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
“大捷,我軍大捷!我軍大捷!”
田政用五千奇兵大破燕十萬士兵的消息在黎明的時候傳到了臨淄的閔王手中。
閔王接到捷報,興奮地有點抽筋,連說了幾個“好”字。
“太上王您慢點,王上有此武功,實乃我大齊之幸啊。”承恩見到閔王開心的樣子,激動地快要流眼淚了。
雖然他是閔王的親信,但亦是齊人,看到田政擊敗燕賊,心里自然高興得很。
“孤本欲做天下之主,奈何操之過急,使大齊離心離德,天下共誅之,若能見政兒中興大齊,孤死亦暝目啊。”閔王說到激動處,也抹著眼淚。
齊軍一敗再敗,濟北一役更是死傷慘重,上一次的捷報在什么時候,閔王已經記不得了。這一次勝利無疑是久旱后的甘霖,讓本就壓抑的臨淄煥發出了生機。
五千人的兵力,令誰都覺得,這一次田政會死于城外,然而捷報的傳回,無疑將所有陰郁的氣氛打散,上至太上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對捷報的傳回感到歡欣鼓舞。這里終究是他們祖祖輩輩的家,無論是誰,都不想失去這里。
……
而當田單帶著五千援軍趕到的時候,似乎是不敢相信眼前的場景,無數身披燕甲的人,兵敗如山倒般的東奔西跑,田政披著了個黃色袍子,伙同著數百騎兵,追著著數萬燕軍……
我去,這,這發生什么了?
無論發生什么了,現在正是一鼓作氣全殲燕軍,殺了樂毅的好時機,田單知道目前的狀況,立刻帶人追殺了過去……
實際上,田政所過之處,潰逃的燕軍甚至在看到田政后直接跪倒。
“田愛卿,你帶八千人,繼續追擊,至濟水停軍,就地沿河修筑防御工事,濟北來的燕使,無論他說什么都不要管,就好吃好喝的供著!”
……
天空已經浮現出一抹魚肚白,只有數桿繡有“齊”字大纛出現在了視線之中……
無數的燕軍被齊軍所殺,也有無數的燕軍得了失心瘋一般跪地請降。剩下的人都跟著樂毅朝著北面潰退。
樂毅對于臨淄的計劃被田政打得一戰流產,原史中那場發生在廿七日的導致齊國都城淪陷的臨淄一役自此終于被粉碎。
此戰,燕降卒三萬三千余人,斬敵一萬四千余人,而齊軍傷亡不到千人。
這樣的數據令全城為之興奮,各種神化田政的言論此起彼伏。
然而田政在收兵回京時,臉上依然沒有表情,實際上沒捉到樂毅,田政還是有些遺憾的。
但更重要的是,樂毅不死,燕軍肯定會卷土重來,那可就不好玩了,畢竟,臨淄的危機還遠遠沒有結束,還有十五萬燕軍盤踞在麥丘城。不過,好在眼前的危機已經解決,即使樂毅能夠卷土重來,田政也有一些時間發展。
濟東一役結束,但剩下的處理工作還需要繼續,田政作為齊王,留給他的事情很多,而最為迫切的便是消化昨日大戰后那數以萬計的降將降卒。
為了防止他們投降之后,又借機反叛,讓原本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局面再次崩盤,田政的辦法也只有一種,所有有鼻子有眼的大、中頭目,被集中在了一起,錦衣衛就位,進行集體屠戳。殺掉頭目,也是一種殺雞儆猴的行為,向他們科普一番槍打出頭鳥的政治哲理。
“大人饒命啊!俺們都投降了,以后絕對不會和大王作對了!”
“嗚嗚嗚,俺家還有八十歲老母沒人供養了。”
被集中起來的燕軍頭目,大約有八七百人,紛紛哭哭啼啼地磕頭求饒。
他們面對的是孫彥,錦衣衛的一號人物,齊王田政面前的紅人。既然是紅人,那么必然是知道如何迎合田政的想法,甚至于說,孫彥之流,是田政精神的延續……
孫彥可不會想這么多,這些降卒都是敵人,更不會有任何手軟。
“你們早干什么去了?”孫彥不耐煩地揮了揮手,一個個錦衣衛上前,用長槍將一眾頭目接二連三的刺死。
孫彥負責處理投降頭目的事情,而達通的工作更加繁重,他們面對的是三萬兩千余降卒,雖然被解了武器,但人數上還是極其駭人的。
根據王上的意思,對待他們的政策是,由他們自己選擇出路。
第一,志愿參軍,增加一個新的軍事編制,名為輔衛軍,由田單接收訓練,并從王軍中抽調人員擔任頭目,從屬于王軍,其中輔衛軍的各種待遇皆低于王軍,但輔衛軍中表現優良或有殺敵立功等卓越表現者,可以升至王軍序列。
第二個選擇,便是安置為民。
臨淄周圍縣鄉因為連年兵禍,出現了大量的無主之地,那些良田許多都荒廢的雜草重生,為了恢復生產力,田政事先已經讓張元核對荒廢無主的田產,將其產權納入國有。若愿意為民者,會被安置在這些地方,成為國家的佃戶,田租稅賦出奇的低,為二十稅一。
當然還有第三種選擇,你也可以為大燕國盡忠,齊國有充足的刀劍可以供您自刎……當然是沒有人選這個的。
“愿意為民這站左邊,愿意當兵的人站右邊。
王軍的士兵在維持著秩序,向降卒們吩咐道。
安置的過程還是很繁瑣,畢竟人還是太多,還需要給他們必要的口糧和一定的安置費用,這些都從國庫中調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