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探討曹爽“必勝”的策略
發布于 2025-07-20 22:08 |公眾章節
探討曹爽“必勝”的策略,需基于高平陵之變時的核心資源:挾天子曹芳、掌控部分禁軍(中領軍曹羲所領)、大司農桓范帶來的糧草調度權(大司農印),以及司馬懿的核心弱點:政變名不正(需借太后名義)、兵力依賴死士與部分禁軍(主力在外)、洛陽糧草儲備有限(依賴外部轉運)。
以下十個方法,均圍繞“放大自身優勢、直擊司馬懿弱點”展開:
1.立刻斬殺勸降者,斷絕猶豫退路司馬懿派去勸降的使者(如許允、陳泰、蔣濟),均是曹魏元老,表面是“勸和”,實則是瓦解曹爽軍心的心理戰。曹爽應第一時間斬殺 1-2人,明確傳遞“絕不投降”的信號——既震懾內部動搖者(如曹羲、曹訓等猶豫的兄弟),也向司馬懿展示“破釜沉舟”的決心,斷絕對方“不戰而屈人兵”的幻想。
2.以天子詔發布“討逆檄文”,搶占政治高地曹爽手中最大的牌是皇帝曹芳。應立刻以曹芳名義下詔:“司馬懿矯太后詔,擅劫宮闈,謀危社稷,今布告天下,諸州郡起兵勤王,共討逆賊!”同時強調“太后被脅迫,非其本意”,直接否定司馬懿政變的合法性。古代戰爭“名不正則言不順”,此詔一出,地方將領(尤其是曹魏宗室、功臣后代)將陷入“不響應則為逆黨”的壓力中,必然有人起兵。
3.連夜移駕許昌,建立穩固根據地許昌是曹魏舊都,有完整的宮殿、武庫(儲備兵器)、糧倉,且距離高平陵僅一日路程(約 200里)。曹爽應在桓范到達后(桓范帶來大司農印,可調度天下糧草),當夜便率皇帝、禁軍向許昌急行軍——司馬懿在洛陽的兵力(三千死士+部分禁軍)根本無力攔截(洛陽至許昌沿途無險可守,且曹爽有天子儀仗,地方官不敢阻攔)。抵達許昌后,可依托城防據守,徹底擺脫“野外無依”的困境。
4.用大司農印切斷洛陽糧草,餓死司馬懿桓范的核心價值是“大司農印”——可調動天下糧倉、征發民夫。曹爽應立刻下詔:“洛陽城內糧草,非朕手詔不得動用;諸郡向洛陽轉運的糧草,全部改道許昌。”洛陽作為都城,人口眾多(約數十萬),自身儲備僅夠支撐 1-2月,一旦外部糧道被斷,司馬懿的軍隊(尤其是控制洛陽的死士、禁軍)必然因缺糧生亂,無需作戰即可瓦解。
5.急召青徐、淮南軍勤王,圍殲洛陽曹魏的青徐軍區(鎮東將軍諸葛誕)、淮南軍區(征東將軍胡遵)雖非曹爽嫡系,但將領多為曹魏舊臣,且青徐兵是曹操時期的“青州兵”后代,對曹氏忠誠度極高。曹爽應以天子詔急召二地軍隊:“許昌待援,先至者封縣侯,子孫世襲。”青徐軍距許昌僅 300里,淮南軍 500里,最快 10日內可抵達,與許昌的曹爽軍形成合圍洛陽之勢——司馬懿僅有數千人,絕無可能抵擋數萬地方軍。
6.策反洛陽禁軍,瓦解司馬懿根基司馬懿控制的禁軍(如中護軍蔣濟部)多是曹魏舊部,與曹爽家族(曹真后代)有舊情。曹爽可秘密派親信(如曾在禁軍任職的舊部)潛入洛陽,散布消息:“堅守禁軍營地者,待朕還都,官升三級;斬殺司馬懿黨羽來降者,賞千金、封列侯。”同時強調“家屬皆在洛陽者,朕必保全,叛逆者誅三族”——利用禁軍對曹氏的舊情和利益誘惑,使其臨陣倒戈,司馬懿的“控制洛陽”將瞬間崩塌。
7.扣押司馬懿使者家屬,反制人質威脅司馬懿勸降時,常以“保你家屬平安”為誘餌(如蔣濟承諾“唯免官而已”)。曹爽可針鋒相對:將洛陽城內司馬懿、蔣濟、許允等核心黨羽的家屬(多在城外或可追查)秘密控制(如派親信包圍其府邸),對外宣稱:“司馬懿若不退兵,其家眷皆斬;若獻城投降,可保全身家。”古代士族最重家族,此舉能直接擊中司馬懿集團的心理軟肋,使其內部產生分裂。
8.堅守許昌不出,拖垮司馬懿的“速勝夢”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核心邏輯是“速戰速決”——若拖到地方軍響應、洛陽缺糧,必敗無疑。曹爽抵達許昌后,應加固城防,拒不出戰,同時派輕騎襲擾洛陽周邊糧道(如截擊向洛陽運糧的車隊)。只需堅守 1-2月,洛陽城內必然因缺糧、禁軍嘩變而大亂,司馬懿要么突圍被殲,要么內部瓦解。
9.重用桓范,放權“智囊團”桓范是曹魏“老謀深算”的重臣,早在曹睿時期便以“有籌畫智”聞名(《三國志》)。曹爽應徹底放權給桓范,讓其統籌糧草、調度軍隊、聯絡地方——尤其要采納桓范“以天子詔逼司馬懿黨羽站隊”的策略(如逼太尉蔣濟、司徒高柔等元老表態,不支持則定為“逆黨”)。曹爽最大的弱點是“剛愎自用+猶豫”,若能信任桓范,可彌補自身謀略不足。
10.以“宗室大義”號召曹魏宗親,孤立司馬懿司馬懿是“外姓權臣”,而曹爽是曹操侄孫、曹真之子,屬曹魏宗室核心。曹爽應下詔:“司馬懿謀奪曹氏天下,諸曹、夏侯氏宗親,凡起兵討逆者,事后裂土封侯。”曹魏宗親(如夏侯玄在雍涼、夏侯霸在關中)雖暫時被司馬懿牽制,但一旦收到天子詔,必然有人冒險響應(夏侯玄與曹爽是表兄弟,本就親近)。宗親起兵后,司馬懿將陷入“四面楚歌”,再無翻盤可能。
作家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