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這一詞,第一次認識它,是在高中政治課上,現在,它在某種場景下等同于“提供情緒價值”。
雙月先生不是一個合格的傾聽者,也或許是我吐槽閥門打開就難關吧。
比如我和他講一些事情時,常常得問他,你有在聽嗎。
某些時候,我會從溫婉賢淑秒變潑辣粗魯,是因為討厭他沒有提供給我想要的情緒價值。
今天離上次我與雙月先生吐槽,被他打斷,然后我憤然起身離開獨自生悶氣已經過去了兩天,昨天晚上為了緩解心情,我和他約出去吃了一頓烤肉。
但是,這次吃一頓烤肉似乎沒有解決問題,不知道為什么,總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們會因為一些似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起另外一堆非常沉重的話題。
比如:遠在深圳,如何在昆明選中滿意的房子?
如何規劃儲蓄?才能滿足將要迎接的生活,結婚,生孩子,買房。
你看,我真是瞎操心,還沒有結婚呢,就開始操心起生孩子的事情了。
又比如:回到昆明后,我們要干什么?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如何規劃未來?
這些沉重的話題往往會把我和雙月先生,從沒心沒肺的小青年變成焦慮無助的老中年,特別是雙月先生,他一邊聽我滔滔不絕地輸出,一邊一聲接一聲地嘆氣,這時候,感覺他真有些像氣球,我呢像打氣筒,沒有給他打氣,反而是在抽氣,眼看氣球越來越癟,一邊狠心抽著氣一邊打心底心疼。
哼!不過,這些都是因為他沒有給我提供我想要的情緒價值,附帶出來的后果。
對了,我最近在備考——專業職稱考試。我為此停更了公眾號,斷了日常閱讀習慣,購買了不少直播課和題庫。
考試時間從四月中旬拖延到七月下旬,我且認為這是疫情賜我的另一個機會。(因為若不延期,我只能赤手空拳上戰,意味著遍體鱗傷的結局。)自從畢業后,很難再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如寫作;比如備考職稱。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自制力薄弱;二是工作方面,雖然不累,卻耗費大部分精力。
終于明白,成年人想要追求剛需以外的東西,真的是道阻且長呀,我且努力修行。
中午正刷題時,同事Q突然發了條信息給我,勾起我的好奇心后遲遲不回復。
她:“A和B又在說你啦”(A是領導,B屬于我的平級同事,我們兩個之間少不了有些競爭,以及小摩擦,但B更對領導的胃口)
我問:“說我什么?”
看到她信息的時候,我的心往下沉了沉,接著有些惱——休息也逃不了這種煩心事。
不過過了那一瞬間我又不在乎了,更加投入做題。
過了五六分鐘后,Q才回道:“就是昨天的事情?!保ㄗ蛱焓窃履?,我發錯了報表,A應該被我氣得不輕。)
后來,Q又說:“我就覺得我現在真的喜歡不起來B”
我很誠心地仔細想想,我并不討厭B,曾經我還很喜歡她,我回Q也是回我自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
B是訓練室里最精致的女人,她比我們大十多歲,人生閱歷是我的好幾倍,情商高,深諳職場人際關系,口才非常好,我曾非常喜歡聽她講她的故事,想跟在這位大姐姐身邊多學點自己不會的東西。
坦白說,A和B都是我挺欣賞的那種人。
A和我同齡,人生目標堅定,非常拼。我以為她是會干出一番事業的女強人,我曾以自己是她的同事,將會見證她從平凡到卓越而自豪。
我可以允許不成熟,被情緒左右的自己生她們的氣,但此刻作為一個成熟的冷靜的人,虛心低頭向別人學習是我給自己下達的命令。
我的同事中,還有一個和我同齡,性格和我挺相似的女孩,她叫KK,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亦或者是她故意引誘我,我吐槽了那天工作上的煩心事,我和她吐槽了許多真心話,她也旁征博引和我說了許多,我突然對一件事情恍然大悟。
對于犯錯被人指責批評,我和KK有截然不同的觀點:我以為,犯錯被人們指責批評是理所應當的,誰叫自己犯錯呢,別人審判到何時是別人的權利,而KK認為:我會承認錯誤,我會道歉,但不允許沒有義務教導我的人沒完沒了頤指氣使指責我。
其實,自打我懂事以來,對于犯錯這件事,我本心是非常自責愧疚的,但那天經KK提醒過才知道,自己雖然內心愧疚到想要撞墻,但面對別人的指責時,還會下意識做些無力的解釋或者說些笨拙的乞求寬慰的話。
然而,對于一個一心只是想讓你親口承認錯誤的人來說,解釋或者乞求寬慰堪稱雙向的對牛彈琴。
有句話怎么說來著:“解釋就是掩飾······”這句話后面的我就不說了,就單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別人提示你犯錯,你據理力爭解釋的時候,其實是在掩飾你的錯誤本身,在別人看來,你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果真沒意識到錯誤,就沒辦法規避,可能還會犯重復的錯誤,所以,指責你的人非要你承認錯誤意識到錯誤方肯罷休,其實別人只是想要重視關注這個問題。
并不是所有事,所有人都對應此結論,人各有異。我得出此結論,除了與KK聊天后認知的變化,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后來當了管理者,和我同事干了幾次嘴仗,才總結出來的,我同事以前自己做過生意,好多事情不拘小節,但我們又是一個服務行業,許多時候,我提醒她出現的問題時,她都東拉西扯,總找一堆理由解釋她為何沒那樣做,給我的感覺就是,有那么多前提條件,出現一系列問題都是理所應當的。
或許,我同事有此反應,并不是她不重視此類問題,并不是她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她和當初的我一樣,都沒有滿足對方的情緒價值,人家指責你錯了,你就應該承認,你說:“啊!對不起,是我沒注意到。哦!不好意思,是我粗心了······”即使你可能依然還會再錯,但從話語反應上,你滿足了別人要你重視規避此類問題的這一情緒價值,同時也會封住對方沒完沒了的指責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