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有海,合模抱月
“這是什么吃的?”從寧波到臺州的高鐵上,我想象著到達臺州后說的第一句話。南方出美食,我又比較愛吃。無論是揚州的鹽水鴨,還是蘇州的清炒蝦仁,都讓我回味無窮。
以至于大連讀書的我,在奔赴臺州實習時,腦子里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說起來大連和臺州還是有不少共同點的,它們都是沿海城市。家在內陸的我,從小就向往大海,這次來臺州,我打心底兒歡喜。
不過現實差強人意,從到臺州后,我連工廠都很少出。每天忙于工作。實習需要學習的內容多且雜,讓我腦門兒都疼,接觸最多的不是吃的,反倒是看上去冷冰冰的機器,甚至睡夢里都是機器的聲音。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實習的內容了解地越來越多,夢里的一臺臺機器逐步從模糊的影子變成清晰的圖像,那是一臺臺整潔的注塑機。筆直的螺桿推動著熔融的塑料打進模具的型腔,注塑成一個個形狀獨特的產品,銷往一帶一路上的國家。
除了產品,臺州有許多模具也是賣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有這樣的外銷成績,離不開臺州自古以來濃厚的商貿文化,這里有著歷史悠久的重要貨運,客運通道海門港。椒江區至今保留一條名為海門老街的舊巷,用以記錄這段歷史。
所以當被現代制造業稱作工業之母的模具從臺州啟航時,這顆代表著中國現代工業文明的明珠就已被注入了中國人的頂級商業智慧,發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
當現代工業產品出運到這些地方時,我很難不生出一股自豪感。要知道在一百年前,我們的工業是何等的落后。短短百年時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奇跡!
我在心底對政策的評判標準很簡單,那就是好的政策一定是對百姓有實實在在好處的,像一帶一路的推進,讓臺州這樣的沿海城市的制造業得以迅猛發展,解決了許多老百姓的就業難題。
我在這兒吃過臺州本地的姜湯面,河南的胡辣湯,東北的鍋包肉,山東的煎餅,陜西的油潑面。有多少全國各地的美食,就有多少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做模具的外來客。這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震撼的力量,食物的香味像是一片片柔軟的云,馱著一個工業智能制造的強國夢,從工人們溫熱的胸膛上升起,飛得越來越高。
我在學校里看到的關于制造業的描述,往往是一串數字,甚至就是幾句話。到浙江臺州這座距離我故鄉跨越了半個中國的城市之前。我對工廠是沒有實際感觸的。
等來到車間,我才意識到那些數字是有血有肉的人。我和工人師傅們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是真實有溫度的。隨著我到一線的時間越來越長,慢慢也了解到身邊的同事們大多結婚了,他們用堅實的肩膀扛起家庭的責任。這些模具上面的每一顆螺栓,每一根導柱,每一個斜頂,是被工人們用汗水鑄造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只是一個字的變化,但背后卻是一個個小家深度融入到國這個大家的建設中付出的努力。
提及智能制造,好像是一個只有高學歷的人才能談及的話題,教育部門會公布高校又開設了多少智能制造的相關專業,有多少大學生在學習智能制造。實際上,在工廠車間里,我見到的學習熱情絲毫不遜于任何一所大學的自習室。當短視頻中許多人為高校凌晨三點圖書館的燈光感動時,我很清楚就在我宿舍的樓下,工人師傅們正在熬夜調機。沒有來自網絡的聲音為他們鼓掌,他們在轟鳴的機器聲中費力嘶吼,只有這樣信息才能被傳遞到下個人的耳朵里。
一輪圓月被模具抱進懷里,機器的轟鳴聲猛然將它們合緊,滾燙的射臺炮筒上空氣逐漸變得不均勻,一臺臺輔機的圖像在空中扭曲放大,直到螺桿的馬達再次被動力十足的油泵叫醒,銀灰色的月光才傾瀉到產品上,無聲地贊嘆工人們耕耘數月的勞動成果。
每天在食堂吃飯,碰到家鄉不同的同事時,雖然他們操著各地不同的方言,但流露的笑容彰顯著一樣的樸實。工人們一般心胸比較寬廣,因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要克服彼此間的語言,生活習慣差異,除了包容,沒有別的辦法。
這就是中華文明能源遠流長的一個特點,包容能夠讓儒家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在書籍中熠熠生輝,也能有法家的“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傳承至今,更能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在交流碰撞中,孕育新的智慧結晶。
一帶一路發揚傳承的便是這種充滿智慧的交流手段。文明是血肉鮮活的。它不是一個公式,也不是一個模型,更不是一個算法。西漢時絲綢之路便曾將不同文明連接在一起,但可曾有人想過連接文明的紐帶需要多少人的努力,這不是靠單純的商業貿易可以實現的。文化的交融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此過程中汲取營養豐富自身便需要烙在民族血液里的韌勁了。
這世上沒有永恒的榮耀,但有奮斗不息的民族。可能一輩子我都無法忘記,在一個地方,有一群人,默默在為智能制造的發展埋下堅實的地基。
我問過工友們,“在你們眼里,故鄉是什么?”
“故鄉是在外面打工賺錢了,郵回去的地址。”
“故事是留在老家的孩子。”
“故鄉是每年總要回去一兩次的地方,盡管每次路費要幾千塊。”
我在學校讀書時,對控制論中的混沌系統印象頗深。此刻我頓覺文明與個體在發展過程中的某個瞬間也會呈現出非線性關系,故鄉就是其中的確定參數。
“春節了,要回家了!”這是中國人故鄉情節的集中展現,也是世界上罕見的人類遷移活動。
在臺州打工的工友們,想到可以帶著一年到頭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回家過年,心里就熱乎乎的。春節假期,難得白天有時間離開工廠,我興致勃勃地站到白云山頂,眺望遠處的椒江,見到一艘艘貨船滿載著貨物駛向遠處,將被送到另一處文明中。相應地,來自異國他鄉的產品也流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文明與文明就在這樣的交流碰撞中彼此吸收營養,那么個體與個體呢!這些悲歡往事又如何在碰撞中吸收營養呢?真的有人能做到設身處地嗎?我思考良久,直到月亮悄悄躲到了時光的背面,也沒有想明白。
第二日,臺州的晴空夾雜微風為我送來了新的期待,一副模具落在地秤上的聲音將我喚醒。
我突然明白或是輝煌,或是苦難的經歷不是為達成人與人,文明與文明之間共情目標的工具,而是需要被內化,被沉淀后形成營養,用以滋潤我們成長。
能想清楚這些,大概是因為我有一顆對文明的敬畏之心。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流傳著么久,靠的便是人民對人類文明的敬畏,只有敬畏,才會包容,所以永遠不搞霸權。當智慧與文明深深融為一體時,許多意象便有了不一樣的含義。比如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就是一個特殊的詞語。在臺州放假的日子,我喜歡一個人窩在床上看月亮。
但仔細想想,哪里沒有海,又哪里沒有月呢!世界一直是這樣,只不過是我們一直在深愛著它,才覺得它特殊,才會將勤勞勇敢的精神代代傳下來,烙印在我們中華文明的骨血里。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文明不是一個海洋文明,它興起于黃河流域。在歷史上,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對海洋的態度是畏懼大于喜歡的。海洋對我們意味什么呢?
那時候我剛讀大二,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當時大連正在修建跨海大橋。我每天坐在教室的窗口處都能看到海上的工程,腦子里想的卻是在海的另一邊,人們在做什么?的確海洋就有這樣的魔力,能讓人思考一些平日不愿深思的問題。
其實,大海是一個容易讓人產生夢想的地方。我小時候完全不清楚夢想是什么意思,因為從幼兒園到初中,我一直在給別人提建議,所以必須裝作沒有迷茫的樣子,一個不曾迷茫的人,又怎么會深入思考夢想呢!現在回想,那根本不是建議,就是一個小孩子耍小聰明的話術。只不過那時候因為學習成績好,所以許多“學習經驗”被無限放大了。
被捧在光環中央的我是不曾擁有夢想的,因為每個人眼中的光環模樣完全不同,想要維持光環中央的地位,就要滿足不同人對光環的各種幻想。比如大家眼里對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有什么樣的要求,我就要努力去扮作那個樣子。
等我意識到這點時,我已從沈陽到臺州往返數次了。說實話,從前在家鄉的時候,對節氣沒有任何概念。可是當南方濕潤的空氣從鼻孔鉆入肺部,一股濃郁的情緒好像在胸膛被泡開了,順著血管沖向腦海。大腦在一瞬間延宕后,我能想起來的與故鄉相關的日子就只剩下節氣了。以我這般愛吃的性格,想到節氣,當然是因為吃,我們老家有句話叫“冬至吃餃子!”其他節氣也各有獨特的吃食。
家里人準備餐飯時,小時候的我挨不過漫長的等待,喜歡趁著這個時間到處瘋跑,沿著長街不惜氣力地飛奔,好像這樣就能快快長大,能夠追到少年時的夢。長街兩旁家家戶戶的窗戶都掛著冰霜,這是因為沈陽的冬天室外溫度很低,只要家中做飯,陽臺窗戶上必定結霜,好像有一個精靈蒙住黑夜窺伺的目光。
現在回想起這些事情,慢慢意識到有溫度的事情會通過許多儀式流傳下來,這些儀式未必要大張旗鼓的行動來操辦,最簡單的食物就可以讓寒冷變得不再可怕。
我是北方人,最無法適應的就是南方的冬天。在工廠附近有一家面館售賣姜湯面,那時剛到臺州不久,第一次聽說這種食物,出于好奇,我買了一碗。第一次吃姜湯面,就被那種說不上來的味道嗆住了,接連打了幾個噴嚏,用筷子在面湯里捅了幾下,撈到了幾只蝦,頓覺有趣。
我懷著尋寶的心思,繼續向下撈,抓出一塊肉餅。肉餅帶著濃重的姜味,恰好將肉腥味除掉,頗為美味。
后來讓我沒想到的是姜湯面成為我的“救命特效藥”。南方的冬天還是將我擊倒了,身上忽冷忽熱,對外界的嚴寒感知地愈發遲鈍,鼻子里好像堵了不知多少輛汽車,連個縫隙都沒給我留。
直到一碗姜湯面灌入肚子里,全身的熱乎氣才一瞬間又被攆到四肢中,又有了活動的力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刻我才體會到臺州美食的真正魅力,此后又尋到嵌糕,食餅筒,山粉糊等特色食物,慰勞我疲憊的身體。
臺州的美食令人喜愛,本地的民風也很淳樸,他們的歡喜與悲傷全都掛在臉上,不加修飾,生活方式也有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美感。每逢周末,附近住戶就會在河邊洗衣服,等到花花綠綠的布鋪滿陽臺時,我突然意識到春天不遠了。
洗衣服的人越來越多,工友們返崗了。他們常常提及家鄉的風物,來自大連的一位工友喃喃說道:“這個時間,大連應該是在刮風。”
這點我深有體會,大連的刮風天差不多可以吹著人跑。工友的談話也勾起我的回憶,提及風,我始終相信它是有來路和歸途的,它可以穿過東北平原,來到臺州,也可以順著五千年的絲路吹向遠方。讓世界重新認識一個強大起來的中國。
新時代的中國是無數祖國的好兒女用敢于拼搏奉獻的精神建設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當年的大陳島青年墾荒隊員們。
當我來到臺州大陳島,一步步走到山巔墾荒紀念碑下,仰頭遙望星空時,驀然醒悟那點點繁星不正是一代代墾荒人用勤勞的雙手書寫的不朽詩篇嘛!不正是他們用努力為文明的發展添加的注角嘛!
目光放遠,與宇宙間的星系變遷相比,這倉促的時間之河竟然能夠被看似渺小的人類添上了幾個頓號,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從歷史的視角遙遙望去,這些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好似繁星,照亮著文明的前行方向。
在臺州墾荒精神深深地影響各行各業的青年們,我在模具廠實習時便感受到這點。每個工人在制作模具時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只為了順利合模時,被前后模抱住的那輪明月。正因為有墾荒精神存在,所以我相信這個春天的故事足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