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通有關西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國家重大課題立項后,隨即聚集領域專家舉行開題論證會。
此類國家重大課題項目,大致依次完成立項、開題、中期報告、結項等流程,基礎理論研究將歷經3-5年。
馮華通是此次課題的主持者,亦是課題組的負責人,課題的研究背景、內容、思路與方法等方面都由她進行匯報,院里許多師生前往觀摩學習,云繡亦在其中。
經過一上午的匯報與討論,馮華通結合自己的計劃以及來自各大高校的專家建議,確定重點對滇桂黔三地,尤其是中越邊境、中緬邊境的少數民族文化現象進行田野調查后進行民族志撰寫,而民族傳統節日與風俗成為調研的重點。
“布依族、苗族、壯族、哈尼族、景頗族、彝族、傈僳族……”
云繡的目光定在了最后幾個字上,普米族。
普米族……云繡難免激動,她作為馮華通的學生,必然是要參與到課題中來,那么,她就可以進入怒江,開展普米族的研究。
那是母親未來得及實現的事情。
這時的云繡又怎會想到,過后不久,這些民族將后綴正式的傳統習俗名稱,形成壯族“布洛陀”、彝族花鼓舞、景頗族目瑙縱歌、哈尼族昂瑪突、傈僳族刀桿節等這樣的名稱,成為國家非遺名錄上的項目記錄。
“民族節日是能集中展現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考察研究節日的變遷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瘪T華通在開題論證會結束后,又召集門下弟子開了小會,“這個課題不是我一個人完成的,你們的師兄師姐們是課題組的主要成員,他們分有幾個子課題,廣西與貴州那邊的調研將由他們負責?!?p> 馮華通說的這些“師兄師姐們”,如今在各大高校任教,是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教師,唯有他們能夠擔起子課題負責人一責。
“云南的調研主要由我完成,主要包括紅河、怒江兩個地區。你們是我的學生,但并不是說,你們就一定要參與我的課題?!?p> “參與我的課題或許能幫助你們完成畢業論文,你們也可以掛靠項目去發表論文,我當然也會給你們報銷相應的調研經費。但你們還是學生,沒有任何職稱,將來結項書上是無法將你們列為相關責任人的。直接點說,你們是課題的‘編外人員’,沒有多少好處。所以,我希望你們考慮清楚。”
馮華通做事一向直來直往,利弊皆先言明,無論學生們作何選擇,她都不會因此區別對待,這一點學生們清楚于心。
有幾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方向與此不同,便主動提出不參與項目,馮華通表示理解。
云繡倒是不用考慮,她是一定要參與的。不料馮華通主動叫了她的名字:“云繡,你畢業論文寫的是北京爨底下村的文化變遷研究,和西南的研究并沒有多少關系。”
云繡說道:“我本科從昆南大學畢業,本科論文做的是云南當地的研究,我是云南人,我們之中只有我對云南最了解。”
馮華通道:“并不是說你對那里了解,就一定要做那里的研究?!?p> 云繡明白,馮華通是想要一個確切的目標,這個目標必然是出于學術目的,而非其他。
云繡眼眸顫了一顫:“馮老師,考研面試時我便與您說過,我將來要做普米族的研究。這是我從前就定好的研究目標?!?p> 兩年前馮華通與她說,調研條件尚不成熟,如今既然將怒江調研列入課題項目中,那就代表,馮華通認為條件已經成熟了。
“現在仍然這么想?”馮華通問她。
“是的,”云繡眼神堅定,“一直沒有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