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人把武器送往前線后,王孚明轉身又投入了選才任能的大事中,可謂是忙得團團轉。
沒辦法,王孚明認為,如果前期不親力親為,后面一生都將在勞累中度過,所以,為了以后的安逸,他覺得現在累點沒什么。
因為身體受傷還沒好利索,前線是去了不了了,但他可以坐鎮后方,安穩局勢。
前方只要死守住幾個關卡,王孚明認為,只要前方將領不亂來,宋軍一時半會兒是攻不進來的,所以對外防御戰上,他很是放心,放手的交給了李順和張余兩位大將。
四川地理位置優越,具有牽制全局的重要戰略意義,被歷代統治者視為“王業之基”的四川省人口密集、地大物博,能夠長期充實國力和軍力。
在宋朝建立的過程中,也是采用先攻占四川,再向江南進軍的戰略方式,最終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局勢。
這也昭示了四川對于國家政權建立的重要性,維護四川的有效統治,是關乎王朝命運的大事。
由于川陜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外部環境,四川地區歷來受到統治者們的重視。
宋朝建立后就在四川長期推行特殊化統治政策,包括官職任選、軍事管理、科舉制度和人才教育等方面,都因地制宜的進行改革和變通。
特殊化統治政策是宋朝中央對地方進行特殊化對待,鑒于地方的種種特殊性,給予地方更多的權利,以加強監督和管理。
川峽地區的地理形勢“阻遠險惡”,“阻遠”體現在四川位于西部,距離國家政治中心較遠且地形復雜,以盆地為主,周圍群山峻嶺,基本與外界阻隔。
“險惡”則體現在四川東、西兩面的交通孔道兇險難測,巫山兩岸多懸崖峭壁,急流險灘,北面橫亙秦巴山地,山高坡陡、形勢險峻。
所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因此四川對外聯系困難,孤立無援。
唐宋之際,全國的政治重心從關中和中原偏西地區逐漸向東轉移,宋以后,政治重心主要以開封、杭州、南京、北京為都。
隨著政治重心的東移,四川的地理劣勢更加突出,與朝廷的聯系更為艱難,可謂“萬里”之遙,為保障國家統一和政權的穩定,對四川實現特殊化統治勢在必行。
四川封閉、惡劣的生存發展環境,一方面導致當地優秀人士的入仕觀念不強,不熱心于政治。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外地人士不愿入蜀為官。
為鼓勵蜀人積極入仕,朝廷采取各種優待之法,如在科舉考試方面給予很多寬松的政策;為鼓勵中州之人積極入蜀為官,朝廷除了采取優待之法,還加大川陜地區重要官員的“奏辟權”并且實行“定差法”一類的特殊官制。
四川地區離朝廷最遠,信息不暢,重要消息無法及時傳達,當時北方金朝和蒙古都給宋朝廷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四川地區以往設有的高級行政區,存在設置的不連續性和不穩定性等問題,因此不得不給予四川更多快速處理緊急和重大事件的能力,如給予一些重要官僚機構以“便宜行事”的特權。
宋朝是一個戰亂不斷的朝代,受到北方遼、夏、金等少數民族的威脅。因此在地域上選擇了“重北輕南”的政策。
注重北部的防御完善和軍隊布署,而對南方的防御較為松懈。同時宋朝也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武官的地位低下而文官的地位較高。而南北文人相互之間矛盾摩擦不斷,地位交替變化。
北宋建國初期面臨著來自北部少數民族對邊境的巨大威脅,在石晉王朝將燕云十六州獻給契丹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可以抵御外敵的重要屏障
。擁有著地理優勢和軍事實力的契丹成為了中原王朝的一大隱患,契丹還扶持北漢割據河東與后周為敵,對其構成了威脅。
宋代周后,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宋太祖趙匡胤選擇了“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戰略政策。即先統一南方地區,而后再收復契丹扶持的北漢。
不同于漢唐繼承的是秦和隋留下的較為完整的帝國,宋的取代的后周只是當時分裂的多個小國中較大的一個,沒有較為穩固的基礎。
且漢的主要威脅來自匈奴,唐的主要威脅來自于突厥,都是屬于居無定所的強大部落,而宋建立時,遼已經是北部一個強大的國家,且掌握了地理優勢。
因此統治者需要用有限的實力保證國家的安全,選擇怎樣的政策就顯得由為重要。
在選才任能方面,宋初南方的文人受到歧視,對南方的文人極力打壓,而北方文人是頗為自傲的。“選用人才多取北方……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
在真宗以前,宰相都是出自北方,開國皇帝趙匡胤甚至在宰相堂寫上“南人不能座次堂”,也就是規定南人不能做宰相。
在宋朝之前,科舉榜單上多是北方士子,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湖南省才出了第一個進士劉銳。而后的科舉榜單也是以北方士子居多。
但到了宋朝,由于北方連年戰亂導致了北方士子在科舉榜單上的人數要遠遠小于南方士子。
后來司馬光最先就這種現象提出意見。他的方法是調整科舉考試的內容。
司馬光認為詩賦不足以選拔人才,應該改為考察《春秋》、《論語》、《周易》等經文。
表面上看是改變考試內容,與南北士子之爭無關。實際上是為了更優待北方考生。
因為北方士子擅長經文而南方士子擅長詩賦。”暗中幫助了北方士子。
而后司馬光由上奏到,由于不同地區的情況不同,應該分區域取士。雖然每一地區劃分的名額差不多,但由于南方士子在科舉中的比例要高于北方士子,在人數差不多的情況下相當于減少了南方士子的機會。
雖說這是后話,但在如今也是一樣,兩相結合之下,川蜀地區如今已經累積了不少文人士子,有的是不愿意北上入仕,有的則是不愿意入仕宋朝。
大明朝要開科取士的消息傳出去后,倒是激起了不少文人士子的沖動,比起北方的宋朝,他們更愿意加入初立的南方大明。
所以,到了三月二十這天,前來應考者多達上千人。
雖然出乎了王孚明的預料,但好在考題他已經讓人刻好雕版了,不夠的試卷在加印便是。
好在今日天氣合適,是個陰天,不然考場怕是不好安置,現在好了,除了準備好的考場外,不夠的就可以直接找個寬敞的地方安置下來了。
明王府廣場上,易孟敬坐在考場上抬頭看了看天色后,頓時松了一口氣,他隨即又轉頭四下看了看后,才發現,諾大的廣場上,已經密密麻麻的的坐滿了考生了。
這么看來,這次參考的人數也是出乎大明朝廷預料之外了。
易孟敬是云安人,新立的大明朝要舉辦開科取士的消息傳過去后,易孟敬聞訊便立即動身趕了過來,只得昨日午時才終于趕到成都便匆匆報了名。
正在易孟敬回想著昨日的種種不堪時,有人敲起了銅鑼,接著便見前方有人大聲說道:“正式開考前,老朽先說幾件事,第一件,本次科舉考兩題,上午下午各考一題,每題考時兩個時辰,時辰一到,立即停筆。”
黎希玠看著下方的密密麻麻的的考生,不由得扯著嗓門大聲說道:“新朝初立,明王很感謝大家的信任,特意交待,未被錄取者,如有意愿,朝廷可聘用你們來擔任一些其他職務。”
這是王孚明為了儲備人才而拿出來的辦法,考取的相當于正式工,聘用的則相當于臨時工,臨時工做得好,亦可轉正。
“好了,話不多說,現在開考,考題就在你們面前的桌子上,只需把鎮紙移開便可看見。”
目前人力不夠,只能采取這樣取巧的辦法了。
一般情況下,在正式開考前,是不會去動桌子上的鎮紙和紙張的。
易孟敬聞言一愣,隨即有些無語的連忙拿起桌子兩邊壓著紙的鎮紙,他還奇怪,這大明朝的科考也太好心了吧,竟然連鎮紙都準備好了,感情是在這兒等著呢。
深吸一口氣后,易孟敬連忙定睛看向考題,當看清考題后,頓時又是一愣。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其他考生也同易孟敬一樣,既震驚與這道考題的長度,也震驚于這句話本身。
這便是王孚明的目的,新朝初立,又是以底層百姓起家、出身不高的一個茶販來建立的國家,難免會讓這些文人士子輕視。
所以,為了鎮住這些文人,王孚明便拿出了這后世出名的橫渠四句。
而就在外面的考生在答題時,王孚明也高坐在明堂上正滔滔不絕的給下方一應大臣講解著:
“何謂為天地立心?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
“也就是說天地沒有心,但是人有心。以人之仁心去映射天地之心,以匡正萬物之性命,此乃為天地立心也。”
“何謂為生民立命?《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為民眾謀福祉,讓百姓在物質上走向富強,在精神上走向獨立,此乃為生民立命也。”
“何謂為往圣繼絕學?為孔子、孟子等先儒繼承傳播他們的思想,但是在今天,我們要傳承復興的不僅僅是儒家先賢的思想,對于使大明富強有用的所有思想,我們都要去繼承,去復興。對于歷朝歷代的傳統文化,我們也應當取其精華,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何謂為萬世開太平?文化理想,民胞物與,全體歸仁,文人不愛財,武人不怕死,何愁天下不太平。”
“天地以生生為心,圣人參贊化育,使萬物各正其性命,此為天地立心也;建明義理,扶植綱常,此為生民立道也;繼絕學,謂纘述道統;開太平,謂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澤,垂于萬世。”
“大王圣明,臣等領命!”聽到王孚明的一番豪言壯語,吳由良等人頓時心服口服的躬身拱手行禮道。
這一刻,他們忽然重新認識了上方的明王。
王孚明也相信,僅憑今日的這一番話,傳頌開來,他足以在文人士子階層立足了,有了仕人的支持,大明穩了。
想到此,王孚明頓時輕松的笑了笑,道:“今日這番話,我也希望諸君共勉之,好了,時間也差不多了,第一題考試時間也快結束了,諸位準備一下,一會兒便開始閱卷吧。”