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后,楊乃武的胞姐楊淑英知道其弟是清白的,便花重金將倆人的故事編寫成戲本并請藝人在酒樓茶館到處演出。民眾接近了真相,都競相要求對此事進行重審。當地官員迫于輿論壓力重新審理,在幾名仵作的重新檢驗的共同見證下證明了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清白。
當地官員親自上報檢討,又自愿罰俸一年付給楊乃武與小白菜,做為表示對二人的歉意和安撫。楊乃武恢復舉人的功名身份,又額外給了百兩銀子的恢復名譽費和壓驚費用。朝廷見官員能客觀對待,又自罰顯示致歉的誠意,便免了對這個官員的官方懲罰,只對其訓誡了一番,但要求三年之內不得升遷或外調。
楊淑英見小白菜并無其他親戚,便認其為義妹,并做主為其弟楊乃武及義妹小白菜牽線說媒,讓楊乃武將小白菜娶進了門,成了正室。
小白菜成了舉人夫人,楊乃武無心再進科舉,但家中時有慕其名前來招徠的人。楊乃武在好友的推薦下做了三年師爺,然后稱病辭職回家。此時夫妻倆人已育有一子一女,回到家中后,楊乃武辦了一家私塾,當起了教書先生。小白菜在大姑姐楊淑英的建議下不再穿白衫綠褲,照著當地官家夫人的樣式穿戴打扮,當地人便不再以“小白菜”相稱,而是稱她為“楊師娘”。
因為楊乃武有才名,又為人正直,因此前來私塾就讀的人很多,一年學生們的束脩便有約萬兩銀兩,一家人的生活倒也是寬裕自在,其樂融融的。
倆人的故事通過戲本傳到了太后慈禧的耳朵中,慈禧太后出于好奇,便招倆人進了宮。此時秀姑已不再被稱為“小白菜”,穿著花團錦簇,倒也看著十分氣派。慈禧一時高興便將其認為義女,封為“芙蓉公主”。楊乃武便成了駙馬。慈禧又在京城賞賜了一座“芙蓉公主”府給小兩口,并一同賞賜了幾十箱的財寶和一座在郊區(qū)的山莊及幾百畝的土地。山莊及幾百畝土地的年收入達幾十萬兩銀兩,楊乃武便在京城又開了一家書院,收到的束脩的年收入也達了幾十萬兩銀兩。秀姑用這些錢置辦了一些酒樓,商鋪,一部分租出去收租,一部分則請人經營,兩項總的年收入加起來也達到了上百萬兩銀兩。
慈禧常請小倆口進宮陪她一起用膳,并讓秀姑給她建議時尚的穿著打扮。秀姑便當起了慈禧太后的穿衣顧問。因為慈禧太后在宮中獲得的消息多為滯后或浮夸,因此慈禧太后與公主及駙馬一起進餐及聊天,總能及時了解掌握宮外及社會上的各種消息。為此慈禧太后又封楊乃武為“御前行走”的三品官職及“清廉侯”的爵位,可以隨時進出宮里,并以宮里的名義去各處巡視。而秀姑也以“芙蓉公主”的身份又獲得了“三品誥命夫人”的稱號及“清廉侯”夫人的稱號。夫妻倆又接連生了一對龍鳳胎,一對雙胞胎兒子和一對雙胞胎女兒。長子長到成人后繼承了楊乃武在京城的書院,長女獲得郡主的頭銜嫁入了皇室。龍鳳胎兒子長大后成了“清廉侯”世子,龍鳳胎女兒及笄后又以“百花公主”的頭銜嫁入了京城中的侯門之家里。
“御前行走”的職務雖然會影響到官員們的官職及利益,但楊乃武及秀姑一家子人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喜愛,又各種頭銜傍身,一般人雖忌憚他倆,卻也難以尋機會針對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