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善質力開始解決問題,得到的結果是善果;以惡質力開始解決問題,得到的結果最多是一個權宜之計,由惡質力造成的傷害還必須由善質力來修補。
善有兩方面的含義:善,一是事物行為的周全性,二是事物行為的性質是善的,趨向性是善的。質是事物行為的質量、程度。力是事物行為發揮出的能量、作用。做到了善質力,問題事物的演化就可以達到平衡狀態。
善質力就是足夠分量且類別周全的良性事物行為所具有能量的完全釋出。
從邏輯推理的角度看可知善質力是解決問題的著眼點(錯誤的前提不可能推論出正確的結果);從《黃帝內經》的角度看可知有毒之藥必定會造成身體的傷害,有毒之藥物要想起作用必定會消耗身體累積存儲下來的能量儲備,且必須由好的飲食來修補(我覺得傷害一旦造成很難復原);《傳習錄》說八兩金和九兩金都是圣人的光環,不必有分別心,但是從解決問題來說用八兩金可以解決的,九兩金也可以解決,反之則不然;從生命的角度看,同一塊地不同的生命形式都可以展現出勃勃生機,可以看出對物質的運化能力才是個體生命狀態、生命形象的關鍵。
善質力這個概念的認知可以有效的檢測日常行為,一個好的行為事件,善決定其起點和趨向性,質就是對其實在的投入,力就是采取的行動所具有的能量的釋放。自我內心的認可與感動是其內核,他人的感動是其外延。符合善質力的行為是有深度有厚度的愛、善,而愛、善的產生僅僅限于他人行為的感動則是浮而薄的。
任何實際問題的解決,都需有與其相應的物質基礎。
善質力作為一個成熟的思維模式,他是我們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心神穩定的一個定海神針,有了穩定的心神,我們就會理智的制定行為準則,有了行為準則做起事來就能放得開,收得回。善質力思維不追求結果的絕對化。追求自由但要避免動蕩不安,能力的成長,人格的完善,認知的拓展是自由的內核。追求公平正義但要具有可行性,設定確定的,可操作的前提條件是其實現的基礎。追求愛但要避免貪欲化。
與善質力相對應的概念就是惡質力。善質力的持續投入與善果正相關,與惡果負相關。惡質力的持續投入與善果負相關,與惡果正相關。善質力對惡質力造成的破壞有修復效果,惡質力對善質力達成的成果有破壞作用。沒有善質力的投入與平衡,惡質力的持續投入必定會產生反噬的效果,其災難性取決于惡質力投入的持續程度。
人不是一個絕對的存在,人性依托于人而存在,具有相對性,不具有絕對性,善趨向性和惡趨向性為人性所獨有,同樣具有相對性,不具有絕對性,追求善的絕對性,善果必定難以實現,絕對的惡果更是無從談起,會迅速的被反噬掉。
善質力作為一個以愛為主導的思維模式,需要在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行為實踐,一是起始之處,這是主動為之的行為實踐,二是應對之時,這是被動而為的行為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