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网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网文欣阅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天禧盛世

第二十六章 劫富濟貧正當時

天禧盛世 夜半鬼讀書 3320 2022-08-04 21:45:54

  宋初,吏部郎中掌文官告身,司封郎中掌皇親、內外命婦告身,兵部郎中掌武官、贈官、同官告身,司勛郎中掌加封等告身。

  官告院并非權力機構,而是類似作坊的執行機構,掌告身文書所需的綾紙、褾軸、朱膠、錦袋、青帶,涉及書寫、用印、裝裱、出給等等。

  這些材料制作工藝繁瑣,官職越高花費越多,最低也得七貫左右,僅中書除授幕職州縣官可免,余皆實入左藏庫。

  凡官告成文,先送政事堂署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銜,再送官告院用印。

  也就是說,京朝官告身必須花錢買,十年苦讀只為一張綾紙,而這張綾紙如今掌握在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手中,是不是過于兒戲?而且這個少年身上還掛著崇政殿說書、監進奏院事兩實職,身兼四職,甘羅都得甘拜下風。

  百官紛紛上疏勸諫,還有人口口聲聲寧可不要告身。

  趙恒拿錢易做擋箭牌,知制誥本就肩負撰作詔敕之責,提舉官告院天經地義。

  劉緯火速上任,第一日就在官告院外榜而告之:凡拒告身者、請投書為證。

  輿論嘩然,卻也只是嘩然,萬一弄巧成拙呢?

  劉緯心無旁騖,一頭扎進官告院唯一的下屬機構綾紙院,挑選玉牒、族譜用紙,未果,又赴文思院另行制作。

  文思院始置于太平興國三年,掌金、銀、犀、玉工巧之制,彩繪裝鈿之飾,輿輦法物、器物之用,擅丹青者、能工巧匠眾多,僅用半日便按劉緯要求制作出兩份華麗樣版。

  玉牒金黃,族譜青白,左下角均繡有《大宋官告院監、文思院制》等字樣,并于當日黃昏呈奏崇政殿。

  趙恒大吃一驚:“繡字?”

  劉緯道:“是銅絲,非金銀。”

  趙恒問:“兩千份?工藝是不是過于繁瑣?會不會耽誤祭祀法物制造?”

  劉緯道:“以銅絲繡,易于保存,制作工藝并無難度,也無耗時之憂。族譜五百,一式兩份,一入泰山封土,一入出資百姓家,玉牒倍之,西王母、彌勒佛之牒,請陛下賜于御筆。”

  趙恒猶豫不決:“過否?”

  劉緯道:“若有多余,不影響埋入泰山封土的玉牒、族譜,出資百姓所持可先留白。我中國自古皆以人死為大,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至于無人問津,李、王、劉這些大姓很可能意氣用事。”

  趙恒輕輕嘆道:“盡量委婉,不得利誘、強迫。”

  ……

  六月十二日,《皇宋日報》、《皇宋晨報》破天荒的版印五十萬份,另有特刊五十萬份。

  正午,進奏院進奏官奔赴十八路采風。

  百官一窩蜂的上奏痛斥劉緯胡作非為,半日即將通進銀臺司淹沒。

  王旦則請將玉牒、族譜修撰錢改入天子內藏庫,而非國庫左藏庫,以此表達不滿。

  面對各種各樣的質問,劉緯一律答以:“國家向來不禁族譜修撰,無此花費用度,有異議者可自行修譜,后世自有公論。”

  晁迥當廷咆哮:“三個月怎能修繕五百族譜?價高者得?倫常顛倒?長幼無序?商賈趨利行之,如何是好?此非國家之福。”

  劉緯道:“晁學士怎知百家之言孰真孰假?五代以來又有哪一家獨善其身?誰嫡誰庶誰能說清?后世只知我皇宋自大中祥符元年起、再無餓殍凍餒,而不知無所事事之言。下官重申一遍,百家姓僅錄一家為鰲頭譜之,不涉民間修譜,悉聽尊便。”

  國史、野史不可能相提并論,族譜自然也是國家所修更具權威性,百官再度嘩然,紛紛出班聲討。

  劉緯搶先一步,請廢天下未登記在冊的廟、寺、觀、庵,根據所在地實際情況改作義莊或是福田院。凡在冊廟、寺、觀、庵,中國神祇必居正殿正中,而胡神居左右,年內不改者,一律廢為衙司,由所在地官府因地制宜。

  百官這才醒悟,原來不只是勢家挨刀,出家人也跑不掉。

  群情激奮,吐沫橫飛。

  趙恒扔下一句“再議”,匆匆退朝。

  黃昏,即將出治陜西的周文質行文相國、開寶、天清、太平興國等寺,改正殿神位臺基為半圓,正中兩位暫時空置。

  諸寺僧眾連夜勾結,相約叩闕。

  是夜,皇城司、僧錄司鎖相國、開寶、天清、太平興國等寺破解僧三百七十二人,老者奪牒、罰銅、還俗,壯者或是罰銅、流嶺外,或是不罰銅、流西域。

  次日,《皇宋晨報》、《皇宋日報》同時刊登一則訃告,秦國長公主薨,并將秦國長公主、王世隆母子受天壽寺蒙蔽一事娓娓道來。

  于是,趙恒責令僧錄司、祠部道釋案嚴查京師廟、寺、觀、庵,必須在十月之前正本清源。

  六月十五日。

  劉緯到訪班荊館,請蕭知可、蕭札剌一觀封神玉牒。

  金邊玉角,一紙兩折,一折為神像,一折為神位,背面空白。

  劉緯借用賀知章應付李隆基之語展示誠意:“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不知,請貴國皇帝陛下、太后殿下親筆錄之以告。”

  不請自到的耶律諧里腆著臉問:“能用契丹文字?”

  劉緯不假顏色:“當然可以,但貴國皇帝陛下、太后殿下祖輩正得神位時,并無契丹字,傳至后世,恐令人費解……”

  蕭知可問:“南朝重修歷代明君賢臣事跡,可有地域限制?”

  劉緯搖頭:“但其流傳事跡不能是新編,也不能犯上,更不能與三位圣人并肩,兩位北朝國舅若是有意,可在九月中旬以前將神位、所告、畫像遞至我大宋京師,由不才酌情更改。”

  蕭知可又問:“神像呢?”

  劉緯道:“我京師各大寺廟正殿改造能在九月以前完成,地方可能會晚上一年半載。”

  蕭知可就是一驚:“這么快?”

  劉緯道:“泥塑方能萬年青,不用擔心后世不肖子孫打錢的主意,京師塑法首,地方塑法身,也能省去不少轉運靡費。”

  耶律諧里再唱紅臉:“資費幾何?我契丹地廣人稀,不似南朝這般富庶。”

  劉緯淺笑:“不瞞上將軍,族譜定價五百貫、五百份,玉牒定價一千貫、一千份,凡有爭議,價高者得。屆時若有盈余,權作兩國世代修好之證。”

  耶律諧里又驚又喜:“這都月中了,無人響應?”

  劉緯促狹笑道:“不是沒有,而是要求匿名,有一位神仙與北地淵源特別深厚,名諱丁令威,三位可有耳聞?”

  耶律諧里、蕭知可、蕭札剌面面相覷,難道是南朝三司使搶先認親?

  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

  是日,耶律諧里上疏,請以四百里急遞傳訊白溝驛。

  ……

  丁謂以建宅積蓄換來一張玉牒的事,起初無人知曉,但文思院的好幾位畫匠都見過丁謂本人,畫著畫著就喊:“這不是計相嗎?”

  劉緯沒想過永遠瞞下去,丁謂初衷也非錦衣夜行,但也不想這么快就引起爭議,所以玉牒一直都是先繪再字、不聲不響……

  言官又紛紛上疏彈劾丁謂,并抬出祖制:南人不可為相,坊間尊稱以“計相”的也算!

  劉緯迎來難得清閑,親送張承志、萬德隆至外廂渡口乘船奔赴江南,一去升州,一去杭州。

  馬翰中途尋來:“張崇貴昨日應該上過彈劾你我的密奏。”

  劉緯淡淡道:“既然是密奏,兄長怎么知道的?別亂打聽,陳年往事,何足為懼?不要自亂陣腳。”

  馬翰氣不打一處來:“別不當一回事,張崇貴應該和王旦有了默契,劾我“與民爭屎”,真是別出心裁……”

  劉緯輕嘆:“既想要名,又想要錢,哪能什么好處都沾了?”

  馬翰越說越氣:“都是辛苦錢!馬忠那小畜生還落下個屎郎君的名頭。”

  劉緯啐道:“張崇貴久鎮鄜延路,不動則已,動則必有所指,兄長還是好好想想哪兒沒擦干凈,趕緊亡羊補牢。”

  然而,次日趙恒一句有的放矢讓劉緯突然醒悟,張崇貴確有所指,卻是沖著自己來的。

  趙恒問:“馬翰新婦一直住在卿宅后院?”

  “陛下是在問滿子路那夜劫持的婦人?”劉緯故意讓趙恒誤會馬翰當時有殺人滅口之心,“是馬翰子馬忠妻,名關婉,馬翰不知道她知道多少,本要……本要……送她去陳留鄉下養老,臣想著她孩子當時剛周歲,就養在后院。”

  趙恒愣在那里:“文承琮……”

  劉緯心里立刻罵開了,閻承翰、劉承珪果然早就知道有滿子路這一號人,說不定一直在干借刀殺人的勾當。

  趙恒回過神:“他還好?”

  劉緯汗顏:“臣斗膽,請滿子路任前院管事。”

  趙恒又是一愣:“想不想見見楚王?”

  “臣不敢!”劉緯連推帶打,“念念這幾日有些咳嗽,臣得早點回家看著。”

  張景宗躲在水廊吹風,有意無意的示好:“馬翰新婦那事,某知道,沒多嘴。”

  劉緯連忙致謝:“都知置身事外就是對我好。”

  張景宗意味深長的問:“官家沒提盛氏?”

  劉緯氣極反笑:“盛氏?錢易妻?那首詩真是巧合!”

  張景宗語出驚人:“可前幾日舍人院宴聚,錢易默認了,你當張崇貴為什么敢上密奏?”

  劉緯心亂如麻。

  錢易反咬一口不痛不癢,關鍵是趙恒那捉摸不定的態度,不在乎與盛氏勾勾搭搭,反而在意關婉存在。

  劉緯心不在焉的步出宣祐門,往來胥吏、雜役、邏卒熱情洋溢的打著招呼。

  “劉監院。”

  “劉書記。”

  “劉判事。”

  “劉太常。”

  ……

  劉緯忽有所悟。

  他已經長大了。

  而且身兼四職。

  不應該再和馬翰、周文質、盧守勛這樣的天子家奴走在一起。

  是夜。

  劉緯突訪馬翰宅。

  “官家東封歸來,請兄長告老。”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安县| 峡江县| 犍为县| 蕲春县| 南和县| 南岸区| 尼玛县| 南投县| 拜泉县| 原阳县| 西华县| 获嘉县| 新巴尔虎左旗| 绿春县| 汉源县| 民勤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宜宾县| 永兴县| 涟水县| 石泉县| 阳江市| 乌兰察布市| 稷山县| 广河县| 北碚区| 丹东市| 渝中区| 砀山县| 社旗县| 东乌| 宜州市| 法库县| 钟山县| 苏尼特右旗| 沂水县| 扎囊县| 博湖县| 江都市| 寿光市|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