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畢竟已經過去了半年,朱由檢當初剛接到消息后對李自成的滿腔怒氣,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化解了許多。于是,在眾多大臣的力勸下,朱由檢放棄了今年秋天倉促北伐的決定。
朱由檢做出今年秋天不再出兵北伐的決定后,大臣們簡直是喜笑顏開啊!
作為大明朝廷的核心領導、既得利益者,他們自然是希望大明朝廷越來越強盛,不會因為一次倉促的戰爭丟掉好不容易通過改革建立起來的優勢。
他們相信,只要再給大明朝廷一年的時間,明軍就有絕的把握能北伐中原、打敗大順軍,收復北方的大明江山。
因此,對于崇禎皇帝的最終決定,大家都感到異常高興。
然后,接下來幾天,眾臣開始群策群力,為崇禎皇帝出謀劃策,看如何做更好的戰備工作,以期在一年后真的發起北伐戰爭后,能勢如破竹、一統中原。
軍事上,大臣們建議,先要增建幾個兵工廠,擴大軍隊武器彈藥的供應能力。否則,以明軍目前全部使用熱-兵-器的特點,戰爭期間彈藥供應一斷,明軍官兵拿著沒有子彈的步槍跟敵人打仗,很有可能慘敗于敵手。
而且,戰爭爆發后,南京兵工廠隔著一條長江,運輸彈藥也不是很方便。如果能在中部靠近大順朝邊界的地方,建幾座隱秘的兵工廠,那對戰爭將起到很好的后勤保障作用。
對這個建議,朱由檢自然欣然接納。因為,他也覺得一個兵工廠實在太單一了。而且,距離北方戰場也太遠,確實不利于武器彈藥方面的后勤供應。
與其戰爭爆發后再來千里迢迢的運輸彈藥,不如率先一步到位,直接將兵工廠建到雙方的邊境附近去。
因此,在這幾天的會議中,崇禎帝朱由檢根據大家的建議,決定從南京兵工廠劃撥出一些武器專家和熟練工人,秘密前往貴陽府、武昌府、鳳陽府、淮安府四地籌建下級兵工廠。
這四個兵工廠,西部位于貴陽府的兵工廠負責供應西南防區到時候攻打張獻忠、收復四川省的軍事行動。武昌府、鳳陽府、淮安府的三座兵工廠,則負責北伐戰爭西、中、東三路大軍的武器彈藥后勤供應,保證戰爭中明軍部隊的后勤供應。
而南京的兵工廠,則變為大明兵工總廠,成為研發基地。他們會在工部的武器研究室指導下,研究制造更先進的武器。以及對現有的武器進行改進升級,并對四個下級兵工廠進行技術支援。
軍隊的數量上,如果要跟李自成爆發全面戰爭的話,可能需要所有的野戰軍部隊全部投入戰爭才行。要知道,攻陷北都,建立大順國后,李自成也進行了擴軍行動。現在李自成的大順軍規模已經超過了100萬人。
如此,明軍各大軍區的野戰軍全部投入北伐后,江南各省的城防就有點空虛了。
為了避免內部再次發生叛亂,大明朝廷需要建立正規的城防體系,將野戰軍部隊從守城的桎梏中解脫出去,全力備戰。
這個建議,獲得了朱由檢的大力贊同。
現在的各地城防,是由各地野戰軍和被裁撤后充當城衛軍的官兵共同完成的。
各省省會以及較大的城市,由附近的野戰軍部隊派兵駐守,較小的州府治所和一些縣城,是由城衛軍駐守的。而大多數小型縣城,卻根本就沒有軍隊駐守,只是由當地官府組織了幾十到幾百人不等的城衛兵,進行巡邏防衛而已。
這樣的感覺很混亂,責任也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真正的城防軍隊體系,區別于野戰軍,長時間守衛縣級以上城市。
這些城衛軍,不僅用于平時守衛各地縣城,還可以在戰爭開始后派往前方,接收敵軍的地盤。如此,野戰軍就只要負責打仗就行了,不用每攻陷一個城市還要分兵駐守,然后再去攻打下一個城市。
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那么多城市,如果每攻陷一個城市都要分一部分的兵力出來防守的話,到最后恐怕就剩不了多少兵力去攻打北方都城了。
因此,有一兩年的緩沖時間,不如就將城防體系完善起來。不管是用于平日的城防,還是北伐戰爭時用于接收失地,都是一個好主意。
根據大臣們的建議,每個省的省會和重要城市,由各大軍區配合當地城衛軍守衛。州府治所及重要的縣城,只用城衛軍守衛就行了。
這個城衛軍的編制,根據各省大中型城市的多寡、城市的大小、城市的地位重要程度,進行詳細的規劃。最終,江南各省的城衛軍,將會達到30——40萬人的規模。
只是,這些地方城衛軍只有固定安裝在城墻上的大炮,平時的武器也沒有步槍手槍手榴彈等先進火器了,都是統一的冷兵器裝備。
這么大規模的城衛軍體系建設,同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要招兵、要訓練、要制造武器、要制作軍裝等等,也需要不少的時間。
除了武器彈藥和城衛軍體系的建設外,為了保障這一場大規模的北伐戰爭,在后勤上大明朝廷也需要進行更充分的準備。衣服、鞋子、襪子、帽子、頭盔、鎧甲、戰馬、馬車、板車等等,都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
而且,即使有步槍、大炮等火器,但刀槍劍戟、弓箭弩箭等冷兵器,也還是要準備一些的。萬一真的遇到極端情況,彈藥用完了,不可能真的讓士兵們拿著已經變成燒火棍的步槍去跟敵人拼命。
想到這個問題,朱由檢就想到了后世步槍上的刺刀,那東西可以解決一部分因為缺少彈藥而產生的作戰問題。因此,朱由檢又讓人記錄下來,以后在步槍上安裝刺刀,讓士兵們能應付極端情況下的貼身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