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還要從頭說起,話說當年生物學屆在被有意無意的放縱之下,一直在明里暗里開展瘋狂的實驗,并且在這個領域不斷有著新的發現和進展。
當長生時代進入第三個十年,也就是王思進入冷凍艙的2070年前后,第三代長生體開始啟航,根據對第二代長生體長達二十年的觀察,生物學家們掌握了更多可供改進的細節,在第三代身上加以完善,并且加入了那二十年以來人們對于人類熱切渴望的一些生理機能基因,例如借鑒了兩棲類的青蛙、爬行類的鱷魚、哺乳類的鯨魚等特征,讓人類可以在水中通過肺部呼吸。
其實類似于海綿動物環節動物等都不是用鰓呼吸,而是直接利用體表進行吸收氧氣,只不過這些生物的總體特征與人類相去甚遠,沒太多借鑒的價值。
在改進人體基因以適應更多環境之外,形體、外貌等等也有許多微調,在第三代長生體身上基本集合了所有已知有利的基因,讓人類更趨向于理想中的完美狀態。
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如第二代長生體一樣健康成長的第三代長生體,簡直可以堪稱圣斗士,無論是在智力還是在表征上,都完全可以碾壓千百年來幾乎一成不變的原人。
這不是基因突變,而是基因躍遷,在極短的時間里成為一個更為高級的人種。
不過正如一開始很多人就預想的那樣,能真正使用長生技術的人畢竟是少數,在短短數十年之間,無論是發育遲緩的一代長生體,基本成熟的二代長生體,還是趨于完美的三代長生體,加起來的數量總和也不過才幾萬人,相比于多達數十億的原人來說,完全不具有威脅。
公元2100年,一場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席卷全球,準確來說,是周期性的小冰河期。
史前的大冰河期都是數百萬年前出現的,當下人類文明有記錄的小冰河期則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次是大約在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第二次是東漢末年到西晉時期,第三次是唐代末年到北宋初期,第四次是明末清初時期,總體上呈現發生越來越頻繁且間隔越來越短。每一次小冰河期都導致世界糧食減產人口銳減,并伴隨著社會動蕩。
而2100年開始的這段小冰河期,則明顯比過去的四次更為嚴重。
秦嶺淮河大致是1月份的0°等溫線,也就是說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一般平均氣溫會在0°以上,相對溫暖宜人,所以秦嶺淮河也是南方北方的分界線。
可小冰河期的到來,完全擾亂了這一秩序,南方平均氣溫普遍下降15-20°,北方就更為嚴重。嚴寒帶來的不僅是糧食減產和相關疾病,還讓人們的工作生活完全脫離原有軌道,由于氣象局預測未來氣候會越來越惡劣,人們紛紛向南遷徙,導致全國重心南移,讓南方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類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地同步發生,人口開始往赤道附近聚集,失業人口暴增,又進而引發動亂,數十年間,全球人口數量暴跌。
更為嚴重的是,社會就業機會減少,底層的收入也在持續降低,原本就在高位停滯的生活水平一下子被打到了谷底,在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候,能安安穩穩生育下一代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新生兒出生率暴跌是當時能看到的現象,可更令人擔憂的是未來幾十年全世界人口數量將會持續下降,如果出生率不能短時間內快速拉升,后果將會越來越嚴重。
事實證明,這些擔憂都不是無的放矢,到2150年的時候,全球人口數量已經由80億驟降到1.5億,其中一部分死于饑荒或者逃荒的路上,流離失所讓南遷的人口無法得到充足的生存保障,又有無數人死于嚴寒,如果不是氣溫足夠低,大規模爆發的瘟疫可能就已經完全摧毀人類最后的生存據點。
到2200年,也就是小冰河期100周年的時候,人口數量僅僅只剩下3000萬,這是穩定下來之后統計的數據,盡管還不夠詳細,但百年之間災難的可怕可見一斑。
原有的社會秩序完全被破壞,人類丟失了五分之四以上的生存土地,失去了絕大多數的工業和農業基礎,人類文明一下子倒退了幾百年不止。盡管穩定下來之后,以少量的土地供養3000萬人口雖然已經不再吃力,可想要恢復到過去的繁華已經是奢望。
而這僅存的3000萬人口還分散在世界各地,因為赤道附近基本都是海洋,陸地只有東南亞的海島,非洲中部的一部分大陸,以及美洲中間的連接部位。這時候人們才發現,當年智人起源于非洲不是毫無根據的,起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赤道附近適合生存的陸地,就數非洲面積最大。
3000萬人口中,有生育條件和能力的極為稀少,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絕望,從生育率看,未來的50年里,出生在小冰河期的人都會慢慢老去,人口還會進一步減少。
至于為什么在老年人的口中,新人的數量反而比原人的要多,其實道理很簡單。
新人原本就是通過長生技術人為早就的新人種,加之其原生家庭本就是社會的精英階層,有足夠的生存資本讓他們堅持下來,當大量人口消失在小冰河期的時候,新人的數量不降反增。
等到了穩定下來的時候,不少人已經自力更生各自為戰,世界上已經基本不存在國家或政府,有的只是幸存者而已。沒有權威機構能夠統計出當前人類的準確數量,或者有能力做統計的這些人,也并非真的愿意去做這種對他們并沒有太大的事情。
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動蕩,女性相對來說更容易通過依附男性獲得生存的機會,男性并沒有類似的優勢,而第三代長生體已經足夠成熟,不需要通過技術手段,用正常的生殖手段就能產生后代,這樣一來就讓新人的后代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的狀態。
最后,原本數量極少的新人,在數十億的原人面前,占的比例非常的小,可經過一個小冰河期的浩劫,原人數量急劇減少,新人的占比就原來越大,在某些局部地區,甚至能形成一定的優勢。
如果一百個人里,九十九個是原人,只有一個新人,那么新人基因能得到遺傳的機會就很小,可如果一百個人里,九十個是原人,新人則有十個,那么新人基因得到遺傳的機會就會大很大,這也是新人數量在逐漸增多的重要原因。
這種在特定的時間里因為某些意外因素引起族群等位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事件,在生物學上叫做基因漂變。
原人生育率和生育難度都相對較大,而新人則有更為漫長的壽命,有更多的繁衍機會,可以預見的是,原人將會越來越少,新人占比越來越高,或許最后就完全取代了原人,成為地球最終的統治者。
可是新人完全不同于原人,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一套社會秩序,或者說生存規則。
新人并不熱衷于生育后代,因為自身壽命很漫長,完全沒必要擔心繁衍的機會,而且完美的基因和極其優渥的家庭背景,完全不用擔心缺乏生存資源,以至于處于一種相對懶惰的狀態。即使是在小冰河期的災變期間,也依然過著鮮衣怒馬烈火烹油的日子。
時間來到2350年,有登記的原人數量已經下降到百萬位,新人數量只有區區十幾萬而已。
當人口下降到一定的程度,繁衍的難度就會進一步增加,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的局面,最終走向滅亡。
至于新人,他們依然熱衷于延長自身壽命,而并非增加族群數量,或許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無法改變這種局面。
聽完老年人的敘述,王思喟然長嘆,如今的情況是他始料未及的,或者說,已經回天乏術。
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都是只有族群數量足夠多,才有可能產生更多的突變,遺傳的多樣性才是促使人類進步的基石,而像新人這樣走上延長壽命卻無法增加自身數量的歧途,久而久之,必然走向滅亡。
之所以把王思喚醒,一來是資源匱乏,二來也是考慮到再過百年,世界不知會變成什么樣。
一年后,王思帶著幾個助手,坐上一艘飛往龍宮小行星的飛船,據考察那里有存在氨基酸的跡象。如果氨基酸真實存在,那么行星上或者其軌道附近的行星就有可能存在生命體。
看著舷窗外逐漸暗淡下來的空間,王思慢慢進入夢鄉,這次他夢見了自己在行星上找到某種碳基生物,或許它有某種類似DNA的螺旋結構,或許可以通過改造基因成為智慧生物,或許它能演變成如同人類一樣可以統治星球的物種。
生命總在死亡中誕生,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或許是最好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