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所言的士元正是有“鳳雛”之名的龐統龐士元。
龐統與諸葛亮并稱為“臥龍鳳雛”,二人的綽號均源自二人的師父: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精通奇門之術。其有萬卷藏書,其中一本名為《魯班書》。
此書與《周易》、《奇門遁甲》并稱中原三大奇書。《魯班書》通天透地,參透太多玄機,分為上下兩冊,上冊還算正常,為工匠鑄造之法,下冊則非比尋常,為道術、醫術與符咒法術。傳聞若是學了下冊,鰥、寡、孤、獨、殘必得其一,若是學完上下兩冊,將雙目失明。
司馬徽見諸葛亮獨具匠心,便傳其上冊。龐統向司馬徽求教下冊,司馬徽警告其學了下冊將有大禍。龐統認為此言不過是以訛傳訛,堅持求教,司馬徽無奈,兼之也不知傳聞是真是假,便將下冊相授。
龐統得到下冊后,詳加研習,修為突飛猛進,通玄入微。道術、占卜之術不在諸葛亮之下,符咒之術尤在其上,贏得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
公元214年,龐統在明知中計的情況下,依舊前往落鳳坡,目的便是憑借《魯班書》中的萬丈深潭法,鉆入涌金泉,探索鳳爪印跡之謎。
在涌金泉底,龐統遇到前來尋找鳳涎的離恨天。二人一番惡戰,離恨天得到鳳涎,安然退去,龐統重傷。
重傷的龐統忽有感應,耗費壽元,用《魯班書》所載之法卜算,得出“王莽篡漢,天降神山,下壓神猴,凍餓不死,神猴現世,天人五衰”這一卦象。
其鉆出涌金泉后,將卜算所得卦象告知魏延,囑咐其告知諸葛亮。諸葛亮從魏延處得到龐統遺言后,知曉其中必然隱藏著天大的秘密,便將其寫在竹簡上,時時查看思索。
“王莽篡漢,天降神山”這八個字諸葛亮倒是理解,畢竟,在兩百年前,王莽篡漢,與劉秀在昆陽展開決戰。
此戰,王莽軍號稱百萬,又有神猴孫悟空相助,而劉秀軍不過二萬。劉秀在必敗無疑的情況下,得楊二郎相助,攔住孫悟空,遂使用雙魚玉佩,召喚隕石,引發洪水,刮起龍卷風,徹底扭轉敗局。
當時,除了隕石,還有一座高峰從天而降,鎮壓住孫悟空。此山因形如人之五指而名為五指山。這件奇幻之事早已傳了兩百年,可謂世人皆知。
諸葛亮曾親自前往五指山查詢,卻發現五指山隱有封印,即便使用可視墻后之人的洞垣之術,徹查整個五指山,也無法突破封印,發現其中隱藏的神猴。只得日常反復思索,以期破解其中奧秘。
諸葛果見諸葛亮盯著竹簡一言不發,知曉龐統在臨死前留下此等遺言,必然是天大的要事,心生好奇,便問道:“爹,龐叔叔所言的神猴究竟是什么身份?”她口中的龐叔叔自然便是鳳雛龐統。
諸葛亮解釋道:“傳聞天地間有四大神猴:上古時期被大禹鎮壓在龜山的無支祁,封神之戰中被斬仙飛刀斬首的惡怪袁洪,《山海經》中記載的兇獸朱厭,以及兩百年前被壓在五指山下的孫悟空。”
諸葛果道:“無支祁被鎮壓,袁洪被斬仙飛刀斬首,至于孫悟空,因為兩百年前的昆陽之戰被傳得玄乎其玄。唯獨朱厭除了記載于《山海經》,便再也見不到他處記載。倒是有些奇怪。”
諸葛亮道:“根據《山海經》記載,朱厭現世,必起刀兵。雖說孫悟空牽扯到王莽篡漢一事,但流血三千里的災禍在于雙魚玉佩,歸咎不到孫悟空身上。士元的卦象卻說‘神猴現世,天人五衰’。確實讓人奇怪。”
諸葛果道:“那這四只神猴是否有某種關聯?”
諸葛亮搖頭,道:“這便不得而知了。三十年前,董卓遷都,火燒洛陽,致使大量典籍被毀。我們現在可參考的線索太少了。我曾到五指山、龜山探查,并沒發現什么蛛絲馬跡。”
諸葛果道:“您的洞垣之術出神入化,沒想到竟然也發現不了什么線索。”
諸葛亮道:“我曾推演過,但最近三星伴月,恐有災異,就連推演之術都受到影響。”
諸葛果道:“難怪您最近一直在思索此事,原來是您擔心三星伴月這一異象與龐叔叔的預言有關。”
諸葛亮點頭,道:“你師父通星緯,明六甲,推演之術遠在我之上,又活了四百年,所見所識極廣,對士元的卜辭或許會有新解。可惜其在三年前的鶴鳴山之戰深受重創,閉關養傷已有三年之久,目前仍未出關。我也無從請教。”
諸葛果道:“我師父修為通玄,即便受傷再重,應該也沒必要閉關這么久才對。更何況張叔叔還給了他不少靈丹妙藥。又怎會閉關三年仍無消息?”
其口中的張叔叔,乃醫圣張仲景。其為道教隱宗掌門,醫術通神,所創的“辨證論治”原則,是華夏醫術的靈魂所在。在應對南陽瘟疫時,與諸葛亮成為萍水之交。醫治諸葛果師父李意期的丹藥,正是諸葛亮向張仲景求取而得。
諸葛亮道:“你師父有半仙之體,遭九州結界排斥,受了傷沒那么容易康復。”
諸葛果道:“九州結界是什么來歷,為何會排斥修仙者?”
諸葛亮道:“上古時期,禹鑄九鼎,起九州結界,壓制妖魔,護佑華夏。因仙凡有別,修仙之人亦受到影響,故而修仙者均隱居山林,不涉凡塵。”
諸葛果微微點頭,道:“原來如此。”
諸葛亮道:“不過最近我突然想到,用‘仙凡有別’來解釋修仙者遭到排斥的緣由,太過膚淺。這背后,只怕另有緣故,只是凡人難以理解罷了。”
諸葛果道:“這便是您當年不愿羽化成仙的原因嗎?”在諸葛亮躬耕南陽之際,便已窺破天機,獲得羽化升仙之機。但諸葛亮為了留在凡塵,自廢三成元功。此事外人并不知曉,但諸葛果并非外人,自然知曉此事。
經諸葛果一問,諸葛亮不由回想起二十四年前的那場末日,心中一陣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