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牟子才打小報告,但趙禥卻不能跟著他的節奏走。
當下說道:“既然如此,那此次的出海剿匪,便由沿海制置使李曾伯統籌全局。”
故意停頓了一下,趙禥才又說道:“如今統帥三軍的主帥已經定了下來,殺敵破陣的大將卻沒有一個人選,諸位卿家再議一議!”
聽到皇帝這么說,堂下的諸位朝臣,終于是明白了皇帝心中所想。
紛紛推舉道:“啟稟官家,老臣推舉侍衛馬軍都虞侯陳奕!”
“老臣推舉侍衛步軍都虞侯韓震!”
“老臣推舉......”
聽著堂下眾人的推舉人選,趙禥不由又皺起了眉頭。
陳奕也是騎兵將領好嗎?
韓震那個家伙不是丞相賈似道的貼身護衛嗎?什么時候不聲不響,就爬到侍衛步軍都虞侯?
再加上孫虎臣和范文虎,朕的殿前司大軍還能不能用了?
雖然臨安城名義上有三支屯駐大軍,分別是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
可實際上,這三個部門是一家,一直是殿前司統領大軍。而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雖然有編制。但卻沒有兵權。
除非是哪天殿前司的主將,也就是范文虎那個馬匹精,親自上戰場被韃子打敗。
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中的一個才會登場,統帥殿前司剩下的大軍作戰。
說白了,就是換了一個新皮,大軍還是之前的大軍。最多是統兵大將變了。
這也是大宋朝廷顧忌顏面,與防止民間士氣低落的無奈之舉。
這也是趙禥現在頗為牙疼的事情,殿前司的范文虎和孫虎臣,這兩個統兵大將明顯的不靠譜?。?p> 這還怎么打!
后世都說大宋的國策是弱干強枝!所以才會被那些少數民族政權欺負。
而擺在趙禥面前的情況,恰恰相反!
兩淮、京湖、四川這一條防線上的邊軍,因為一直與韃子作戰。所以戰力非常強悍!
已經讓趙禥這個皇帝,與朝中的諸位相公感到了忌憚,所以才處處壓制、牽制統帥邊軍的制置使。
就比如,趙禥對京湖的呂文德,就感到非常忌憚,所以才讓丞相賈似道,命呂家將優秀的后輩送入京中為官。
這一招說的好聽,是皇家恩寵,可是實際一點,就是質子!
再比如丞相賈似道對兩淮的李庭芝,也是十分的防備,這幾年不知道往李庭芝的兩淮,摻了多少沙子!
與邊軍截然相反的,則是臨安城的殿前司這支屯駐大軍,將領多是靠關系爬上來的,士兵又沒有經歷過多少戰事。能有個屁的戰力啊!
想清楚這一點的趙禥是一陣的頭大!堂下群臣的推舉人選,壓根是沒聽進去。
因為后面推舉的這些人,趙禥一個都沒聽說過。
搖了搖頭,趙禥決定就用最開始的孫虎臣吧,若是孫虎臣作戰不利,就趁勢把他貶斥下去。也算是拯救一下糟糕的殿前司。
其實之前想了這么久,趙禥心中也是想到了一個人選,
只是趙禥對此人并不熟悉。屬于自知其名,卻不了解其真實能力的情況。所以才會讓堂下的大臣們推舉。
若是推舉的人選中有此人,那么趙禥自然會欣然同意。
只是這么長時間過去了。還是沒有大臣推舉到此人,趙禥心中有些失望,看來此人在大宋并不受重用。
至少目前還不受重用!
張世杰!
趙禥在心中默念道。
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陸秀夫并稱為宋末三杰的張世杰!
這便是趙禥想到的水戰將領。
能率大宋最后的軍隊,與韃子在崖山展開最后的水戰,必然是懂些水戰的。
這是趙禥最初的想法,但考慮到,張世杰最后的戰敗,與其目前的寂寂無名。
趙禥才陷入了猶豫!
他很害怕,這個張世杰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能擔得起,率大宋水師跨海進攻蒙古的大任!
趙禥在龍椅上一陣的糾結,堂下的諸位大臣自然是看到了,不由也是齊齊眉頭一皺!
看來剛才說的那些人,都沒能說到皇帝的心坎里!
可是在臨安城的當值的高級將領,剛才都已經說完了!
難道要推舉在外地為官的將領?
算時間,算路程,那也只能是推舉兩淮的將領,若是還不行,那只能是推舉那些閑賦在家的麻煩家伙。
這般想著,便有人推舉道:“啟稟官家,老臣推舉兩淮通州副都統——姜才!此人以善戰聞名淮南,才知兵,善騎射!”
龍椅上的趙禥一聽見這個叫姜才的善騎射!立刻就沒有興趣,這明顯也是騎兵將領好嗎?
悠悠的嘆了一口氣,難道我大宋如此兵多將廣,還找不出一個善于水戰的?
還沒等趙禥開口,朝堂的便起了新的變化。
另一名大臣蹦了出來,恭聲道:“啟稟官家,這名姜才雖然驍勇善戰,但其是來歸人,為防有詐,老臣以為,不得重用此人!”
聽到這句話,趙禥反而對這個姜才來了興趣。
無他!只因為他是來歸人!
來歸人,在大宋還有別的稱呼,如北歸人!歸義人!
說白了,就是從北方失陷的地區,跑來大宋生活的人。
這些人,因為之前生活在敵占區,所以即便是當官為將,都會被大宋朝廷悄悄的防備,擔心他們是韃子的死奸!
萬一讓他們身居高位,在關鍵時刻反戈一擊,那大宋必然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所以,實在是賭不起!
至于為什么會讓他們做官為將?
那當然是為了邀買人心!
人家千里迢迢從敵占區,跑來投奔!又有才華功勞,你不給人家升官獎賞。
流傳出去,必然會讓天下人寒心!那些忠義之士如何肯為國效力?
最重要的是,要樹立榜樣,爭取敵占區的民心,告訴敵占區的百姓,大宋還沒有放棄北伐收復中原。
你們只要忠于大宋,必然會收到朝廷的重用,和大宋人一樣,可以當官!
關于這些來歸人的處置方法,是大宋朝廷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上百年下來,誰也沒有一個更為穩妥的辦法,所以只能是在任用的同時,小心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