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磁州窯博物館舉行了一次展覽活動。這次活動持續兩天,每天有固定時間的四次講解,主講人是因為疫情暫未返校的小川。
正值周末,當地居民紛紛懷揣著好奇來湊了這次熱鬧,館內罕見的人來人往。
“大家請往這邊看,”小川在一個展臺前站定,光潔的玻璃映出他挺拔的身姿,“照片上的這位先生叫姚洲,他是一位不被太多人知曉的磁州窯文化傳承人。或許大家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有很多老人應該都知道他的另一個名字——當年因為他超強的畫工,被鎮里人尊稱‘畫姚’,后來才逐漸有了‘花爺’這個諧音的綽號。花爺這一生都在認真研究咱們的磁州窯文化,從磁州窯的歷史起源與發展,到它的古法制作與繪畫工藝······不過遺憾的是,他不幸患癌,已于去年的農歷正月初五日過世······”
小川的話音落下,現場靜默無聲,他頓了頓,接著說道:“這里展出的這件花口瓶是三年前他在咱們館內的體驗區做成的,瓶身的芍藥花紋也是由他本人親手繪就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夠感受到,黑與白的藝術永遠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這次活動結束后,當地社會各方反響熱烈,給了小川極大的動力。他又趁著這波熱度發布了兩個找朋友幫忙拍攝剪輯的宣傳視頻,磁州窯和博物館都因此得到了一波熱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愛上了這種黑與白的碰撞。
四月,隔壁縣城突然有了幾個確診病例,全國其他省市的狀況也不容樂觀,市里緊急采取了防控措施。
這下,還滯留在家中的大學生們更是無法返校了,小川便在網課間隙又和同樣未返校的朋友一起鼓搗了線上展覽活動,依靠之前的熱度,又加上他們的積極宣傳,網站的點擊量越來越多,沉寂了幾百年的瓷器也逐漸開始與越來越多的人對話。
姚夢把縣里公眾號上對這個致力于磁州窯文化宣傳的年輕人的報道文章發給了他這位當事人,語氣略帶調侃:“行啊你,成咱們縣的名人了。”
小川發給她一個笑嘻嘻的表情:“你別打趣我了姐,我也沒做什么,還得蹭師父的熱度才能接著干。”
她有些感慨,最后也只是說了句:“行吧,你繼續加油,有什么需要我的盡管開口。”
“好嘞!傳承優秀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我們人人有責!”說完不忘加一個搞怪的狗頭。
姚夢被他這副突如其來的正經和精怪的樣子搞的忍俊不禁:“好好好,人人有責,咱們一起努力!”
后來總有人問小川:“如果當年沒有遇到花爺,你還會走上這條路嗎?”
每當這時,他總是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傳承優秀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這不是高中政治書上教的嗎?我們要學會學以致用!”
人生總有很多岔路口吧?這是他選的最對的一條了。他總這么認為。
我也是。
全文完。

白星鶴
雖然可能有些倉促,但是到這里這個小故事就完結啦!這個故事寫的其實是活在希望中的我自己,沒有原型,也沒有所謂的后續,因為我總是認為我的未來永遠明媚。我是第一次在平臺投稿,也很意外能有人喜歡,所以很感謝大家呀,給了我繼續下去的動力。那么,山高水長,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