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語言還沒有誕生之前,那時候的人類是怎樣認識死亡的?
那一定是一種很奇怪很美妙的感覺,在極寒冬日的森林里,在群體遷徙的過程中,突然發現年邁的個體倒下并且不再有所動作。小孩子們上前去搖晃他的身體,發出唔呀唔呀的叫聲,但是他們觸摸到的身體卻漸漸變得冰冷起來。群體暫時停下來進行商討,他們一定感到很困惑,因為他們還沒有死亡這一個概念,任何概念一定是逐漸從經驗之中誕生出來的。等待許久之后,他們決定把他拋棄在這里,在他身上平鋪一層獸皮,就此離去。從此,部落逐漸對死亡這一概念有了了解,他們認識到,族人到達一定年齡之后就會死去,并且不會再醒來。這種類似的經驗之談代代相傳,構成了人類文明前進的繪卷。
出于對逝者的尊敬或是懷念,墓葬文化逐漸發展起來。其實這種行為本身并沒有意義,準確地說,是沒有物質層面的意義,陪葬品其實是一種生者物質的浪費。不過,人類這種生物,或許正是需要一些物質上的犧牲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部落繼續向前遷徙,可是老人卻永遠沉睡在了那個寒冷冬季的森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