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人剛轉身準備走,突然又有幕僚道:“水月庵一道姑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吟詩做對十分了得。”
柳大人心中頓起波瀾,一探究竟的沖動涌上心頭。
一日,柳大人得閑獨自一人上了窯頭山。天目山脈向東延伸,在余杭與臨安、安吉交界之處,坐落著余杭的第一高峰——窯頭山。它是天目山脈東端的主峰,也是太湖的重要源頭之一。
窯頭山海拔1095米,放眼杭州都是數一數二的高峰。登窯頭山有一定難度,上山之道沿途山澗高低曲折,綿延十余里,野趣橫生。
民間流傳著搖頭歌:“窯頭山真搖頭,上山坡陡一搖頭,下山路滑二搖頭,荊棘叢生三搖頭。”
柳大人登到半山腰,發現自己的氣力不足,但是他在好奇心驅使下,和香客們一起奮力向山頂攀登。
在窯頭山之巔,向山后繞著曲徑行進約三百米,只見一個并不起眼的水月庵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
這里隨處可見繁花似錦,香氣襲人。寺廟外,松柏成蔭,一年四季都有綠樹環繞,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尋得一抹蒼翠。清淡的松柏香氣從寺外連綿至寺內,再染上絲絲裊裊花香,這種氣息比任何香薰都沁人心脾。水月庵之所以名聞遐邇,是因為這花香裊裊的詩情畫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禪師
短短二十八個字,禪意幽幽,道出了無數人心中最向往的境界。曲徑通幽處,一座不起眼的尼姑庵——水月庵,
乍看與普通寺廟無異,信步入內卻發現別有洞天,庵內煙霧繚繞,虔誠的香客們請了三柱香,在殿前頂禮膜拜。
柳大人微服私訪,自然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香客們豈知他是何人?
他也請了三柱香,上香后他對道姑拱手行禮:“借問,寶庵內擅長吟詩做對的了塵安在?”
“施主,若想與了塵做對,須為本庵積點功德。”
“如何積功德?”
“施主,功德不是福利,是善行!是布施、修寺、造像、抄經、放生等善行!”
“那我布施一貫,可否與了塵師太切磋一二?”
“請隨我來。”
柳大人在道姑引領下來到竹林深處,但見溪水潺潺,林間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一師太仙風道骨,偌大斗笠上罩一白色紗巾隨風飄逸。她手執一佛塵,正背對柳大人悠閑品茗。
“了塵師太,施主拜見。”
“施主請品茶。”師太并未轉身,依舊背對來人。
柳永觸景生情提上聯:“小石冷泉留早味。”
“紫泥新品泛春華。”師太隨口作答。
嗯,不錯。且再試她一試,柳永吟道:“茶香高山云霧質,”
“水甜幽泉霜當魂。”
“憂對喜,戚對欣。”
“五典對三墳。”
“佛經對仙語,”
“夏耨對春耘。”
“烹早韭,剪春芹。暮雨對朝云。”
“竹間斜白接,花下醉紅裙。”
“掌握靈符五岳篆,”
“腰懸寶劍七星紋。”
兩個人頻率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金鎖未開,上相趨聽宮漏永;”
“珠簾半卷,翻僚仰對御爐薰。”
驀然間,師太掀開白紗,一雙淚眼直視柳永。
“容妹,真的是你?!”柳永驚呆了。
“七哥!”
兩個人脫口而出,柳永撲上前去,不曾想師太向后閃躲:“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去巫山不是云?”柳永聲音顫抖。
“施主,貧尼終日木魚青燈,余生再不染紅塵。”
“容妹,如今七哥在知命之年終于功德圓滿,你何苦一人在此獨守青燈?”
“意氣凌霄不知愁,愿上玉京十二樓。”師太蓋上紗巾,飄然而去……
失魂落魄的柳永無可奈何地離開了水月庵,站在山巔之上他吟誦出一曲新詞《望遠行》。
望遠行·繡幃睡起
繡幃睡起。殘妝淺、無緒勻紅補。藻井凝塵,金階鋪蘚,寂寞鳳樓十二。風絮紛紛,煙蕪苒苒,永日畫闌,沉吟獨倚。望遠行,南陌春殘悄歸騎。
凝睇。消遣離愁無計。但暗擲、金釵買醉。對好景、空飲香醪,爭奈轉添珠淚。待伊游冶歸來,故故解放翠羽,輕裙重系。見纖腰圍小,信人憔悴。
“容妹,七哥負你此生,唯有來生再還!”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