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秩序的含義、內容、意義
1、含義: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
2、內容:社會秩序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等。
3、意義
(1)、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社會秩序才能避免混亂、減少障礙、化解矛盾,從而提高社會運行效率,降低社會管理成本。
(2)、社會秩序是人民安居樂業的保障。社會秩序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有序、整潔、安全的社會環境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發對生活的熱情。
二、社會規則的含義、內容、意義
1、含義: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和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調節行為的規則。
2、內容:生活中,調節我們行為的規則有道德、紀律、法律等。
3、意義
(1)、社會規則明確社會秩序的內容。規則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安排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關系;如何做為社會一員享有權利,承擔責任,處理好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從而使大家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各得其所。
(2)、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社會規則明確了當有人破壞秩序是該如何處罰,從而保障社會的良性運行。對違反社會規則行為的處罰,既有法律、紀律等規則的強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風俗等所包涵的非強制性手段。
三、自由與規則的關系
1、自由與規則密不可分
2、社會規則劃定了自由的邊界。
(1)、自由受道德、紀律、法律等社會規則的約束。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3、社會規則是人們享有自由的保障
(1)、建立規則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障每個人不會越過自由的邊界,促進社會有序地運行。
(2)、違反規則、擾亂秩序的行為應當受到相應的處罰。
四、遵守社會規則
1、含義:遵守規則就是尊重彼此的自由和利益,不越過自由的邊界,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侵犯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
2、要求:
(1)、遵守社會規則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會規則,既需要監督、提醒、獎懲等外在約束,既他律,有需要自我約束,既自律。
(2)、遵守社會規則,需要我們發自內心的敬畏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維護規則的要求
1、從自己做起,自覺遵守規則——獨善其身
2、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監督、幫助他人遵守規則——兼濟天下
六、勸導的技巧
1、有禮
全島他人是最好先稱呼對方,語言文明,態度和善
2、有理
勸導時要曉之以理,最好能有對方能介紹的方式
3、有節
勸導時要注意適可而止。勸導無效時,可以像公共場所的管理機構或管理人員反映情況。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要機智地向他人求助,或撥打110報警電話尋求支援。
七、改進規則的原因和要求
1、原因:
(1)、規則不是一成不點的
(2)、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一些原來沒有的規則,需要制定
(3)、一些原有的規則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廢除。
(4)、一些原有的規則不能完全適應實際生活的變化,需要加以調整和完善
2、要求:
(1)、積極參與貴的的改進和完善,善于與他人溝通交流、尋求共識。
(2)、積極為新規則的行程建言獻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八、自律和他律
1、自律:自立即自我約束,就是人們自覺的依照社會規則,自我對照、自我踐行、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律的人即使沒有外界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表里一致,恪守本分,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慎獨”精神。
2、他率是指個人的行為有他人的要求或外在的規則支配,而且是被動的或被動接受的。他律表現為要求“你必須怎樣做”“你應該怎樣做”“你不應該怎樣做”或者”你不能怎樣做”。
3、由他律向自律轉化,需要做到嚴于律己,不斷自我反省,克服已經發現的不良行為,自覺遵守規則,即從被動的“我必須如此”轉化為自覺的“我應該如此”。
4、自律的人通常不會感受到規則的約束。自律的人在態度上是積極的,在情緒上是愉悅的,在行為上是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