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就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復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
思維定勢通常有兩種形式:適合思維定勢和錯覺思維定勢。前者是指人們在思維過程中形成了某種定勢,在條件不變時,能迅速地感知現實環境中的事物并作出正確的反應,可促進人們更好地適應環境。后者是指人們由于意識不清或精神活動障礙,對現實環境中的事物感知錯誤,做出錯誤的解釋。
而形成這種慣性思維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思維存在的一種對事物思考的定勢理解,也就是思維慣性。意志力越弱的人,其思維慣性越大,越容易形成慣性思維。也更容易“長大”。就如愛因斯坦給人的感覺,很多人會覺得幼稚,但是因為這種存在,又不應該幼稚,故而覺得怪異,便是奇怪。最后給大多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很奇怪,看不到。因為大家覺得這種牛逼存在應該很看上去高大上。所以與“常理”不符合,便是“怪”。
其而非然也,
“思維慣性”,
“維思慣性”,
如若一眼看出來,那說明這個例子不明顯。
再看這段文字。
“研究表明,人看在字時,會動自字將排好,信不你讀重一下段這話,會就發現全字都亂是的。”
這其中有兩個我要闡述的原因;
第一點是漢字的獨立表意,以及大多人漢字閱讀時是以詞語,或是詞組閱讀。比如“研究”成為“究研”時,因為以詞組,和詞意的緣由大腦會直接讀“研究”,而不是一個字一個字讀成“究”—“研”。
第二點就是,大腦會自己選擇“研究”來告訴思維,大腦:“我看到的是‘研究’”,“思維”才是人的意識體。所我們看到的是“研究”而不是“究研”(如果讀到這,你還以為你眼睛能看到的就是你意識能看到的,那你很難看明白)。這就是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很有用,就從閱讀來講,在進行中文閱讀時,很容易進行高效閱讀,甚或者一目十行。但也很糟糕,慣性思維容易導致我們遺漏錯誤,就如閱讀而言,很可能把別人要表達的意識讀不懂,弄錯表述內容,甚或者完全搞反,記住一個錯誤的表達。
比如有名的歌詞“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很多人出現這類情況,我想和思維模式有很大關系。就如我在一張紙上從左至右,寫了“123845679”然后在123均勻分段,8獨立,“4567”均勻分段,“9”也均勻分段裁開。但是8和4有細微的契痕。這時候很多人拼湊的結果是“123456789”。而當8和4的契合痕跡與其他越來越接近,這個“123456789”組合的人數就會越多。
這個組合的人數與參與人群的總數比在一定的意義上,反應了人群思維的成長程度。
思維的成長與“死亡”。
思維從出生就在成長,而雖著人類的進步,人的大腦在一步步的進化,然而思維卻和這個整體進化有著從零的意味。這個“從零”意思是這樣的把所有出生的孩子看做一個整體,他們是一樣的。但是在他們成型那一刻,比作一個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從零”。簡而言之,每一個時代的同一人種間,其差異很小,而當孩子成型時,其差異就開始了拉開。
思維開始各種成長,可以這樣認為,沒個出生的孩子其實都是不合群的,不然誰家孩子還會哭呢。也就是這一刻開始,沒個孩子開始了成長。慢慢的孩子們開始學習,并且疑惑。而此時的家長開始引導,孩子們也開始跟隨著學習“合群”。這也可以解釋一個很多人對我的疑問,那就是我為什么那么“古”。因為我在學習前人,我在學習那些經典的傳承,傳承幾千年不變的的經典。那自然是很“古老”的氣息,我也自然有些“古”。
當然了,閱讀這些自然需要的事思維,也便是自己。如若我對我所閱讀的內容,都不知道那些是干嘛的,我也是自然不會去閱讀的。但是卻會聽別人說的,越是人多這種“別人說”也越是有說服力。
而從孩子那刻起,我就常聽這種“別人說”。開始都會疑惑,有誰一出生就有固有的共有觀念呢?沒有共有觀念,出現新的“別人說”沒個個體自然會問。但是這種疑惑會隨著時間,慢慢的變得淡漠。這時候有人要說了,這不是廢話,長大了知道的多了,自然疑惑就少了。
“知道的多了,自然疑惑就少了”真的是知道的多了,疑惑就少了?而不是“別人說”聽得多了,想問的就少了?
這就是“共有思維慣性”,當一些事情,為公認,或者多次重復后,形成的一種固有的思維,這就是慣性思維。而隨著年齡的成長,因為各種貪婪和欲望很滿足,很多共有觀念起作用。開始放棄“疑問”以獲得心靈的安寧,然后用物質來替代。越來越后,思維開始慢慢僵化,形成了慣性的僵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