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航行其基本原理是對“引力場”的一種特殊認知。
本文是一個從第一章開始不斷進行演進的推演過程。已經基本交代了整個理論體系對于“引力”的認知。
最重要的差異在于,所謂的引力本身并不存在,它屬于空間底層能量“寰”流動而形成的慣性現象。
但是這種現象本身不僅僅有把物體拉到一起的特性,其最終要的特性是對能量流通的阻礙。這就使得在引力場內,事物的理化現象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同時其理化性質也會受到保護。
根據引力場的強度變化,對于航行器或流浪星體而言存在兩種相對或絕對狀態:
1,引力場; 2,深空
深空即航行的過程中,引力場和外部空間中能量分布狀態發生改變,航行器進入能量密度低于其設計空間能量密度需求密度,或突然從高能量密度環境進入低能量密度環境時。都可以被認為是“深空航行狀態”
一旦進入深空航行狀態很多常見的理化性質會因為所處空間的差異發生難以想象的變化。
1,慣性導航失效
因此在離開太陽系之后,飛行器的慣性飛行和常規導航極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即,飛行器會隨著離開太陽系降低甚至失去慣性速度。同時光速極限會超過我們的傳統認知。結果就是,傳統的慣性導可能會失效。
這就意味著,以傳統慣性導航進行跨恒星系航行會難以完成,先行者極有可能因此大量迷失在太空。
2,(嚴重狀態)理化性質變異
太陽系本身是一個“寰”囊,即由于整個恒星系的能量循環產生的能量注入引發的引力體系,向囊外拋灑物質等,以及外部“寰”向星系內部注入能量等。共同構建出整個恒星系的能量循環體系。
而如果離開太陽系后,空間中的“寰”總體分布密度過低的話,從太陽系離開的物質會就有可能發生理化性質變異。
變異的次序為:
1,在未受到保護的系統內的常規能量存儲方式失效;
2,化學性質出現化學鍵易斷,材料與燃料特性喪失
3,化學結構嚴重變異,飛船整體結構開始損傷
4,微觀能量循環異常,粒子構造開始變異
5,極性循環體系完全失效,原子核外體系崩潰
6,核內循環體系開始失效
7,核內結構開始崩潰,飛船解體進入“引力暴走”狀態
文中,賀蘭文明早期跨恒星系航行中遭遇深空航行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