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并不滿足于統一北方,還致力于統一全國。
建安十五年(210年)在鄴城作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打過長江消滅孫權,統一中國南方。
赤壁之戰,曹軍失利,統一南方的愿望未能夠實現。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了漢末政權。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被拜為漢丞相,封于鄴。十八年(213年),曹操為魏王,都于鄴。
曹丕稱帝正式建立魏朝后遷都洛陽。
曹魏鄴都城是曹操在戰國秦漢舊鄴城的基礎上增建的。
有內外二城,外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有中陽門、建春門、廣德門、金明門等七門,為百官、平民居住區和商業區,有赤闕街、黑闕街等街道,在曹魏都鄴以后,鄴城長期為華北平原地區最繁華的都市。
內城為宮城,在外城北部。
初建時內城在漳水南岸,北臨漳水。后漳水南移,今內城遺址已在漳水北岸,即臨漳縣鄴鎮三臺村一帶。
內城中建有宗廟和聽政殿、文昌閣兩座建筑。
文昌閣西面是內苑,其中有三座著名的亭臺建筑,即銅雀臺、金虎臺和冰井臺。
銅雀臺居中,因此又稱中臺。金虎臺在南,冰井臺在北,合稱“三臺”。
曹魏時代鄴城的規制和布局,有突出的特點:其一,出現了中軸線和對稱布局;其二,宮城、官署和居民區截然分開,改變了過去長安、洛陽宮城和民居相參的情況;其三,宮殿和官署、貴戚居所,都集中在北部,改變了以往的建筑傳統。
這些特點,開創了中國都城規劃嚴整布局的先例,對隋唐長安城、明清BJ城的規劃,都有較大的影響。
興水利,重改革,復蘇經濟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百姓流離失所,經濟衰退。
為發展經濟,曹操治鄴,注重興修渠堰等水利設施,僅在鄴城附近就修了萬全渠、漳渠堰、長鳴溝、開井堰等水利設施。
一時使鄴都附近出現了“野田廣開辟,川渠互相經,黍稷何郁郁”的景象。
曹操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實行屯田(先民屯后軍屯),曹操每年春季都要舉行籍田儀式,給牛披紅掛綠,并親自扶犁耕地,精耕細作,因地制宜。
目前,臨漳縣習文鄉籍田村就是當年曹操籍田處,曹操還號召百姓開荒造田。此外,曹操還采取了恢復鹽鐵官營等一系列經濟政策。
為發展手工業,恢復了冶煉鑄造,大量使用煤炭煅燒冶煉,制造農具、兵器(目前鄴鎮村發現了冶煉鐵器遺址),使統一后的中國北方各地,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曹操在統一北方戰爭中,深謀遠慮,善納良策;利用漢室名義,爭取民心,征撫兼施;重視戰略基地建設,實行屯田,發展經濟,減輕民賦,安定社會秩序;治軍嚴整,賞罰分明;善任將吏,兼收并蓄,用兵靈活,力爭主動,面臨危局,臨陣若定,善于捕捉戰機,抓住作戰關鍵,出奇制敵,終于取得內線作戰和作戰略性決戰的勝利。
——
《善哉行其一》
魏晉·曹操
古公亶甫,積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斷發文身。
伯夷叔齊,古之遺賢。
讓國不用,餓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獨孤意忍
防詐騙APP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