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擁有荀卿的記憶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少走彎路,以免重蹈覆轍的話,那最直接的好處便是那本已經拖拉了近兩個月的儒學正義終于可以動筆了...
關于圣學三冊中的第一冊,必然是解決儒學問題。只有解釋了儒學之中有哪些缺陷,才能順理成章的改造儒學。
如果儒學像乾嘉學派那群杠精認為的那樣——完美無缺,無需更改。那還提個錘子圣學?大家命短的投胎,命長的等著一九二一年去游船上開會就完事兒了。
所以長孫沖在關于改造儒學的最初設想之中,準備以科學為骨,儒學為皮,奠定一科接近完美的學問。它有著遠超這個時代的方法論,將自然科學移花接木在儒門之下,以改造自然、探索未知為己任。同時,它還擁有著現代社會最為缺少的品德——仁義禮智信德誠雅孝等等等等等..
開個玩笑。
但我T朝經濟發展與道德水平成反比卻是公認的事實。經濟越發達,道德越敗壞。不信你隨便找一老大爺問問,大爺,您覺得現在和您年輕的時候比,道德水平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老頭兒能一口茶水不喝揪著你給你講仨鐘頭...
扯遠了。長孫沖原計劃改造儒學應當分成三步來執行。
第一步,先以宋朝大儒的學術成果——氣與理,將隋唐儒學中所謂的三教合流按在地上摩擦。這個很好辦,二程、張載、朱熹等宋儒珠玉在前,朱老夫子為了鋪墊自己重注四書五經的必要性,將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掛在墻上兩開花...
這一步自己照抄一份便是,宋儒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先以天理滅唐儒,這是長孫沖原計劃中的第一步。
至于第二步,便是再以科學替天理。
長孫沖計劃將天理解釋成人類未格之道,格物致知,應該是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而不是瓜兮兮的盯著竹子看,還怪竹子上面沒有字...
這一步,長孫沖只能解決一半。
儒學二字與華夏民族是分不開的,它本身就是一門生命力極強的學問,不斷地發展、進化。
如果將孔夫子扔到清朝,可能老爺子都未見得能中個舉人...
或者說一定中不了舉,因為科舉考的東西肯定不是老爺子當時想的內容。就和我們上高中的時候做閱讀理解,原文作者也得不了幾分是一樣樣的..
孔孟時代的先秦儒學更像是二十一世紀小學課本中的思想品德,注重的是個人修養。至于個人修養與如何治理國家之間的關系,孔孟兩位夫子含含混混就糊弄過去了。什么禮樂治國啦,浩然之氣啦,雖千萬人吾往矣啦,將國家治理期待在個人品德的完善上,簡直比烏托邦還烏托邦...
漢儒經讖,魏晉談玄,唐儒佛老,宋儒格天理,明清求己心。從孔圣人到熊十力,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正確的告訴過儒生們,儒學,到底應當如何治國。
提高個人品德,提升個人修養,算命,問天理、問自己的心。這就是各代儒學給儒生們的答案。
問題是,這些回答真的能治理國家么?
發洪水了,儒生們說這是因為君王不修德行,所以上天才會降下災禍,要不您下個罪己詔吧?
來蝗災了,地方縣令不思搶收避災,救濟災民。張口一句,非我之罪!轉身便洗洗干凈抹了脖子。
外族入侵了,抱著兵書指揮軍隊,毫無主觀能動性可言,完全一副聽天由命的架勢。打贏了,我有再造乾坤之能!打輸了,我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儒學式微,真的是必然。連帶著其中的優良品德都一起發生了崩塌式的滑坡,即可悲,又可嘆。
長孫沖能解決的一半,便是闡述研究自然科學的必要性,因為儒學只講治國,卻不講怎樣治國。不能解決的那一半,就是該怎么把自然科學和治國聯系起來...
總不能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吧?這時候離馬圣出世可還差個千八百年的呢...
至于第三步,改造自然識萬物就真的只剩下個名字了...其他的毛都沒有想好。
....
當長孫沖蘇醒了荀況的記憶,有了在先秦改革徹徹底底的失敗經驗之后,便對自己的圣學三冊有了新規劃。
荀況進行的革新雖然名盛一時,在當世有著巨大的影響,但卻如同鏡花水月,曇花一現后終成絕響。隨著荀況老去,著作大多失散,到了唐代,甚至被劉禹錫之流指著鼻子罵,荀況也配與孟軻并論?
長孫沖思慮再三,認為改革失敗、學問失傳的主要原因還是上一世的荀況有點著急了...
在那樣一個七國爭霸,百家昌盛的年代。各種學碩如同雨后竹筍,各有優劣。儒學還有成為其他學派的爸爸呢,這時候論管理吧,你不如法家;論辯論吧,你不如名家;論干仗吧,你不如兵家;論人多吧,你不如墨家...
荀況當世可能受到了大漢朝董叔叔的誤導,覺得儒學一統八荒六合已成必然,我直接統一儒學就完事兒了。(不知道為什么,我在這總想接一句兩開花..)
可惜,隨著荀卿老去,學問失傳,苦心孤詣將自然科學改造進儒家之內的計劃,也徹底沒了下文。
所以,長孫沖決定更改一下自己的計劃。不再是簡單的以儒學為遮羞布,將自然科學置于首要地位,而是以儒學為根基,再逐步將科學引導進儒學之中。
就如同人首先要活著才能考慮繁衍后代,作者要先撲街才能考慮贏得讀者喜歡一樣,等自己改造后的圣學成了顯學,才能談論如何影響國家發展。
提著筆渾然不知墨水已經滴到紙上的長孫沖忽然想起一句話與自己的心情出奇的符合,
無錢莫入眾,言輕莫勸人,待到成功日,把久話初心。
長孫沖搖頭而笑,不再考慮這些雜事。換了沓紙提筆寫到,
何為儒?
說文稱儒,柔也,術士之稱。
班孟堅云,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者為儒也。
吾以為不然,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