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休范之亂平定后,劉宋王朝僥幸逃過一劫,但是劉宋滑向毀滅的進程卻不曾因此而停止,帝國走向崩潰的步伐也仍然在繼續。
在劉休范之亂平定后,作為平叛的首席功臣,蕭道成在官職、權力、威望上都獲得了巨大的提升。叛亂平定后,蕭道成一舉加授散騎常侍、中領軍、使持節、都督南兗徐兗青冀五州軍事、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晉爵公爵,正式進入了劉宋帝國的中央決策層,并和袁粲、褚淵、劉秉并稱為“四貴”,又獲得了中央兵權。
與此同時,又有人造反了。
那個人叫做劉景素,是文帝劉義隆的兒子建平宣簡王劉宏之子,襲爵建平王,時任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隨著劉休范被張敬兒砍下了腦袋,宋文帝劉義隆的兒子除了劉昶就死光了,而在劉義隆的孫子中,劉景素年紀最長,所以,加上他喜好文學、禮賢下士,所以在朝堂上很有聲望。
而且,這個新君劉昱也是個熊孩子,有事沒事到處亂跑,常常早出晚歸,他母親陳太妃攔都攔不住,所以當時就有很多人想要擁立禮賢下士,名聲很好的劉景素當皇帝。
當時,宋明帝的恩幸楊運長、阮佃夫等人權力很大,他們也想趁著皇帝年輕繼續亂權,自然不希望已經二十多歲的劉景素當皇帝。元徽三年(475年),劉景素部將王季符由于與劉景素不和,誣陷劉景素謀反。
楊運長、阮佃夫得到信息,打算借此除去劉景素。于是,他們根本不管劉景素到底想不想造反,準備強行以此為借口派兵攻殺劉景素。
幸虧此時,袁粲、蕭道成等執政并沒有對劉景素發難的意思,只是削去了劉景素的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然后把王季符流放到了梁州。
但是,危機并沒有就此解除。
原因很簡單,劉景素只是沒了征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的名聲還在,也還是有人想要讓他當皇帝。
當時,輔國將軍曹欣之等人想要趁著劉昱出去浪的機會控制石頭城,然后擁立劉景素當皇帝,他們還想為此聯絡蕭道成,讓他一起造反。不過劉景素死活不同意造反,每次手下提議造反,他都堅決反對。
照道理,蕭道成、袁粲等人救下了劉景素,劉景素自己也擁護劉昱的統治,應當來講是萬事大吉了。但是,一個人的突然來到打破了劉景素與朝廷之間脆弱的關系。
那個人叫垣祗祖,具體生平履歷不詳,只知道他是早先就已經投靠劉景素的一名將領,當時任羽林監。如果從其名字判斷,垣祗祖或許出身宋齊將門世家略陽垣氏,或許跟文帝、孝武帝時期名將垣護之以及當時的名將垣崇祖有一定親屬關系。
他或許長期待在京師,并向劉景素傳達建康城里的局面。元徽四年(476年)七月,垣祗祖帶著幾百號人跑出京師,趕到劉景素的駐地京口,告訴劉景素,京師已經徹底亂成了一鍋粥,勸劉景素迅速進入建康。
垣祗祖口中這個建康徹底亂套了是個什么概念,史書也沒有明言。但是,如果結合垣祗祖奔逃前后之事來看,垣祗祖的指向極可能是劉昱被人給劈了。
當然,無論垣祗祖的指向到底是不是劉昱遭到弒殺,我們都知道當時建康的時候局面絕沒有亂套——劉昱沒有被殺,袁粲等“四貴”也仍然執政。
這些,劉景素自然不知道,他聽說建康亂套,立馬舉兵,打算入京。
不過,既然建康城里實則并沒有亂,朝中自然迅速地便組織了討伐劉景素的軍隊。
朝廷命令齊公世子蕭賾(后來的齊武帝)留守東府,蕭道成出次玄武湖,任農夫、黃回、李安民、張保、段佛榮等將帥,一同進發,討伐劉景素。
當時,劉景素想要率軍截斷竹里,阻擊官軍。垣慶延、垣祗祖、沈颙等人向劉景素提議,認為天氣炎熱,官軍疲憊,建議劉景素放官軍通過,在京口城下以逸待勞,和官軍決戰。
官軍到了京口,當初勸劉景素以逸待勞的那幫家伙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了,不知道干什么,毫無斗志。劉景素自己雖然喜好文學,又禮賢下士,但打仗這行也不是他會干的。
不過慌歸慌,劉景素并沒有坐以待斃,他率領勇士對官軍水軍發起進攻,一舉斬殺了官軍水師統帥張保。但是,叛軍其余部隊并沒能及時支援劉景素,使得劉景素又被擊退,無法繼續擴大戰果。
這波突擊失敗以后,官軍進一步逼近京口,此時,當初勸劉景素放縱官軍深入的沈颙、垣祗祖先后選擇了叛變。
二人的叛變成為了壓垮劉景素的最后一根稻草,官軍大舉進攻京口城。當初,劉景素由于受到猜忌,招攬了大量武人在自己身邊。此時此刻,真正愿意為劉景素盡忠的只有其爪牙左暄一人。
左暄面對遠多于自己的敵軍,力戰不退,與官軍死戰,最終寡不敵眾。官軍最終還是攻克京口,大軍沖入,誅劉景素及其三子,垣延慶、垣祗祖、左暄等人都被處死。劉景素卒年二十五歲,葬京口。
劉景素被殺后,其故吏紛紛向朝廷陳述劉景素的冤屈。至蕭齊建元年間(479-482年間),劉景素秀才劉琎又向當時已經成為皇帝的蕭道成上書,陳述劉景素的忠誠以及他的冤情,認為他未負于社稷,未負于天下,請求蕭道成以諸侯王禮節安葬劉景素,蕭道成也沒有采納。至齊武帝蕭賾繼位以后,蕭賾下詔,最終同意以王禮將劉景素重新下葬。
隨著劉景素的死,劉宋最后一名成年宗室死于非命。至此,劉宋徹底進入了主少國疑,宗室弱小,恩幸臨朝,朝臣擅政的糟糕局面,劉宋王朝的滅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這或許又是歷史的一個玩笑——七十二年前,武帝劉裕京口舉義,討平桓玄,為晉宋易代打下了根基;七十二年后,建平王劉景素兵敗遇害,身死京口,劉宋國內成年宗室全滅,宋齊易代就此進入倒計時。
興也京口,敗也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