留下讀者的,更多的是直接被養了。

  那怎么辦呢?

  我端正了心態,就把這本書當成練手的書吧,讓它單機好了,不要去考慮什么日更這些的。

  在沒有寫完一本書,積累相應的技能之前,這些都是虛的。

  在鍛煉自己能力的情況下,慢慢地增加更新速度,往這個方向靠近吧。

  ***

  丁)更新的策略

  既然無法保持日更,那么更新的策略就挺重要的了。

  所以呢,我也花了一點時間來研究更新的策略。

  首先,更新的量要多少才夠呢?

  因為我暫時做不到日更,因此每一次讀者看到我更新的時候,對我作品的第一印象就很重要了。

  如果是體驗很好,那可能還會再追。

  如果已經不日更了,還特別水,特別短小,那么讀者自然沒有看的興趣。

  所以,關鍵在于,讓讀者留下不錯的體驗。

  那么字數多少能讓讀者留下不錯的體驗呢?

  這應該取決于兩點: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和讀者看書的速度。

  當你看的是一個完整的小情節,那么看完之後,讀者情緒得到了釋放,會有滿足感。

  但是如果你看的是情節的一半,那么讀者的胃口就被吊著,會不舒服。

  打個比方的話,前者就像一根火腿腸,後者就像半個漢堡包,重點不在量,在完整性。

  因此,我一次更新需要提供的內容,至少得是一個完整的場景。

  一個沖突的解決,或者沖突之間的連續情節。

  那么速度呢?

  我認為,網文實際上應該是現代碎片化娛樂需求的一個產物。

  因此,我們需要對比的是,每天花在讀小說的時間,是否和看一篇公眾號文章相當?

  為此,我用了《全職高手》來衡量自己看書的速度。

  我看了一個場景(大概是君莫笑結束上一場戰斗,到下一場戰斗之前)之後記了一下時:

  兩章,5000字,3分鐘。

  也就是說,這一個完整的場景,讓讀者的情緒不會中斷的單元,夠讀者看3分鐘的。

  這應該相當于讀者今天看一篇公眾號推送的時間。

  我認為,這樣的分量,應該可以被認為,讀者體驗不錯的一個最小單元。

  因此,我每次更新,會滿足以下兩點:

  一)一或者N段完整的場景

  二)5000字以上的量

  ***

  戊)流量

  前面說了我更新的戰略,現在多談一點市場策略。

  我最近也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我網文之路該怎么走,戰略是什么,如何讓它與生活其他事情平衡。

  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流量。

  我寫網文,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把寫作技巧練起來,目標用戶也是那些注重故事質量的用戶。

  但由于我的個人能力,我沒有辦法做到日更。

  沒有日更,就很難有簽約和推薦了。

  那么,在我能力提升上來之前,我只能單機,等待那一天簽約降臨嗎?

  我不滿足于這樣。

  我要擁有主動權。

  我清楚,我最終的目標肯定是那些愿意付出白銀真金的訂閱用戶。

  起點的商業邏輯也很清楚,他們目前需要的是能日更的作者,所以會優先把資源和流量給這些作者。

  但是,如果我自己有流量,自己能吸引來那些愿意付錢的用戶呢?

  我想到的做法是在微博和知乎上面引流。

  這兩個平臺,流量都要大得多,而且也有不少人在那里寫小說。

  微博和知乎本身不適合承載長篇這種動輒數十萬數百萬的文體,但是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吸引有類似需要的讀者,引流到起點。

  如果我能給起點引流,引來愿意付費的讀者,那么我就不需要太擔心簽約的問題了。

  計劃挺美的,實踐起來肯定是另一回事,我也做好了會失敗的準備。

  但是我覺得戰略上,這個思路還是可以的。

  所以我現在,在知乎和微博上會偶爾寫一些故事,也算練練筆力。

  ***

  己)心法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經常發現這種情況。

  一些卡了我很久的問題,在看了別人的書籍之後,迎刃而解。

  這通常是因為像我這樣的新手作家,對于寫故事這個事情,通常有很多自己都沒發現的執念。

  譬如說,我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經常制定了計劃,卻寫不出好故事。

  直到我查閱了一些其他作家的回答或者寫的相關書籍,我才發現,原來問題是我太注重理論,輕視感覺所造成的。

  我之前一直覺得,寫作是一種技巧,應該根據理論來構造故事,這樣才能避免自己寫得很開心但卻感動不了觀眾的情況。

  (我目前的想法修正為,理論很重要,但是在寫故事的當下,不要去考慮理論,而是找對感覺之後,就一股腦地寫,這樣才能寫出來。

  等到寫完之後,休整一下,再用理論進行分析和修改,會更好一些。)

  這些執念,如果不是看到了這些書籍所記載的作家的經驗,我是發現不了的。

  我覺得,這些東西,就有點像是武功里面的“心法”。

  這種東西,光是看別人的小說,是學不到的,只有等作家分享,或者自己領悟,才可能明白。

  所以,我現在寫下作家日記,也是希望讓其他的朋友,能夠從我的錯誤當中,更快地發現自己的問題,領會到“心法”,從而更快度過新手期,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

  庚)節奏與樂曲

  說點比較發散,異想天開的吧。

  我這段時間,也在研究故事的節奏。

  我在聽歌的時候,忽然想到,歌曲的節奏好像也和故事很相似啊。

  特別是流行歌,都是先從緩和的曲調起來,慢慢引起聽眾的情緒,最後在高潮爆發。這個和故事理論中的“鋪墊-高潮”,“起承轉合”很相似嘛。

  我開始動歪腦筋了。

  既然,歌曲那么注重調動感情,那么代表現在流行的歌應該能夠很好地調動情緒吧?

  那么,這些歌共同的結構,是不是就代表了調動情緒最好的結構?

  我們作家,是不是可以從中學習到什么?

  所以我就去聽了幾首我最喜愛的流行歌曲,包括咻咻滿版本的《孤勇者》和《鈴兒叮當》、阿肆的《熱愛105度的你》。

  慢慢地,我摸索出一些規律,下面以孤勇者為例。

  孤勇者的開頭,用了四個八拍左右的旋律A。

  接著,開始旋律B和更強的旋律C。

  然後開始漸強,來了旋律D,把人帶到高潮。

  高潮後,來了個“戰吧”,這種極強的旋律E。

  然後是插曲。

  然後重復B、C、D、E,再次把人帶High。

  然後轉折,再來一次D、E,把所有情緒釋放。

  最後來點結尾曲調F,結束樂曲。

  這就是《孤勇者》的結構。

  這其實跟故事的起承轉合,有一點類似的地方。

  A是引子,也可以被稱為第一幕,這里主角和讀者開始準備踏入新世界。

  B、C、D、E是起承轉合,其中D(“轉”)開始沖突和情緒逐漸增強,到達E(“合”)的時候沖突解決,情緒釋放。

  然後插曲是鏡像瞬間,這里作者點出故事的主旨,主角內心轉變。

  然後B、C、D、E重復一遍,是內心轉變之後主角的反擊,而且在E的時候出現跟第一次E不一樣的變化,引出第三幕。

  然後D、E重復一遍,這里是最終的戰鬥。

  然後結尾曲調F,交代一下後續。

  我想,可能能最大程度調動人類情緒的結構,確實存在類似的地方吧,所以故事和音樂才出現了相似的地方。

  當然,在調研的時候(就是聽歌啦),我發覺還是存在其他有區別但是一樣好聽的結構的。

  譬如說咻咻滿版本的《鈴兒叮當》的結尾曲調F就很特別,給人不同于《孤勇者》那種單一情緒的感覺。

  《熱愛105度的你》則沒有第三次重復D、E,只是到第二次就結束了,而且第一次起承轉合和第二次完全一樣。

  雖然因此這首歌的情緒沒有《孤勇者》那么滿,但是這也讓這首歌真的可以做到洗腦無限循環。

  總之,雖然說音樂和故事還是相差蠻大的,但是我覺得可以借鑒一下思路。

  ***

  己)程序庫

  這段期間,在思考網文的更新速度時,看到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它說的是寫作手速的事兒,是“黑門山”在“哪些自稱手速5000以上的寫手都是些什么人”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

  大概的意思是說,成熟的作者之所以能寫得快,是因為他們腦子里面已經有成熟的情節和套路了,可以直接拿來用,所以他們寫小說特別快。

  就好像寫代碼的人,已經準備好了程序庫,有需要直接調用就可以了。

  憑借直覺,我感覺他說的是有道理的。

  我在這里拓展一下,他說的其實是:當作者把一些寫作基本技能練熟之後,他就能寫得特別快。

  譬如構造對話,譬如寫場景,譬如構思情節。

  因為,其實創作故事的時候,我們卡文卡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在于這些小點。可能卡在某一個對話上,可能卡在設計情節上,可能卡在描寫場景上。

  如果把這些技能,在平時多加練習,把它練熟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因此,我也為自己打了定心針,現在不要太擔心更新速度上不去,只需要好好地練習寫好故事的技巧就可以了。

  ============

  【肆,寫完後的領會】

  甲)寫小說最重要的是感覺

  這一領會其實在前面談“心法”的時候,已經提了一點,這里再補充一下。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領會,是因為在創作這一場景的時候,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始終和感覺對著幹。

  可能是因為來自理工科吧,對于分析思維和理論有種謎一般的執著,因此在寫作的時候,經常明明寫得挺順的,會想說“這一段是不是有點不符合理論呀?”

  結果,一按照所謂的理論來寫,就寫得一塌糊涂。

  我認為原因有兩點:

  一)理論本身是不完全的。

  它有一點像語言的語法一樣。

  固然,你在學習外語的時候,需要遵循語法,不然其他人無法理解你在說什么。

  但是,語法本身是在變化的,它是在人們使用這個語言的過程當中,自發涌現的一種秩序。

  舉例,所謂的“中式英文”,是說用中文的語法或者句子結構來組織英文的詞匯。對于英語母語者,這固然是不對的。

  但是,如果你了解“新加坡英語”,就會發現這種語言存在大量的中式英文。

  對于這種語言的使用者,如果你用英式英文,反而顯得奇怪或者刻意。

  我覺得寫作理論也是這樣的東西,它涌現于故事的創作當中。

  誠然,理論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它確實很好地描述了某些客觀規律。

  譬如說,經典的三幕,它反映了人們內心對于完整結構的訴求,通過三幕來讓讀者的情緒達到高潮并釋放。

  但是,它也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

  現在網文反映了這一點,你會看到很多有趣的網文,它的開頭或者故事情節未必符合理論,但是吸引讀者,讓讀者感到樂趣的效果一樣好。

  因為網文現在已經不單單是故事本身了,它還包括了書友的互動這一塊兒。玩梗或者無厘頭,很多時候是經典小說的大忌,卻是網文的靈魂。

  所以,理論本身也不能當成寫作完全的指引,單憑理論來創造小說更是不恰當的。

  二)感性是人們創造最自然的方式

  這一點也和語言很類似。

  我們學外語,即便語法學得多么深入,通常也很難達到母語者的程度。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通過大量的使用來形成對語言的“感覺”。

  而在使用該語言的日常場景里面,“感覺”是對話和寫作的基礎。

  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如果沒有“感覺”,你很難把多余的腦力放在思考內容上,全部花在理解對方的話了。

  創作小說也是同理。

  在創作小說的場景中,沒有“感覺”,你很難知道下一步應該做什么,很難知道讀者此時的感受是什么,很難知道角色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你就根本寫不下去。

  只有通過感覺,你才能源源不斷地讓故事進行下去。

  上面這兩點帶來的結論是:寫故事的時候,應該先讓感覺走,之後再冷靜下來,用理論去修正。

  這也是我花了一個半月,摸索出來的悲慘教訓。

  ***

  乙)寫得很煩躁的時候不要急,做點其他事情再回來。

  我在寫這一段場景的時候,經常陷入一種倦怠。

  因為我筆下的人物,在這個場景來來回回待了可能好幾個小時,我對這些文字已經沒有感覺了。

  我寫下任何一段話的時候,都會覺得寫得很無聊。

  這通常就會讓我繼續卡上半天,直到睡覺時間。

  而到了明天,再來看的時候,會發覺其實寫得還可以。

  之前覺得很平淡和比較乏味的情節,現在看起來剛剛好,甚至有點搞笑。

  這可能是因為冷靜和休息了之後,作者對這段內容的感覺又更接近一無所知的讀者了吧。

  所以,怎么寫都寫不好的時候,休息,做點其他事情,特別是不那么刺激的,讓大腦回到原來的狀態。

  我知道,對于拖了很久的章節,作者有很強的沖動,就是今天把它寫完,所以會忍不住一直寫,即便卡住了也一樣。

  但是,創作也要符合客觀規律,該休息就休息吧。

  ***

  丙)寫完之後,把稿子留在草稿箱多一天。

  我發現,不管什么章節,我只要能忍住,不在寫完那一刻發出去。當我第二天來看的時候,總是能修改得更好一點。

  有這么三個原因:

  一)可以添加伏筆

  在構思後面的故事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如果在前面多添加一些後面場景的細節,多做暗示,等到故事發展到後面會有特殊的效果。(就是伏筆啦)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前面的稿子在草稿箱多留一天,這樣就可以直接添加伏筆了。

  二)感覺更對了

  放到草稿箱之後,第二天來看,可能感覺會更貼近讀者一些,所以可能能夠采用更好的方法來引起讀者的情緒。

  三)有更多余力來精修

  把故事寫完之後,就不需要考慮故事情節了,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提升故事文字的質量上面。

  ============

  【伍,之後的修改】

  無

  ============

  【陸,參考資料】

  列一下在寫這一場景的時候,對我有很大幫助的書籍

  1)[德懷特·斯溫]《暢銷書寫作技巧》

  ---這本書給新手作者提供了大量實用的建議,包括一些創作故事的心法、文字的選擇、故事場景的構造等等。

  它最特別的是,會把每一個理論挖到很深,讓你明白“為什么非這樣不可”。

  它也提供了很生動的例子,讓你可以通過例子抓住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2)[詹姆斯·斯科特·貝爾]《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

  ---這本書提供了創作對話的理論,可以讓你知道該怎么去制造一個有趣的對話。

  而一本書,可能50%以上都是對話。所以,這本書很有用。

  ***

  下面是一些其他的,對寫作很有用的書。他們構建了我創作故事的理論體系,干脆也放到這里來介紹好了。

  3)[詹姆斯·斯科特·貝爾]《超級結構》

  ---和第二本書是同一個作者。

  這本書專注于構造故事結構的理論,學習了之後,你就能非常快速地構造一個故事的大綱了。

  4)[杰里·克利弗]《小說寫作教程》

  ---這本書可以說是我小說寫作的開始,它介紹了一些創造小說的基本理論,包括沖突,包括情感等等。

  對于所有開始寫作的人,我建議從這本書開始,因為這本書能幫助你建立一個全面的故事寫作理論體系,之後你只需要不斷地在這個體系添加進新的理論和細節就可以了。

  ***

  多說一點,剛才介紹的這兩本書其實對我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是清華大學的學生。在2020年的時候,因為遇上了新冠疫情,被迫留在家中,到現在已經將近2年半了,無法回校。

  而在這之前,我剛好借了《超級結構》和《小說寫作教程》,因此它們也跟隨我一起被留在家中,無法還回去(圖書館已經讓我當毀書賠償處理了)

  而正是因為如此,疫情這段期間,我仔細地研究了這兩本書,構建了故事理論的體系,開始認真地想要從事小說創作。

  所以,它們對我,有特殊的意義。

  ***

  《小說寫作教程》偏重于介紹故事的本質,譬如像沖突+行動=結局這種經典套路和為什么要讀小說這一類的理論問題,適合作為新手的入門書籍,幫助樹立一些恰當的觀念。

  《暢銷書寫作技巧》則可以看成進階版,更具體地介紹了每一段故事該怎么寫。

  《超級結構》和《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則更加專業,分別偏重宏觀的故事結構和微觀的對話,結合起來很互補。

  總之,以上四本書,各有側重,結合起來,就能幫助大家形成很全面的故事創作理論體系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九龙坡区| 华容县| 建昌县| 密云县| 梓潼县| 上杭县| 白山市| 浪卡子县| 调兵山市| 定日县| 赣州市| 宜良县| 民和| 闻喜县| 罗田县| 安康市| 托克托县| 三门峡市| 沙雅县| 浦东新区| 阿拉善左旗| 达日县| 澳门| 芦溪县| 苗栗县| 扶绥县| 贵溪市| 德清县| 恩施市| 贞丰县| 嘉义县| 常宁市| 揭阳市| 剑阁县| 开封县| 余干县| 安康市| 竹溪县| 元氏县|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