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殷商大殿內。
姬鮮、姬度和姬處圍坐在武庚的身邊。
“賢侄啊,現在咱們的第一步棋已經成功了。姬旦越過我這個三哥的順位攝政稱王,已然是亂了禮法,此刻發兵勤王可謂名正言順。西周本為殷商諸侯,你本享有天命,此時主持人臣綱紀更是無可厚非。”
早在姬鮮第一次秘密來訪的時候,武庚還是有所顧忌的,畢竟在王室中耳濡目染了那么多年的爭權奪利。可是對于一個供奉殷商祭祀卻從未掌權天下的王室繼承人,心中也有不甘。眼看當下局勢有隙可乘,怎能不動心?何況面對姬家三叔的苦口婆心,殷商附屬各路諸侯的慫恿,武庚的野心也就隨著謠言的傳播開始一天天的膨脹。
“既如此,便如此,還要仰仗三位姑父助我一臂之力。”在武庚一錘定音之后,四個心懷鬼胎的人相視一笑。
與此同時,周公在鎬京與姜太公會師,宣讀了《大誥》后舉兵東征。天下剛剛平定不久,伐紂之師的戰力還在巔峰期;加上姜太公的謀略和齊地的生力軍,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東征之時,周公發現戰場上不乏姬鮮的嫡系部屬,便派密使前去探尋。等了兩日竟然毫無音訊,周公心中一沉,連夜請來太公商議。
“尚父,當初我把他三人置于此地,只為監視武庚;如今他們名為勤王實為叛亂,同室操戈我于心不忍,該如何處置?”
太公看著周公良久,心想此子心機之深已然是動了殺機,如今喚我前來無非是想看看我的態度。
“你們兄弟十人,長子姬考早亡;如今武王之身已故,武王之子姬誦年幼,若按長幼有序,理當迎回三子姬鮮首沖輔政之位。然而王室密辛自然是越少人知道為好,既然三子已有逆亂之心,不如趁勢為之。”
周公聽后,作出一副為難的樣子,“王朝初立,我就弒兄殺弟,恐難服天下諸侯。”
“周公可愿國祚綿長?三監之亂,有過必罰,姬鮮不死,長幼之序如鯁在喉;姬度和姬處,降級而罪,亦能彰顯我王仁德。”
“如此甚好。”眼看太公竟沒有趁機鼓動殺戮姬姓王室,周公也動了惻隱之心。
大軍對三監之地的征討可謂勢如破竹,為了給成王留下一個太平局面,周公已然在盤算著不遠處的淮夷部落。這場平叛之戰中,武庚和姬鮮被誅殺,姬度被流放,姬處被貶為庶民。
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后,把殷商遺民分為兩股;留在朝歌的遺民劃歸隨軍出征的姬封管理,也就是衛康叔;又把一部分遺民分到宋地,讓紂王的兄長微子啟管理。如此一來,殷商的殘余勢力又被再次分化了;微子啟雖素有賢名但無統軍之才,為保殷商祭祀不絕也只能聽憑安排。
三監之亂已平,周公看著不遠處的淮夷部落,眼中已是戰意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