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月的村子和附近幾個村子因發展生態旅游農業而受到全省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注,所以近來許多的外來的考察團在村子里駐扎學習。張靜月的民宿算是終于迎來客滿的時候。
村子打著“沂市后花園”的招牌,招攬了許多市區的游客前來游玩,甚至不是在節假日也出現了人潮涌動的現象。村里只好把村民娛樂廣場全部貢獻出來,給游客們提供停車的地方。村里的道路很窄,車子多時就會堵車。張靜月見車子都排隊停到自己家加工廠了,只好向市交通局領導反映情況。領導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在市區新增了多班發往旅游開發區的公共汽車。市領導也開始考慮張靜月說的下一次地鐵建設項目,要將靜月旅游開發區納入規劃范圍。
旅游開發區中幾個村子聯合成立的新班子抓住這次深度開發的契機,號召村里的老人或者村委會干部給出去的年輕人打電話勸說他們回村發展,盡可能地實現人口回流。許多年輕人響應號召,紛紛回到家鄉創業或者就業。但仍有一部分駐扎外地的年輕人貪戀大都市的繁華,還沒有那么深沉的故土情節,對這些政策充耳不聞。
轟轟烈烈的返鄉潮開始了。村子里的孩子慢慢多了起來,村里的街道再也不是常年空無一人的。附近的幼兒園經手幾任園長后,終于收滿了一個班的學生。鄰村的小學周邊也熱熱鬧鬧地多了幾家課后輔導班和興趣班。
哪里有發展人就往哪里去,這是一句大實話。誰不想過上好日子呢!
張靜月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她還正在琢磨嘗試新的領域,畢竟她是個沒有工作的人,時間多得很。
張靜月的前半人生中,大半是在自己的家鄉。回到家鄉五六年的時間,就用自己的雙手和頭腦改變了自己的家鄉。人有的時候是需要較真的,是需要死腦筋的。如果張靜月初回家鄉就被村主任打擊而縮頭縮腦在家待著,雖衣食無憂,但也沒有什么人生價值可談。
如果張靜月空有一腔熱血,沒有家里人的支持,也沒有村里給予的反饋激勵她,她什么也干不下去。有的時候,人給別人一個機會,也是在為自己爭取一個機會,村子也是。
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以及網絡媒體的傳播,我國大部分農村都開始呈現了空心化的狀態。許多的年輕人即便不是外出求學,也會選擇去城市里發展。留在農村里的村民年齡普遍在五十五歲以上,長此以往,將來許多的農村就會出現土地荒廢、村莊合并的現象。有人說新型農民早誕生多年,農村的發展以后就靠新型農民帶動。且不論新型農民有多少,農村的發展并不能單單依靠他們來解決。如何鼓勵年輕人留在農村并以何種職業謀生,是當下就要考慮的大問題。
也許不久的將來村莊消失了,中國的農業發展會迎來另一個轉折點。
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前路漫漫且仍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