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最重要的三個因素就是:兵力、武器、信息。
現在,司馬祗已經有了兵力,暫且不缺了。至于,武器方面兒,現在大晉的軍隊武器普遍都是長矛,盔甲則是兩襠鎧,看起來就像是一件兒大號兒的鐵背心兒。
就在最近,司馬祗剛剛設立了軍器監,把東海國四郡四十二縣所有的工匠全部都編入了軍器監,用來專門兒研制兵器。
司馬祗倒是想給徐州軍和東海軍人手都弄上一套明光鎧,但是,無奈條件,它也不太允許啊,就連以盛唐的國力都做不到人手一套明光鎧,更別提說是司馬祗這個東海王了,更不靠譜兒了。
要知道,就算是以盛唐的國力,也不過只是供應得起高級將領穿戴明光鎧了。
不過,考慮一下鎖子甲倒也可以。鎖子甲俗名兒叫做鐵布衫兒,又叫做環鎖鎧,起源于公元前五個世紀或者更早,歷時三個多世紀的時間流入中原,由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發明。
也稱作是鏈甲或者是鎖甲,是用細小的鐵環相套,形成一件連頭套的長衣,罩在貼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擔,可以有效的防護刀劍槍矛等利器的攻擊,主要的作用還有對弓弩的防御,但威爾士長弓和中國連弩等強悍的弓弩還是可以侵徹貫穿鎖子甲。十字軍東征時,騎士們幾乎全部披掛鎖子甲。其重量大約13公斤。
一般來講,鐵環越細小防護性能越好,每個鐵環都要焊接相連,工作量可想而知。
鎖子甲的制作相當復雜繁瑣,以12世紀的鎧甲作坊為例,首先,需要量體裁衣,畢竟鎧甲其實就是金屬制的服裝,特別是軟甲類;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首先必須是一個好裁縫。由于對鎧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鎧甲必須在一個星期內完工,因此鎧甲作坊必須由好幾個師傅分工制造:鎖鏈甲是由直徑在2毫米左右的鐵絲,加熱后煅打扭曲成直徑1厘米左右的圓環,并且敲打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在環的兩端沖出直徑1毫米左右的小眼(一般為一眼,也有兩眼,三眼的很少見),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徑的鉚釘連接起來。鐵環環環相扣,有時配合更小鐵圈以轉折所需之造型,適合人體穿著及活動。
做鎧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個鎧甲師傅一天內能完成10到20厘米見方的一塊“鐵布”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在鍛造出按制衣的方法畫出的裁剪圖上規定形狀尺寸的鐵布后,再由大師傅精心地用鐵環連接每一個部分;為了活動方便,鎧甲一般比設計的略大一點點。然后在領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掛傷衣服和皮膚,一件鎧甲就完工了;鎖子甲造價11、12世紀時一名騎士的全套裝備價值相當于一個小型農場;鎧甲師傅在中世紀的農奴制度中,也是能夠和牧師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鎖子甲是由許多鐵鎖片拴緊而成的一種鎧甲,一般為上身鎧甲,上能護肩臂,下至護膝。鐵索片的大小和硬幣差不多,把諸多鐵鎖片密集拴緊在一起的鎖子甲,對冷兵器有強的防護能力。
鎖子甲的最大優點是,相對于皮甲,其防護性更強,且透氣性好,而且比板金甲要輕便靈活,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還可按需要于其他鎧甲并用,以增加防護范圍和強度。其缺點是制作昂貴,保養困難,因為鐵環容易生銹,所以忌水,潮濕的環境也容易使其生銹,甚至斷裂。用打擊武器猛劈力砸,穿著鎖子甲一樣難以幸免。
司馬祗想的是先造四十萬件兒鎖子甲,給徐州軍和東海軍配備上,剩下來的一萬套,他自有妙用。
在此之外,司馬祗還打算打造一下唐刀。
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礎之上,唐刀終于橫空出世,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良傳統,在吸取了折疊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還廣泛使用造價昂貴的復合鋼技術。
首先還是需要介紹一下局部淬火與百煉鋼這兩種當時先進的制刀技術。
基本方法是在刀淬火是只淬刀刃。達到刃硬背韌的效果,但是比起日本刀先進的覆土燒刃技術,還是有所不足。
打制兵器時折疊鍛打的一種傳統制法,鋼塊需要人手打打燒燒、燒燒打打多至上百次。由于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唐刀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礎之上,終于橫空出世了。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良傳統,在吸取了百煉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之后;再加覆土燒刃和包鋼夾鋼的技術,形成了新式的中國戰刀。
一種局部淬火的技術。基本方法是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同所需硬度的位置,然后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后,溫度保護較弱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溫度保護較強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各部位不同。這樣可以精確控制刀條不同部位淬火時的不同冷卻速度,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韌度成反比。也造成刀身彎曲,日本叫做“返”,彎曲的程度和彎曲應力點完全取決于刀匠的經驗,經驗不足者會導致刀身裂縫、扭曲甚至斷裂。而中國是不使用覆土燒刃的,至少沒有實物證實曾經使用過。
從顯存實物來看,漢代即出現折疊鍛打和局部淬火,局部淬火產生的彎曲推測會低溫加熱后調直。
在對于鋼材有深刻研究與認識之后所發明出來的制刀技術,主要方法是在V字形堅在兩層低碳鋼的中間夾上一塊高碳鋼。這兩種技術都體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一制作上等刀劍的基本思想,亦使得鋼刀擁有了極佳的韌性。PS:古代沒有唐刀的制作說明,制作方法都是從古書和記錄中推導而來的所以沒那么詳盡。發展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它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燦爛輝煌的,謹已此文追憶那段偉大的歷史。
另外還有研磨,但中國已無任何相關詳細古文獻留存,故現代刀劍只能粗制或者仿效日本刀劍研磨技法了。
過了三天,軍器監把一把唐刀成品呈上來,司馬祗將這把唐刀握在手里,嘿嘿,我讓唐刀提早問世了三百年不止。司馬祗沾沾自喜道。
手中的這把唐刀,刃長七十六厘米,柄長二十五厘米,刀身寬三點二厘米,刀身厚零點七厘米,全重二點零千克,也就是四斤,刀重一點零千克,也就是兩斤,占總重的一半兒。
“不過,唐刀既然在晉朝被發明出來,那么就不能叫做唐刀了,要叫做晉刀。”司馬祗直接給唐刀改了個名兒。
簡單粗暴。至于唐刀,先量產個一萬把,還是之前的那一句話,司馬祗自有妙用。
現在兵力和武器的問題基本都解決了,就差信息這一方面兒的了。不如,就設立一個錦衣衛吧,再射一個東廠和司禮監,直接齊活了。東海王宮之中的宦官足足有兩千之數。
當然了,現在再設立東廠(東海國緝事廠)和司禮監當然不能讓他們像后世大萌一樣權傾朝野,和錦衣衛互相牽制一下還是好的。
司馬祗立刻命東海內史王承在東海國四郡四十二縣之中挑選良家子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名,編成十四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由一千一百二十名錦衣衛組成。設十四名千戶,南、北鎮撫使各一人,分掌南、北鎮撫司。設指揮僉事三人,指揮同知二人,設指揮使一人,皆由司馬祗的心腹親信擔任。
這不么,這兩天,司馬祗的二表兄匱仲也已經來到了東海國。
“表兄啊,正好,愚弟的征東府現在缺一個長史,不知道表兄有意與否?”司馬祗攬著匱仲的雙手,笑著問道。
“大王可破格提拔,愚兄自然不勝感激。”匱仲笑著說道。
隨后,司馬祗又把設立錦衣衛的事情和匱仲大致地說了一下。
匱仲聽完之后一臉怪異,自家表弟這是想要讓自己去當特務頭子兒啊。
然后,由于和東海國四郡的世族們達成了皇商免稅協定,成立了郯城商會,司馬祗選擇在東海國沒有任何利益的,也就是初來乍到的二表兄匱仲擔任郯城商會的會長。
有了郯城商會作為后盾,起始資金現在是不缺了,誰叫司馬祗是郯城商會的大股東呢。
至于司禮監和東廠,司禮監首先設提督一名,掌印太監一人,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八名、或者是四五名,監掌東海王宮一切事務。至于東廠,設掌印太監一名,也稱廠公或者是督主,全稱之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是宦官中僅次于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簡稱之為“提督東廠”,設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人,稱之為貼刑官,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丑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于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絳。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干分子組成。
也是時候該開一個專門兒的特務培訓班兒了。司馬祗笑道。
蟒袍、飛魚服、斗牛服直接統統上陣就完事兒了。
日后史書記載《晉書·東海王祗列傳》:“王諱祗,字敬度,武帝六子,母匱氏,少有城府,多機謀,少聰慧,設錦衣吏、東廠、司禮監,性暴戾,縱宦豎霍亂朝綱......”
咳咳,以上均為司馬祗yy片段兒,不要當真,聽一聽,看一看,鬧著玩兒的就過去了。
再過幾個月,司馬祗就應該步入愛情的墳墓了,雖然兩輩子的歲數加起來得有四十歲了,但是,司馬祗一直是一枚高雅的單身貴族,也是萬千孤狼大軍之中的其中一員,說難聽一點兒,就是單身狗!這輩子,雖然說是政治聯姻,身不由己,但是好歹也算是脫單兒了不是。
再過幾日,司馬祗沒準還得再回洛陽城一趟,拜會一下自己的那個兇悍嫂子——賈南風。順便商量一下來年開春兒誅殺楊駿的一些政變事宜。
那么,就這么愉快地決定了。
今天中午就吃烤全羊吧。

家鄉好
今天第三更!!!三千六百字大章奉上!!!單日爆更萬字以上!!!求收藏!!!求推薦!!!求書評!!!各種求啊!!!老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