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現實

勿忘勞勤儉

引言

勿忘勞勤儉 華鳴國內 5312 2020-06-19 09:26:41

  某國著名報刋著文稱:世界上有群最勤奮的人己經老了。這群人是出生在中國建國時期及前后十年左右的下鄉知青,農村青年,高考學子,出國留學生,退轉軍人,下海闖蕩及農村進城打工的所有中國人。他們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內,把中國建設成了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他們晴天搶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他們只爭朝夕,本著發展是硬道理的信念,干出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他們的努力奮斗和創造的功績,歷史會記住他們,人類會記住他們。現在他們老了,奮斗過了,對得起了自己,對得起了國家。

  勞勤儉就是這個時代其中的一員,他出生在長江南的一個偏僻邊遠的小山村。他是家中的幺崽,俗稱“秋葫蘆”,母親江仁英在40多歲才生他,他上面有一個姐兩個哥,父親勞知悟讀過私孰,算是個有點文化的人,所以給他取名勤儉,認為勤儉是美德,是傳家,治家,發家之本。

  勞勤儉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他的生活工作無不打下那個時代深深的烙印,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軌跡,是不可多得的鮮活史實資料。他的一生有很豐富的經歷,工農兵都干過,農村城市都生活過,普通百姓干部都當過,社會底層和黨政機關都待過,讓我們懷著好奇心去追尋,去探討,去了解他那平凡而又傳奇的人生歷程吧。

  講述他的故事,還是從他的童年開始吧。因為他從童年開始就充滿了傳奇的色彩,不尋常的人生坎坷周折,與眾不同的秉性,出眾聰明的睿智,堅強執著的信念,寬廣遠大的胸懷。

  故事還是從公元一九五八年講起吧,這一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9年,這一年是火紅的年代,是激情燃燒的年代,是躍進的年代,大煉鋼鐵的年代,人民公社成立的年代,是趕英超美的年代,是進入共產主義的年代。這一年給社會有太多的變化,給人們有太多的感受,有太多的遐想,有太多的期盼,也同樣給幼小的勞勤儉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這一年幼小的他,經常打著赤腳,跟著大人或大些的孩子們,到處奔波在鄉間的小道上,目睹了離家不遠的山村里,用樹干木炭大煉鋼鐵的火熱場景,可以隨時到鄰村食堂吃飯,走到哪可以吃到哪里的美好感受。到處是熱鬧的場景,紅旗飄飄,鑼鼓喧天,人們歡歌笑語,熱鬧非凡。

  然而,這樣的好景不長,到了下半年,這一切就悄悄地發生了變化。這年的夏天出現了罕見的干旱,全國的大部分農作物都干枯了,有的歉收,有的顆粒無收。同時農村食堂開始停了,大家又回到自己家去做飯吃了。煉鋼鐵的隊伍解散了,人也陸續回家了,到處紅旗飄飄的景象也無蹤影了。

  接下來的情況更令人擔憂了糧食供應開始減少了,農村上交的公糧余糧任務也難以完成了,催糧的工作隊也來了。敝開肚子吃飯的日子沒有了,進入冬天之前還可以多吃些蔬菜等,進入冬天后能夠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了,饑餓感似乎也越來越強了。

  勞勤儉家是農村比較困難的家庭,人多勞力少,缺少糧食比別的家庭更多。怎么辦?只能節約節約再節約,開始由吃干米飯改為吃稀粥了,再由每天吃三歺改為每天吃兩歺了,自然就將晚歺取消了,因為晚上不用勞動了。起初勞勤儉不懂事,吵鬧著找媽媽要吃的,遭到了哥哥的斥責后再也不敢吵了。

  冬天的夜晚是最難熬了,漫漫長夜,餓的怎么也睡不著覺,越睡不著覺越餓,越餓越睡不著,有時餓的口里面流口涎水,心里發慌,引發低血糖,俗稱“餓病”。勞勤儉從小就落下了這個病,此病一直伴隨他的一生。

  為了填飽肚子,解決糧食不足,人們紛紛外去尋找可以吃的食物,如去山外盛產蘿卜的地方去撿當地遺棄的蘿卜皮吃,撿羅卜菜葉子吃。光吃這些東西,肚子雖然一時填飽了,但過后蘿卜的辛辣和脹氣,令人十分難受。難受歸難受,但是有吃的比餓肚子強,所以大家還是樂此不疲的去撿蘿卜皮,撿蘿卜葉子吃,只有幾歲的勞勤儉也加入了這支撿吃的隊伍。

  為什么要去撿呢?因為在那個年代農村人手里很少有錢,就是有點錢,也要用來買煤油點燈,買點鹽吃,都是買必需品。其他都是次要的,能不花錢就不會去多花一分錢。

  勞勤儉每天晚上餓的實在難受,左思右想怎么能搞點吃的,想來想去也沒有什么好辦法。有一天晚上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山上不是有很多野東西可以吃嗎?于是他就找到小伙伴們商量,開始了他的行動。他和小伙伴們在放學后,就結伴上山去采野果,野菜充饑。山上的野果他們都認識,都知道能不能吃,比如算盤子,烏魚子,棘荊子,毛栗子,栗子,苦株子,野草莓,野刺莓等,見到就摘下來吃。這些野果雖然苦澀,味道不好,但能充饑。他們就靠這些野果,暫時免去了部分饑餓,增加了部分營養,維持了生命的必需。

  野菜他們也都認識,像大葉蒿,小葉蒿,黃古菜,地米菜,范爾藤,蒲公英,車前草,野蒜苗等他們都認識,都可以隨時放到嘴里吃,解決饑餓。還有樹葉,象有白漿汁的叫樹葉,桑樹葉,榆樹葉等都能吃。野菜樹葉的味道雖然不好,很苦澀,很難吃,但是只要能充饑不餓,他們都能把它吃下去,并且吃的津津有味,時間一長,就慢慢習慣了靠這些野菜野果當替補食物了,來維持生活所需的能量補充。

  轉眼間到了1959年的冬天。這個冬天是勞勤儉過得最艱難的一個冬天。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里,基本斷糧了,什么都沒有吃的了,冰天雪地,野外也找不到食物了,人們餓的實在是難耐。要活下去必須要找吃的,那去找呢,找什么呢?人們想盡了心思,想盡了辦法,那就只能去找以往過去不能吃的東西了。這些東西是什么呢?谷糠,谷糠是稻谷的殼,再將其磨碎成粉,但吃下去了不能消化,特別是小孩老人吃了大便干結拉不出來,就用棍子撥,用手指摳,痛不欲生,呼號叫喚的驚天動地。谷糠吃完了,再吃什么呢?只有去找樹皮,把樹皮刮下來,磨碎做粑粑吃,慢慢樹皮吃光了也沒有了,再吃什么呢?就吃觀音土吧,觀音土吃了更難消化,這一年冬天多少人死于消化道疾病。

  勞勤儉的父親勞知悟,就是在這一年冬天去世的。他是在一個大型水庫的在工地上做重活的民工,在那里每天要勞動十幾個小時,不僅勞動強度大,勞動任務重,又沒有能吃飽的食物,加之他有基礎病,身體很快就垮下來了,到了力不從心的地步了。在他病逝前不久,請假回家了一次,對妻子江仁英說,恐怕自己不行了,撐不住了,最擔心的是幺仔。因為他太小了,還不能自立,還不會照顧自己,能否活過這一關,令人耽憂。這是他放不下的心病,是他難以釋懷的牽掛,不能忘卻的惦記。

  妻子江仁英將家里僅有的一點谷糠做成了糠粑給他吃后,送他出門返回了水庫工地,之后不久他就餓到病倒了,再也沒有起來了,直到農歷臘月二十九,他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氣,永遠地閉上了不愿意閉上的眼睛。在農歷臘月三十日除夕的上午,由兩個民工將他的尸體抬回了家。

  這一年的春節,農村都沒有放假,強壯勞動力都在新建的水利工程上忙碌,只有老弱病殘在老家留守。當勞知悟的尸體抬到家時,妻子江仁英一下子懵了,暈倒了,她不知道怎么就突然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家庭的頂梁柱,這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他哭干了眼淚,哭啞的聲音,才慢慢緩過來。她想到了死,想到了隨丈夫一起去。可她轉念一想,自己死了容易,可留下這幼小的孩兒怎么辦啦,孩子是無辜的呀,不能死啊,孩子太小了,還要把他們撫養成人啦。

  是孩子的力量,把她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是為了孩子,她才有勇氣活下來,來面對這樣的現實。她擦干了眼淚,不哭了。她是個內心無比堅強的小腳女人,心中有一股不服輸的倔犟勁,有一股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她的這種精神深深的在幼小的勞勤儉心中扎下了根,給了他無窮無盡的力量,成為他在成長的歷程中的精神動力和支柱。

  江仁英擦干了眼淚,開始料理丈夫的后事,開始為孩子們做菜米粥的年飯。這年飯的糧食是昨晚生產隊分來的幾斤稻谷,連同稻谷殼一起磨成粉做的菜米粥年飯。這樣的菜米粥,平時是沒有的,好不容易盼到過年了,才吃上這樣的菜米粥。

  江仁英東奔西走,為去世的丈夫借來了一副棺木,領著大兒子給丈夫的尸體洗了澡,換上了干凈的舊衣服,裝入棺木中。然后帶著兒女在山上找了個地方,開始了由母子們自挖墓穴。墓穴挖好后,才請求生產隊從水庫工地上調回來幾個勞動力,將勞知悟的棺木抬上山,放進墓穴后,幾個勞動力就返回水庫工地。江仁英母子們干了整整一天,才親手埋葬了勞知悟,他們邊埋邊哭,邊哭邊埋,就連小小的勞勤儉也參與其中扒土,場景是何等凄慘壯觀!

  失去了父親的勞勤儉,生活更加困苦了。大姐勞勤生已出嫁,大哥勞勤力在外讀免費的師范中專,家里只剩下二哥勞勤量和勞勤儉母子三人了。

  每天要面對的饑餓依然,母子三人中沒有強勞動力,自然所分得的糧食少之又少。當時鄉下分糧的標準是人口一份,勞動力工分一份,如果勞動力差工分少,自然就要少分一部分。所以老弱病殘分得的糧食自然就會少些。

  勞勤儉家所分得的糧食比別人家少,所以饑餓的程度更加突出,生活比別的家庭要差很多。吃的越差,就吃的越多,形成了惡性循環。

  勞勤儉因長期缺乏營養,身體很瘦小,他的一些小伙伴很同情他,經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點出來給他吃。

  因長期吃不飽,又沒有任何營養,致使勞勤儉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渾身浮腫,眼瞼皮黃腫的透亮,幾近奄奄一息。母親江仁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把她自己吃的那一份讓出來給他吃。此事被哥哥發現后,暗地警告弟弟說以后你再敢這樣,我就對你不客氣了,從此勞勤儉再也不敢偷吃媽媽給他吃食物了。哥哥是個孝子,他寧可自己不吃,也要讓給媽媽吃,他怕母親餓死,弟弟就會成為無人照管的幼小的孤兒了。

  一個小孩面對饑餓怎么辦呢?他只能千方百計想辦法,到外面去找吃的。有一次他看到有一塊地里種著紅蘿卜,實在餓得沒辦法了,就偷偷的去扒了兩個,拿著就吃了,此事被一個小伙伴看見了,將他告到生產隊,說他是小偷。生產隊雖然沒有對他怎么樣?只是批評教育了他一番,要他家里加強管教。但他感到很丟人,羞愧難當,有好幾天不敢上學去見同學。

  勞勤儉有一個好鄰居,跟他年紀差不多的,他家的條件要好些,勞動力強些,他爸爸是生產隊長,所以他家的生活條件就要強得多。他們一塊上學放學,這個鄰居只要有吃的,都多少要分給他一點,他也就不客氣了,經常吃這位鄰居給他的食物。對此勞勤儉深深的記住這一切,這是何等大的恩德呀!怎么也不能忘記呀!在此后的一生中,他都沒有忘記這位昔日的患難之交,滴水之恩的鄰居!

  在那個年代,因為吃不飽飯,飯后的鍋,碗盆瓢上沾著的一點剩物都成了寶貝,是絕對不能放棄的東西,都十分誘人,都想把它刮干凈。勞勤儉吃完飯后,就眼巴巴的盯著這些東西,恨不得都把它們刮干凈。可哥哥不發話是不敢去刮的,他要留給媽媽去刮,只有媽媽假裝不想刮,這才輪著他去把這些東西刮干凈。這個習慣形成后,在家無論是喝粥,還是吃飯,吃完了以后他都把碗吃得干干凈凈,不留一點殘渣,把鍋、鏟都刮的干凈,盡量能夠都吃到肚子里去。這個習慣延續到他的一生,后來無論生活條件多么好,他從來不剩飯,不剩菜都吃得干干凈凈,不浪費一粒糧食。就是在外面吃自助餐,他也從不多拿,做到吃多少拿多少,都吃得干干凈凈,不浪費丁點,在他的心目中認為浪費就是等于犯罪。

  勞勤儉由于長期吃不飽,缺乏營養,他的身體長得很慢,發育不良,比同齡的孩子個頭都要矮,都要瘦,同學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干豆角”。他感覺到這是自己的缺陷,是自己的不足,是自己在這方面不如別的孩子,非常自卑。他很在意同學們喊他這個外號,只要一聽到這個外號,就感覺到渾身不舒服,感覺到羞愧難當,但又毫無辦法。

  每逢到了農作物收獲的季節,勞勤儉就利用放假、放學的時間,到處去撿谷、撿麥、撿豆子等,凡是能吃的東西,他都自己去尋找,都有收獲。

  有一次為了採摘水竹筍子,他遇到了很危險的情況,開始他看到前面的竹叢里面長著很多的很大的水竹筍,正準備去採摘,突然看見一條大蛇,就在身邊不遠的地方,稍有不慎,我會被大蛇咬到。他立即停了下來,一動不動看著那條大蛇的動靜,僵持了好久,那大蛇見他不動,就自動的溜走了。真險,幸運地避免了被毒蛇咬傷等危險。

  熬過了1960年以后,情況就稍微好一些了。雖然吃不飽,但是沒有此前那么頻繁的斷糧了。政策也發生了變化,也允許農民自己開荒種一點自留地了,有了自留地就有了糧食和吃的。隨后年成也好些了,生產隊分的糧食也多些了。

  據傳說,那時候有人為了在食堂多分得一碗菜糊湯,死了人也不哭,也不告訴別人,把死者放在家里成干尸,仍然冒領食物。有一個叫郎當的婦女,他自己有個三歲多的女兒叫小毛豆,餓死后放在家里不吭聲,每天仍然在食堂為女兒打一份食物給活著的人吃,一連打了兩個月,被村干部發現后,在她家這找出她女兒的干尸,罵她狗膽包天,沒有人性。冒領女兒幾個月的口糧是破壞食堂,逼她抱著女兒干尸游街,去吆喝說我不是人。有一個臨死前的農民對妻子說,我死了你和女兒不要哭,把我放在家里,莫告訴別人,每天可以照樣去食堂領我的那一份,多分得一碗菜葉湯什么的,你們可以多喝一點,我希望你娘倆活著度過難關。他妻子遵其所囑,將他的尸體在家放了幾個多月,干得像木頭,一直等到發糧食后才埋掉。

  勞勤儉是幸運的,他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雖然還處于吃不飽的階段,但是比以前好多了。

  這雖然是一段逐漸被人們遺忘了的歷史,正是因為有這一段歷史,磨練出和創造出了那代最勤奮的最能干的人。多災多難的生活經歷,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是造就優秀人才成長的肥沃土壤,從而使這一代人經過這樣的磨練后更加成熟,更加堅強,更加理性,更富創造性,更加優秀。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乐县| 台山市| 岳普湖县| 寻乌县| 图们市| 和静县| 香格里拉县| 吉木萨尔县| 镇远县| 台江县| 铁岭县| 平武县| 景泰县| 克什克腾旗| 兴安盟| 台湾省| 建始县| 海城市| 平陆县| 日照市| 成武县| 漯河市| 吴堡县| 车险| 鄂伦春自治旗| 龙口市| 岗巴县| 吐鲁番市| 澄城县| 海盐县| 宁河县| 大荔县| 十堰市| 满洲里市| 双辽市| 黄龙县| 龙川县| 馆陶县| 竹北市| 罗源县|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