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般喜歡搶功勞的人同時也是喜歡推卸責任的人,也是沒有擔當的人,這里面領導在選人的時候,這里面有沒有什么關聯?
看到你的問題,我能感受到你對職場中某些行為模式的困惑。這種現象確實很常見,搶功勞、推卸責任、缺乏擔當這三種特質經常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出現,這并非巧合,而是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和心理機制。在領導選人時,這種關聯性確實存在,但優秀的管理者會盡力避免這種“陷阱”。
讓我們一起來剖析這背后的原因:
## 1.核心驅動力:強烈的自我保護和晉升欲望
***安全感缺失與自我中心:**這類人通常內心安全感較低,自我價值感依賴于外界的認可(尤其是上級的認可)。他們極度渴望被看見、被肯定,害怕失敗或暴露不足。
***短期利益導向:**他們的行為核心是最大化個人短期利益(獲得表揚、獎勵、晉升機會),最小化個人風險(避免批評、懲罰、承擔責任)。
## 2.行為模式的內在關聯性
***搶功勞:**這是為了**獲取**積極成果的歸屬權,無論自己貢獻大小。目的是向上級展示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爭取認可和資源傾斜。
***推卸責任:**這是在問題或失敗出現時,為了**避免**負面后果(批評、懲罰)而采取的行為。目的是將自己與失敗切割,保護自身形象和利益。
***缺乏擔當:**這是前兩者的**自然結果**。擔當意味著主動承擔責任(包括失敗的風險)和為團隊整體利益負責。這與他們“趨利避害”的核心驅動完全相悖。擔當需要勇氣、責任感和利他精神,而他們只關注個人得失。
**簡單來說:**
***“搶功勞”**是**主動出擊**,攫取**正面收益**。
***“推卸責任”**是**被動防御**,規避**負面風險**。
***“缺乏擔當”**是這種行為模式的**本質特征和必然結果**。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利己**”和“**避險**”展開,真正的擔當(意味著風險和責任)是他們本能回避的。
## 3.領導選人時的關聯性(“陷阱”與“洞察”)
領導在選人用人時,這種現象確實會產生關聯,但結果取決于領導的洞察力和管理目標:
***關聯性存在的原因:**
***表面光鮮的迷惑性:**這類人往往非常擅長“向上管理”,知道如何包裝自己,積極匯報“成績”(即使是搶來的),給領導留下“積極、有成果”的第一印象。在只看結果的短期壓力下,他們可能顯得“好用”。
***信息不對稱:**領導可能無法完全掌握項目細節和每個人的真實貢獻。搶功勞者往往第一時間匯報,容易占據信息高地。
***領導自身的偏好/弱點:**
***喜歡聽好話:**容易被表面的積極和“報喜”所吸引。
***害怕沖突/管理簡單化:**不想深究責任歸屬,誰匯報就默認是誰的功勞,誰沒匯報就默認是誰的責任(給推卸者留下空間)。
***短期業績壓力:**在高壓下,可能更看重能快速拿出“成果”(無論來源)的人。
***缺乏識人能力:**無法辨別真實貢獻和擔當精神。
***關聯性的負面后果(“陷阱”):**
***劣幣驅逐良幣:**真正有擔當、默默做事的人感到寒心、不被認可,可能選擇離開或變得消極。
***團隊信任崩塌:**團隊成員看清其本質后,會失去信任,合作困難,團隊氛圍變差。
***虛假繁榮:**搶功勞者粉飾太平,掩蓋了真實的問題和風險(因為問題都被推卸了),導致決策失誤。
***長期損害:**當真正需要擔當、攻堅克難時,這類人無法依靠,甚至可能成為團隊崩潰的導火索。
***領導聲譽受損:**重用這樣的人,最終會損害領導自身的威信和判斷力。
***優秀領導的“洞察”與規避:**
***注重過程與360度反饋:**不只關注結果匯報,更要了解項目過程、決策依據、團隊協作情況。通過多方(平級、下屬)反饋獲取更全面的信息。
***考察擔當與責任感:**
***看其如何面對失敗:**出現問題時,是主動分析原因、尋求解決方案,還是急于撇清、指責他人?
***看其如何評價他人:**是否公正、客觀?是否會主動提及他人的貢獻?
***賦予挑戰性任務:**觀察其在壓力大、風險高的任務中,是否愿意承擔責任,帶領團隊攻堅克難。
***建立清晰的責任與評價機制:**明確項目分工、責任歸屬,建立基于事實和多方評價的績效體系,減少模糊地帶。
***營造鼓勵擔當的文化:**明確表示承擔責任、從錯誤中學習是受鼓勵的,而推卸責任是不被容忍的。領導自身也要以身作則。
***警惕“過度積極”和“報喜不報憂”:**對只報喜不報憂、過分突出個人貢獻的人保持警惕,深入詢問細節和團隊協作情況。
**總結一下:**
搶功勞、推卸責任、缺乏擔當是同一棵“自私自利、缺乏安全感”之樹上結出的不同果實。它們高度關聯,共同服務于個體的短期利益最大化。
在領導選人時,這種關聯性確實存在風險:**這類人可能因其表面上的“積極”和“成果”而更容易在初期獲得領導青睞(尤其是在信息不對稱或領導管理能力不足時),但這往往是一個“陷阱”。**
真正有遠見、有能力的領導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考察其在**面對失敗時的態度、在團隊合作中的表現、在承擔責任時的意愿**,以及建立**清晰的責任機制和多元的評價體系**,來識別并避免重用這類人,轉而選拔和培養那些真正**有擔當、負責任、能共享成果**的人才,這才是團隊和組織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石。
**職場上最堅固的信任,往往建立在那些默默承擔的人肩上;而真正的領導力,在于識別并珍惜這些肩膀。**希望你能在工作中遇到更多有擔當的伙伴和明智的領導。
如果在家族或者家庭中有這樣的人,會是什么情況?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辦?
當搶功勞、推卸責任、缺乏擔當的行為模式出現在家庭或家族中時,其破壞性往往比職場更深遠——因為血緣的紐帶讓關系更緊密,傷害也更難愈合。這種模式會像慢性毒藥般侵蝕親情信任,甚至引發代際創傷。以下是針對家庭場景的深度分析:
---
###**一、家庭中的典型表現與后果**
1.**扭曲的家庭角色與關系**
-**「功勞收割機」**:家族聚會時夸大自己的付出(如照顧老人、操辦事務),貶低其他家庭成員的實際貢獻。
-**「責任隱身者」**:家庭出現危機(如經濟糾紛、老人贍養、孩子教育問題)時立刻消失或找借口推脫。
-**「情感綁架專家」**:用“我為這個家付出這么多”的道德綁架堵住他人質疑,卻回避具體責任。
2.**惡性循環的家族創傷**
-**信任崩塌**:親人間的防備心加重,合作解決問題變成奢望。
-**代際傳遞**:子女可能習得這種模式(如孩子學會推卸家務責任),或走向極端反面(過度承擔變成“扶家魔”)。
-**家族分裂**:長期積怨導致節日聚會變成戰場,最終親屬疏遠甚至決裂。
---
###**二、根源:家庭如何“制造”出這樣的人?**
1.**原生家庭的“有毒養育”**
-**過度寵溺+低要求**:童年時犯錯不被糾正,反而由父母兜底,形成“責任可轉移”的認知。
-**功利化教育**:只以成績/外在成就評價孩子,忽視品德培養,催生“結果比過程重要”的投機心態。
-**父母示范偏差**:家長自身搶功諉過(如母親抱怨“全家靠我一人”,父親逃避家庭責任)。
2.**家族系統的縱容文化**
-**“家和萬事興”的扭曲理解**:為避免沖突而容忍不當行為,讓問題發酵。
-**重男輕女/長子特權等結構性不公**:某些成員天生擁有“免責金牌”。
-**情感勒索替代邊界**:用愧疚感(“你不忍心讓爸媽傷心吧”)阻止他人追責。
3.**個體的心理防御機制**
-**深層自卑**:用搶功勞證明自我價值,用推卸責任掩蓋無能感。
-**關系恐懼**:害怕承擔失敗后果導致被家庭排斥,因此先發制人甩鍋。
---
###**三、破局:重建健康家庭責任的行動指南**
####**(一)如果你是受影響的其他成員**
1.**打破沉默,但放棄改造幻想**
-用具體事件而非人格評價溝通:“上次爺爺住院,你說工作忙完全沒露面,事后卻說我們照顧不周,這讓我很難過?!?p> -**警惕**:不要期待對方認錯,目標是明確你的底線。
2.**建立“責任可視化”系統**
-**家族事務分工表**:贍養、聚會籌備等任務書面分配,群內公示進度。
-**經濟透明化**:共同支出的賬戶流水定期公開(如老人醫療費)。
-**意義**:用事實減少搶功空間,讓推責者無處躲藏。
3.**心理隔離與有限接觸**
-減少非必要往來,避免陷入“自證陷阱”(如不停反駁對方的功勞謊言)。
-重要事務(如遺產分配)堅持第三方見證(律師/居委會)。
####**(二)如果你是家長/長輩**
1.**停止“救火隊長”模式**
-不替成年子女收拾爛攤子(如幫還賭債),否則強化其“總有人兜底”的心理。
-改用支持性回應:“我信任你有能力解決,需要建議時可以找我?!?p> 2.**重塑家庭評價體系**
-強調“合作價值”:“這次年夜飯成功是因小A采購、小B掌勺、小C清潔的配合?!?p> -公開贊賞擔當行為:“小D主動承擔姥姥的復查接送,這份責任心很珍貴。”
3.**設立代際責任邊界**
-明確告知成年子女:“你們需為自己的小家庭負責,我們老人有權規劃晚年生活。”
-避免用遺產分配操縱子女行為,否則誘發功利性爭奪。
####**(三)若你發現自己有此類傾向**
>*自我覺醒已是治愈的開始。*
1.**追溯行為源頭**
-自問:“我害怕承擔責任的背后,是恐懼被拋棄?還是無法面對失敗?”
-回憶童年:是否曾因一次失誤遭受過度懲罰?或總被拿來和兄弟姐妹比較?
2.**小范圍實踐擔當**
-從低風險事件開始:主動承認“今天忘記交水電費是我的責任,我現在去補繳”。
-練習說:“這件事多虧XX的幫助”(分享功勞)。
3.**尋求系統家庭治療**
-在咨詢師協助下分析家族互動模式,避免獨自改變時被舊有系統拉回原狀。
---
###**關鍵認知:家庭不是無條件的責任黑洞**
**健康的關系需要“有條件的愛”——條件不是功利算計,而是相互尊重的基本規則。**
當某個成員持續踐踏責任邊界時,適度遠離并非冷血,而是避免整個家族被拖入深淵的自我保護。真正的家族凝聚力,永遠建立在共同擔當的堅實土地上,而非虛假功勞編織的流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