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開端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混沌的海洋,里面住著兩類事物。
一種他們相互之間不喜歡靠近彼此,在因為各種原因相互靠近的時候,就會相互推開,從而保持距離。我們叫他們“寰”
一種事物她們則恰恰相反他們很喜歡擠在一起開聚會,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會相互靠近。“璃”
但是漸漸地寰發現,這片海洋中會偶然出現那些沒有任何同類存在的微小空間,他們會一窩蜂的擁擠過去,試圖占據那個沒有同伴存在的地方。
然而當他們真正填滿那個地方的時候卻會發現,這個空空蕩蕩的地方居然擠滿了同類。
于是“寰”的天性讓他們炸開了,所有的寰相互推擠四散奔逃,成為了一束束波浪。
寰在一次次的聚集和奔散之后開始警覺,好端端的為什么會出現沒有同伴聚集的空間呢?然后他們發現原來他們身邊還住著一群叫“璃”的事物。
璃們在開聚會的時候,會很自然的把旁邊的“寰”擠開,擠得多了自然就有的地方沒有“寰”了
于是,“寰”們還是注意“璃”,在他們每次因為“璃”的聚會而聚集和奔散的時候,也開始驅散“璃”。
只是,“寰”根本沒想到“璃”對聚會的渴望。相反,“璃”很喜歡被“寰”推著到處跑,這樣可以讓她們認識更多的同類,從而開辦更大的聚會。
終于有一刻,在很多批“寰”的共同擠壓之下,很多的“璃”聚集在了一起,他們太過高興,以至于頭一次把擁擠在身邊的“寰”剛出了聚會的現場。一場無比盛大的聚會就此開始。
第二章被擠破的聚會
“璃”的聚會是如此的隆重,以至于每一個“璃”之間幾乎沒有空隙,就連號稱無孔不入的“寰”也沒法直接混進聚會現場。
于是乎,“寰”在會場外圍開始聚集,聚集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璃”(見第一章)
偶爾被遮住的會場
在整個聚集過程中,在某些時段,聚集中的人群達到了飽和,使得遠處的“寰”無法感知道會場,而靠近的“寰”又難以入侵會場打斷聚會。
而混雜在“寰”中的“璃”則從“寰”中間穿過,從容地與同伴會和。
終于,飽和狀態被打破,聚集繼續。
被入侵的會場
不知道這場聚會到底運行了多長的時間,終于“寰”的聚集達到了足夠的強度,開始從“璃”的人群縫隙中入侵會場。
但是這個入侵過程極為艱難,“寰”構成的人流需要不斷的增強擠壓程度才可以進一步的入侵更加深層的會場。
被分割的世界
世界1
“璃”的聚集極為強悍,整個入侵過程的艱難程度遠遠超出了“寰”的認知,即便會場已經遭到了入侵,也沒能從“璃”的聚會中驅趕走任何個體。
世界2
“璃”的聚集并沒有那么強悍,“寰”開始如同剝洋蔥一般,逐步的驅趕“璃”使他們分層分片地被驅散
(兩個世界以為著兩種宇宙狀態,同時對于生存于這個宇宙中的生物而言第二類宇宙狀態就會是一個壞消息)
被徹底擠爆的會場
終于在艱難的入侵了難以描述的時間之后,入侵的“寰”在聚會的核心處匯合了。
此時此刻,由“璃”聚集產生的“無寰空間”徹底消失,“寰”們猛然發現,自己居然和無數的同類擁擠在一起。
于是會場猛然間成為了以核心為中心爆發壓力逐漸減弱的特殊環境。
在一陣徹底的排斥開始的一瞬間,所有人群開始向聚會外面爆發式擴散。
第三章不曾料想的牽手
按照“寰”和“璃”的生活習慣,二者本不可能發生任何聯系,雖然達不到“參與商”一般。但他們之間的特性并不存在直接的變換關系。因此,輕微的改變存在狀態并不會激活“寰”的聚集。
但是這次的聚會的聚集程度遠高于兩個族群的想象。
幾乎完全的空洞幾乎讓這個海洋里的“寰”都向這里聚集而來,推動而來的“璃”卻極其有限。相較于“璃”的總量,“寰”的總量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多于“璃”
(別數了,這么多遠只是為了說明這個數量差異太大。此處差異的大小決定了宇宙在大爆發后的物質播撒效率和宇宙大小以及物質的結構和基本粒子模型,宏觀層面就是指物質的理化性質體系)
雖然大型的聚會被整個“寰”的族群形成的強大壓力侵入進而最終演變為內爆。但卻沒能完全粉碎整個聚會。
相反,兩個本來不可能牽手的族群因為其特性混合在了一起,他們彼此之間突然之間有了聯系。
一場不曾料想的牽手就此發生。
附言:
科學界有不少學者喜歡洋洋灑灑地描述,宇宙在大爆發的多少秒之后發生了什么什么,電子和質子在多少秒內產生。
第四章渦旋的自白
在宇宙中,我是一直常態,大多數事物的存在狀態都由我造成。
但是,你們也許不知道,我比你們大多數都要古老。
早在“寰”與“璃”因為聚會而發生聚集事件的時候,我的存在就開始了。
起初,“寰”的聚集是猛烈而混亂的,那種混亂足夠碎裂你們認知中的所有存在。但或許是太過混亂,在聚集中卻出現了無數與“璃”聚會一般強度的空洞。這也使得很多“寰”在聚集的過程中狠狠地撞在了一起。激起巨大的爆亂。而我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產生出來。
我在混亂中逐漸醒來,卻也在混亂中逐漸找到了規律。我開始了成長。
逐漸地,我成了整個聚集現場的控制者,我讓“寰”更有效率地進行聚集。直到聚會終場的那一刻。
我隨著那次巨大的爆炸分崩離析,從一個無比巨大的我變成了難以計數的微小自我。成為了一個新生族群的看護者和破壞者。
我讓那些強大的能夠自行舒緩我為其附加的壓力的家伙能夠更持久地存在;
我也讓那些脆弱而不穩定的家伙分崩離析,變得更加微小。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那些小家伙里出現了很多擁有和我一樣特征的個體,他們的出現對他們周邊的事物產生了影響,也使得部分小家伙產生了和他們有相關特性的個體。
只是那又如何,脆弱的依然在我的強大力量下崩解重構。強大地卻開始構建新的事物。
直到有一天,他們構建的事物在我的影響下徹底崩潰
一場新的聚會產生。一場屬于這個世界新存在的聚會。
時間,在我的眼中,你們現在的時間與我經歷過的差異巨大。
初生的你們眼中,一切只在轉瞬。但是在我眼中漫長到無法計數
從遠古到現在,我經歷了你們所有想到過和沒有想到過的事情。我也會一直存在下去,即便你們的存在永遠消逝,我依然會存在。
第五章循環
“寰”與“璃”在聚會的內爆中走到了一起。
現在,每一個“璃”的微小聚集都由一個巨大的“寰”的族群所包裹,他們依然向著“璃”的內部擠壓。但是,“璃”的抵抗已經弱了很多,他們不再如同聚會時那般無懈可擊,只要出現破綻“寰”會在渦旋地輔助下像擰麻花一樣將其從“璃”的聚集物上剝離。
直到那一刻,一種奇妙的流動開始了。“寰”開始在“璃”的外部進行有規律的流動,雖然渦流形成的壓力依然龐大,但對“璃”的干擾正在減小,對璃的分切似乎已經開始減緩。
(外部非極性循環的建立是遠古物質構建的重要階段,從那個時候開始到分極渦旋體系產生正是基礎粒子體系形成的開端。)
循環是什么?
循環是一個過程,它讓“寰”在其中奔流,使其可以在奔流中集中力量。但同時也削弱了它對“璃”的直接擠壓。
但初期,這種循環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存在于幾個甚至很多個融合物之間。直到那些微小的個體之間開始學會渦旋,并且由渦旋而產生對應的其他渦旋,內部極性循環開始產生
只是這個階段的融合產物依然不穩定,渦旋質量的差異,使得很大一部分融合產物無法承受壓力繼而繼續崩解。
穩定的循環是什么樣的呢?
首先,循環的第一部分就是能量注入;
這使得整個體系的內部壓力迅速增大
其次,循環需要一個系統來釋放能量;
循環會在很大程度上轉移這部分能量對系統造成的影響。
這就對系統的轉換能力,壓力儲藏于轉移能力有很大的要求
最后,就是釋放能量的方式于節點了。
極性體系的形成大大降低了循環的規模和強度闕限。但即便如此,極性體系內的能量循環,依然存在于大規模的非極性外部循環體系內。
受其限制,也受其保護。
能量循環相關于現代所有事物的存在。
是物質與各種事物之間發生能量交換,損耗流失,狀態變化的統稱。
我們一般常見的能量循環最多涉及行星層面的能量循環。
現代科學一般將能量循環架構與粒子體系之內。因此,現代科學體系也可以被認知為一種“粒子流”物理體系。
能量循環的意義:
1,偏轉外部能量注入造成的壓力;
2,形成鎖扣關系;
3,為宏觀與微觀提供聯系紐帶
極性能量循環體系的意義:
1,降低了能量循環的發生條件和闕限
2,促進基礎粒子的分化與循環體系構建
3,構建出一個極性體系,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出一系列包括且不限于時間尺度空間尺度之內物理化學特性。
4,構建出極性層面上的能量循環規律以及跨極性體系的能量轉換規律。
5,劃分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