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宋言蹊終于把賣給清風齋的幾個碗和一個香爐全部出貨。
掙得錢還不夠付自己工資的。不過古董這行掙錢不在朝夕,想當初她第一年進來的時候,一整年銅板都沒賣出去一個,也沒見老板著急。
習慣性地看了下無事碑里面,可能是季節的原因,最近幾個月無事碑那邊的東西過來得毫無規律…也沒什么價值。
有時是一小籃子的刺芽,有時是紅彤彤不知名的小果,還有不知名的小根莖……基本上都是山里那些奇奇怪怪的產出,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能吃!
宋言蹊都有點疑惑,難道對方已經看到了她吃貨的本性?
東西亂七八雜,也有量多量少,自己不可能幾把野菜都拿去賣,只好放冰箱里回頭慢慢吃掉,吃不完的也只能扔了。不過為了鼓勵對方繼續發東西過來,每次或多或少都給了獎勵。
過完年后,宋言蹊已經不去商場買銀手鐲了,前段時間買的太多,售貨員都認識她了,繼續下去怕是會引起注意。
現在都是直接去金銀批發商廈進貨,進的都是無logo的大大小小的銀塊,比商場不知便宜了多少!大大降低了無事碑經營成本。
宋言蹊還額外買了三個金戒指,想著對方什么時候放大招過來時給發過去,結果……看著無事碑里新到的一籃子新鮮蘑菇,好吧,是自己想多了。
挑了個最小的3克銀塊發過去,宋言蹊有點發愁,這種蘑菇之前收到過一次,味道是鮮有的鮮美,但是隔夜就爛,放冰箱都不成。這籃子蘑菇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也就超市購物籃那么大,拿去賣吧,太少,自己吃吧,吃不完。
唉~看來又是一筆虧本生意。要不是上個月走過兩次干蘑菇的貨,她都要懷疑對方是不是故意在坑自己的銀塊子了。
想發個照片或者紙條過去‘催貨’,又覺得不合適,從之前求助的信息來看,對方應該是把自己當神拜的。你能力不夠,只能給神仙供奉山貨那是你的事,哪有神仙主動要山貨的?豈不是眼皮子太淺、太丟神仙的臉面?
再說對方的家庭條件可能一般,古代的物資也有限,自己要這東西是為了掙錢,人家搞不好要傾全家之力才能湊齊,不能干這資/本主/義剝/削無/產階/級的事兒啊~
算了,心態放平穩。說起來這些日子發過來的東西雖然不值錢,但味道確實不錯,發的也頻繁,買菜、賣水果的錢都省下了,認真算起來也沒虧。
宋言蹊一邊轉動手上的無事碑一邊思考,按照最開始的想法,每個月攢個一萬來塊的,確實不錯。但這進賬一停,心里就跟著發慌啊。
還是她自己的問題,忽略了季節這個東西,不同的季節對應不同的產出,就像現在,春天里就沒什么東西可以發過來的。
手指無意識的敲敲桌子,宋言蹊凝視手上的無字碑,其實山貨之類都是小道,最值錢的肯定是那邊的工藝品,擺件、書畫、玉石之類,隨便一件拿過來都是古董,一件小幾千塊錢算平常。
東西的品質要是高一點,價格能十倍的往上翻,要是內造的就更了不得了,百倍價格,要是這物件背后還有個歷史名人的故事,那…那就沒法兒出手了,國寶級別的東西,十年起步。
對方上次發過來的文字是小篆,但從陶碗和香爐的制造工藝來看差不多是宋代的工藝,想必和歷史上的時空有所出入。
這樣的話,很多東西就不便出手了,尤其書畫。不過也有好處,不用擔心對方發過來的東西和某個博物館里的東西‘撞衫’。
不過國寶級的東西也不是那么易得的,對面那個不出意外是個農民出身,這會兒考慮這個有點想多了。
話說回來,要想對方能拿出好東西,首要的便是提高對方的地位,不論是經濟地位還是政/治地位,只有地位高了,才能接觸到好東西。現在不過是個農民,能接觸的可不就是山貨么。
古代和現在還不一樣,若只有經濟地位,那隨便一個小吏過來都能把你當韭菜,反復收割,所以政/治地位同樣也要提升。
最理想的路子肯定是先提高政/治地位,再提升經濟地位,這樣就不會被‘割韭菜’。
政/治地位最簡單的就是科舉了,也不知道對方有沒有科舉這條路可以走,不過對方能寫信,想來能夠讀書,估計六成的可能有科舉。
不過不管能不能走,其實科舉這事自己也幫不上什么忙,讀書一事,旁人最多只能督促,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再有獻良種也是一個思路,但若對方沒本事,這良種的功勞肯定也落不到他身上不說,搞不好還懷璧其罪的被弄死。這算是下下策。
最后就是捐官了,這條路可以說從古至今都未斷過。具體怎么運營,如何才能成功,就要看對方有沒有那個本事了。
獻良種先放在一邊,科舉自己這邊能做的有限,只能送點筆墨紙硯,減輕下經濟壓力。捐官的話,說到底也是錢。
總結下來,先把對方養富裕了,自己才能掙到更多的錢!
想明白的宋言蹊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金手指在手上半年了,這才摸索出正確的用法,之前居然傻乎乎的等著賣山貨掙錢,真是太沒出息了!
不過話說回來,怎么把對方養富裕的同時又不養歪,也是個技術活。
具體該怎么弄,還是要好好想想。肯定不能直接給錢,君不見網上多少一夜暴富者沒幾個月就破產的消息?這還是見過不少世面的現代人呢,換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古人,誰知道會成什么樣子。
敲敲桌子,宋言蹊噼里啪啦的在網上一通操作,不管行不行,先試試水吧!

全是大人
啦啦啦~簽約啦!小仙女們點下收藏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