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前塵舊事
楚國位于中原腹地,幅員遼闊土地富饒。原是最鼎盛的國家,上任楚皇是個明君,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
震懾得周圍國家俯首稱臣,歲歲納貢。
唯一可惜的便是他子嗣不豐,一生只得了兩個皇子,好在嫡出太子爭氣。
文治武功皆不遜色,加上皇帝的悉心教導,想來將來也必是位仁君,在他的領導下,楚國再昌盛百年也不是問題。
但往往上蒼弄人,事與愿違。
太子在二十歲時,突染惡疾,藥石無靈,含恨而終。失去皇儲對已經的年邁的皇帝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很快,并不年輕的皇帝也病倒了。楚國張氏皇族一脈,只剩下了一個草包無用的二皇子。
這二皇子的生母只是一個宮女,皇帝一次醉酒后寵幸了她,便有了二皇子。
皇帝本就對這個皇子不甚喜歡,加上他實在是爛泥扶不上墻。也就放棄了,誰都不會想到,最后這皇位會落到二皇子身上。
然事已至此,早已無力回天。
楚皇只能用生命的最后時間,為唯一的兒子鋪路。
他先是任命太子少傅,名滿天下的蘇大人為帝師,教導二皇子。
又為二皇子指婚了手握國家大半兵權的定國公府嫡女,定國公顧江鋒和皇帝乃是少年之交。如今這楚國泰半威名便是定國公打下的。
更難得的是,顧家自楚國開國以來便是忠烈將們,世代效忠于楚國帝王。皇帝為安顧家之心,更是留下圣旨,將來一旦顧氏女生下兒子,便封為太子。
如此以來,文有蘇帝師輔佐,武有定國公岳父鎮守。
縱使是自己的兒子再不成器,想來也折騰不出什么花樣。
很快本就是強弩之末的楚皇駕崩,二皇子張恒繼位。
起先一切也如皇帝所設想的一樣,有帝師和定國公鎮守朝堂,整個朝廷并未出什么亂子,官員們各司其職。
顧家皇后更是在一年后,如望產下太子,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但這世上最難料的便是人心,權勢迷人眼。更遑論是那天下最尊貴的位子。
張恒能繼位本就是走了天大的運氣,剛繼位時他心中還是有幾分自知之明的,但時間久了便忘了最初的本心。
他擁有這世上最大的權力,世人的生死皆在他的一念之間,周身無數人的阿諛奉承把一顆本就不算堅韌聰慧的心,捧上了云端。
他漸漸地開始有不服之心,原先太子皇兄再優秀又如何?他便是處處壓自己一頭又如何?最后坐上這九五之尊的還不是自己?
父皇早年哪哪都瞧不上自己又如何?最后還不是要助自己登上這帝位。
朝中大臣原先對自己嗤之以鼻,現在還不是要每天跪在自己腳下高呼萬歲?
原來這便是皇權的滋味,難怪世人都想削尖了腦袋當皇帝。這萬萬人之上的滋味真的太棒了!
可這世上總有那么幾個讓朕討厭的人,每每朕做出一些決定時,帝師總是露出一副朽木不可雕的神態,他怎么敢啊?朕可是天子啊!
還有皇后,總是一副清冷之態,朕即是她的夫又是她的君,她究竟有沒有把朕放在眼里!
在如此情景下,皇上更是無心朝政整日留戀與后宮美人之間。
眼看著皇上越發扶不起,朝中的耿直之臣,愁得頭發都要掉光了。但一個朝堂之中并不全是忠臣義士,阿諛奉承的小人也不再少數。
戶部尚書,林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要說此人最優秀的地方大約有兩個吧,一個是野心,一個便是揣測圣心了。
林松先是送了自己的貌美嫡女進宮,接著明里暗里表示對皇上的忠心和恭維,政事上更是跟帝師定國公一黨忠臣背道而馳,處處做對。
很快他便成了皇帝最親近的臣子,官職一步一步的攀升,打壓異己培植自己的勢力。
朝中忠誠之士無不扼腕嘆息,難道天要亡我大楚?
但隨著小太子的長大,朝臣們又看到了希望。
許是從小便受蘇帝師教導,小太子小小年紀,便有他皇祖父的風范。
聰明仁慧,更難得的是心懷天下。小太子逐年長大,對政事也有了自己的見解,是非曲直自己心中自是有桿秤的。
他不喜父皇的昏庸做派,常常在朝政上與之有分歧,從而深受民眾擁戴。
于是太子有多聰慧多得民心,便反襯著他這個帝王有多無用。
如此看來他這個皇帝當的還真憋屈,上比不過父親下比不過兒子。
林愛卿說的對,明明朕才是這九五之尊,朕怎么會錯呢?錯的是顧氏一族,他們如此忤逆朕,定是想謀反的。
皇帝仿佛把他這一生的智慧都用在了,鏟除顧氏一族上了。數十年的蟄伏,一朝發作,定國公和太子因密謀造反被打入天牢,連審問都不曾便被灌了毒酒。
顧氏一族皆判斬首,血色染紅了半邊帝都,皇后攜公主和太子嫡子自焚宮中,太子妃于太子府之內自縊。
蘇帝師因教導無方,剝奪官職貶黜家鄉。
那一年是定康十五年,史稱定康之亂。
顧氏一族消亡,皇帝沒了顧忌愈發沉迷女色,荒廢朝政。奸相林松把持朝政,買賣官爵。偌大的一個王朝以極快的速度衰敗下來。
周圍國家虎視眈眈,一時間風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