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高二篇應該算是我自己寫的第二本了。在動筆的時候,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這本書是我勵志系列的最后一本,如果寫完這本就不想再寫了,如果接下來自己會跨入一個新的領域,如果把這本書作為一個告別,那么我想和我的讀者、和身邊最親的人、和自己說點什么呢?
想來想去,一直都沒有答案。
今天早上,忽然有了寫作靈感,于是在紙上寫了八個字:
要么升學,要么就業。
的確,在自己青春大好年華的日子里,人要么選擇提升自己的學歷,要么選擇趁年少時趕緊去工作。
那一刻我忽然有了很強的緊迫感:人和人到底怎么樣才能不同?
五月天有一句歌詞:如果人類的臉,長得全部相同,那么你和人們的不同,就看你怎么活。
是啊,就一定要和別人一樣嗎?
直到今天,我依然感謝交校,在寢室里,在沒人的角落里刻苦練習技能文化,高一那一年,脫胎換骨,刻苦銘心。
后來我明白了,破繭成蝶和鳳凰涅槃一樣,雖是新生,但都痛苦不堪,其實在繭里掙扎在火中燃燒,都是修煉,要么從此就提升自己,要么就放棄一切。可人不一樣,失敗了并不會放棄一切,大不了大器晚成,大不了重新再來。
人都不太愿意回想自己難受的時候,就像我現在寫這段文字時,也不太愿意回顧那段寂寞的日子,可幸運的是,正是那種寂寞、那種逆境,最后讓我從那么多人中走了出來。我依稀記得自己站在五四表彰大會的舞臺燈光下時,眼里的濕潤,感動的情緒。那天,我在好友動態里更新了一條動態:要想自己變得有價值,要變得不可替代。
那次五四表彰大會,改變我的一生。
那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這個不停變化的時代里,只有那些為提升學歷上進的人,才能過上穩定的日子,只要拼盡全力,才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這個時代中職生,要么升學,要么就業,沒有中間選項。
2020年,我剛就進入交通學校機電技能高考班,父母就很反對,非要我進3+2班,讓我一帆風順的拿到大專文憑,最后去就業。
這個時代總有一些規律,可是這些規律偏偏和父母的想法產生了矛盾。此時此刻,你會怎么選擇?
那是我第一次跟隨內心做出選擇,跟著規律走,我不去3+2班。
父母問我干嘛放棄這樣一份一帆風順的學習生涯,我說,為了看更廣闊的世界。
可是就是那段一無所有的日子,造就了更好的自己。
直到今天,我很慶幸,在那個時候選擇了讀技能高考班,我開始明白了,“追求卓越,拒絕平庸”的重要,開始明白,年輕時,沒有安穩的平淡的中間選項,要么讀技能高考班繼續升學,要么讀3+2就業工作。
講真的,我有過懷疑過自己是否適合寫這本書,后來我明白,與其懷疑自己,不如珍惜當下,天賦不夠,就用勤奮去補。
那些聚光燈下的時刻,我都會逆著燈光看,仿佛看到曾經那個最頑固卻有一無所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