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西南郊2公里許,南山之麓,有樹蔥郁,除山幽鳥鳴之外,唯有梵音悠蕩。曲折尋聲,守柳暗,為花明。有一平地,舉目遠望,南山山下松柏禪寺。
三朵石蓮輕綻,有一高大牌坊,上書:“南山廣化寺”中規中矩,而背書:“莫向外求”卻耐人尋味,饒有禪意。過了牌坊是偌大方形石板廣場,兩邊樹木齊整,漫步其間,綠意盎然洗滌心靈,清風徐來吹散陰霾。而后是長石階,石階下有對獅,威嚴屹立,靜靜護守這寒山古寺。
舍利塔后是一廊閣,有匾上書:“入三摩地”,石柱林立,榫卯交錯,流光溢彩,金蓮窯瓦。有一石柱,喚不得名字,工藝卻十分精湛。石獅仰視蒼穹,蔑視世俗,環抱繡球,那流蘇宛若隨風飄逸,其下花紋皆是蓮花花瓣,中夾圓石雕二龍戲珠,石柱紋路清晰,歷經滄桑卻依舊傲世歲月。
石拱橋下游魚相戲,左側是鼓樓,三層挑檐遞進而上,古色古香。右側是鐘樓,成對立之勢。兩側各坐落有:樓、堂、殿、閣、室,亦有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像。而后是北宋時期的石徑幢,成對,約三米,其中一座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其后,巍峨盤踞的是大雄寶殿,外掛方匾如印章式,上用繁方篆書:“彌勒住處”,內為抬梁式殿堂結構,殿內盤坐釋迦佛、藥師佛和阿陀佛三尊大佛,兩側臺座排列十八羅漢。
坐殿向左而望,便是南宋時期,石構仿樓閣式,五層八角形,高約30米的釋迦文佛塔。尋料可知:塔室空心,頂作藻井,內壁嵌有石級,可登上各層塔門外。第一層東西兩面開門,余設佛龕;門兩旁浮雕羅漢,神態逼真。第二層至第五層四面開門,四面設佛龕;門旁雕金剛武士,威武莊嚴,龕旁浮雕觀音菩薩,豐盈慈祥。各層塔檐飄舉欲飛。檐下各出三層,浮雕鳳凰、雙頭羽人、飛天樂會以及奇花異草等圖案,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該塔的建筑結構也頗特殊,如瓜楞形倚柱的柱頂和補間鋪作,其斗拱均作一杪一個下昂再加上一杪一個下昂的出四跳七鋪作的形式,這只有敦煌榆林石窟第16窟五代的壁畫中的建筑才有。
重新駐足于山門下,梵音猶在,這隨樂吟唱的聲音宛如穿越千年,洗滌魂靈。這一樹一瓦、一石一水、這一寺一塔,無不傾訴過往,告誡來人。至于歸宿,留詩于此:
南朝南山廣化寺,
鄭氏三人禪化此。
水云溪聲伽藍殿,
看山煙霞般若室。
莫向外求靈水巖,
登高自有佛居處。
澗轉石塔密宗慈,
麓下松柏寒山士。
也許只有這山間最古老的磐石,才能見證自公元558年南朝陳永定二年至今的興衰。也難得千年古剎雄偉莊嚴,不失福建諸名剎之冠。
于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